如何从国学文化中寻找智慧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集合,既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
们对传
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
月9日晚,深圳读书会邀请到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任明德书院副总经理的
80后才女
袁聪老师
与书友们探讨国学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袁聪
老师指出,当前世界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文明冲突,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个
人在面对
职场竞争、家庭压力、人际交往、身心健康
等问题时,越来越多地尝试从传统国学文化思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
一、
国学十二道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集百家智慧之大成
国学所包含
的内涵博大精深,最主要的有十二道,涵盖了人从生到死的各个方面的智慧,是国学文化的精髓。
1、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2、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专,即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7、管子——教练之道
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
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熟练掌握方能运筹帷幄,统筹全局!
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灵活应变的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以真诚之心对待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
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事物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就是自然法则。遵从便能遗世独立,反之万劫不复。
12、禅宗——死生之道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国学十二道体现的基本精神即是:道、礼、和。 道是内在的根据;礼是外在的规则;和是理想的状态,三者互为因果。顺天性而行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
二、国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结晶和灵魂。人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华国学绵延数千年,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是确立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基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基因和独立于世的身份象征。
三、传承国学智慧,创新经营之道,是兴企强国的战略选择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继往才能开来,不忘根本、善于继承
才能更好地发展。
古往今
来,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国学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深厚文化根基。
国学蕴涵的丰富管理智慧是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如儒家崇尚中庸之道,要求做人做事把握度,力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在管理方面,孔子要求管理者“在其位、谋其政”,“谨权量,审法度”;要“重天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德,与自然同道。
儒学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和为贵”;三是“仁者爱人”。其“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敬事而信、义利合一”的经营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个人学习国学文化,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利于身心健康
互动交流时间,袁聪老师还以自身学习国学的收获为例,和书友们分享
了学习国学对个体的有益影响。
比如老子认为 “道”是化生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老子
主张“无为”、“不争”、“不妄为”,教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完善的自我带动社会和谐,争取长远和更大的利益。
庄子
教人超脱,讲“逍遥”、“齐物”、“养生”,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要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要淡泊名利,安身立命,物我两忘,快乐生活。
禅宗
讲本心、开悟、境界,提倡加强自我修炼,努力精进,升华道德,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通过学习分享,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到国学的无穷智慧,更好地去树立天人合一、修己安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敬事而信的良好美德;践行笃实宽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回归顺应自然、修身立德、见贤思齐的人本思想,恪守尊重生命、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