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联系QQ:3158521867 或加微信号:
1860055801
为了提高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986年我国建立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近年来更是受到广大教师群体的激烈批判。那么,老师们认为怎样做才好呢?近日,《中国教育报》对近3万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一线老师评职称太难了,名额太少,过程中有不公平现象,我每年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还是很难评上,但职称对教师真的太重要了,工资、前途都与此相关,但有时,不是凭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真是感到累心、揪心啊。”马老师说。
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15%的教师认为指标分配不合理,年轻及一线老师机会少;13%的教师认为手续太繁琐,材料太多,占据教学时间;16%的教师认为评选过程容易产生猫腻,不公平;11%的教师认为评上了的教师容易懈怠。
指标少,评价标准和流程亟需改进,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等,都成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心头之痛。
一盼:期盼评聘标准和过程更加科学与公平
调查显示,13%的教师认为职称评聘手续太繁琐。16%的教师认为过程容易产生猫腻,不公平。22%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标准不合理,不够稳定,常变常新,有时不够清晰,让教师无法适从。14%的教师呼吁加强评定过程中的、审议和多方意见收集。
老师呼吁
1、建议弱化对论文发表的考核。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科研成果,但有些老师仍然很优秀。
2、希望评职称不是以工龄而论,不是以奖状而论,而应该根据工作态度,教学成绩…综合而论。
3、至少要公开透明!不能一把手说了算。
二盼:增加指标和名额,别再让老师“累觉不爱”
“高级中级职称名额早已满额,后来者不知要等到何时,职称越高年纪越大,工作量越少,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陈秀兰老师说道。
老师呼吁
国家给的名额太少了,建议增加名额,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这样也会改善论资排辈、年轻人评不上职称的现状,教育氛围会更好。
三盼:职称与工资脱钩,老师也要多劳多得
调查显示,21%的教师呼吁职称与待遇要脱钩,待遇根据教师的业绩和表现等综合确定。
职称与工资挂钩原本是一种正向的支持和鼓励,可是实际情况却导致了很多不公平现象发生,甚至让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老师呼吁
职称评聘与工资脱钩、与福利脱钩,但是可以和科研基金挂钩。职称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认可,希望这项制度能真正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让教师群体更有力教书、有心教书。
四盼:向一线普通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
调查显示,40%的教师认为普通教师群体评职称最难;18%的教师呼吁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分开评聘;15%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对农村教师不公平。
“基层学校的老师评职称实在太难太难了!好多老师工作都二三十年甚至快退休了,仍然还是初级职称!”网友“云淡风轻”说道。
为什么呢?“相比学校领导,普通老师评职称更难,与校领导的科研、人脉资源没法比。”一些网友表示。
同样的现象,在农村教师中也存在。网友风中的鱼表示,农村一线老师拿个区级荣誉都很难啊,更别说公表论文、科研成果等,和城里教师没法比。
老师呼吁
1、普通教师职称审核制度中,学术委员会等评审机构要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让一线教师评选一线教师。
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真是解决了农村教师职称评聘中的大问题,希望政策快快落地。
3、对小学科教师,也应该给予一定倾斜。
五盼:评聘结合,评上也要继续教学
调查显示,11%的教师表示评上了的教师容易懈怠。
58%的老师身边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在一线教学;18%的老师选择了几乎没有。
许多评上了的老师也很委屈,网友“凝香墨”说道:“既然评定了我们的职称,就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水平,耗费如此多的精力,那么不给聘任,评定就没有意义了!”教师们呼吁要评聘结合,增加聘用名额,别让评定的结果成为一纸空文。
老师呼吁
评聘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保证一定量的一线教学,让好的教师资源不流失,也让一线教师群体都保持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