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玄门道统
大道至简何人闻,华夏宝地有玄门,道统传承今犹在,炎黄子孙需自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寻一抹绿,访一季春 ·  3 天前  
LADYMAX  ·  ​深度 | Gucci一段必走的弯路 ·  4 天前  
物道  ·  46年前爆火的哪吒再次翻红!燃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玄门道统

恕人 恕己 恕命

玄门道统  · 公众号  ·  · 2024-10-16 07:15

正文


恕人 恕己 恕命
...格局 ...智慧 ...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学生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标准?

孔子沉思许久后答道:那大概是“恕”吧!


人生于世,没有谁不会犯错。


若事事计较,时时反刍,必定折损自身;

唯有懂得一个“恕”字,少一些怨恨与指责,

才能于世事浮沉中,遇见更多的温暖与美好。



恕人是格局


在汉字中,“怒”和“恕”是很有深意的两个字。


“怒”字,上为奴,下为心。


说的是遇事只会愤怒的人,必定会沦为心的奴隶,而“恕”,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指的是被人中伤仍懂得宽恕的人,则可以顺从己心,用推己及人的善意,扩大自己的心胸格局。


历史上有一个“散金断交”的典故。


西汉大臣主父偃未发迹前,在乡里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被迫外出闯荡。


后来他终于凭着自己的学识受到了皇帝的青睐,还做了齐国的国相,功成名就之后,他回过一次家乡。


那时,他家乡的亲朋好友知道主父偃要回来,都非常开心,不远千里去迎接他,过去跟主父偃有过节的,也都纷纷找到主父偃致歉,希望能得到他的原谅,但主父偃谁的账也不买,满脑子只想着报复。


他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而后把五百两黄金撒在地上,让他们像狗一样去捡,也正是他的这次举动,失了所有人的心,更为他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后来主父偃因受贿被人指控,没有一个人肯出来替他说话,最终汉武帝下令杀了主父偃,连他的家人也都跟着上了断头台。


古人说,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不肯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中伤,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不怨恨,多宽恕,才能化敌为友,在无形中修炼出你的大气度。


早年,张珣和王安两家是世交,相邻以开茶铺为生,张珣家的茶铺由于经营有道,生意十分火爆,而王安家则相对冷清。


见此情景,王安心理不平衡,便动了歪心思,他花钱买通官府,诬告张珣家茶铺造假。


张珣家茶铺因此被封,而张珣本人,也被发配边疆,流放三年。


三年之后,张珣被释放回家,这才得知当年的事情,原来都是王安栽赃。


但张珣并没有去找王安算账,反倒是王安自己,因为做贼心虚,整日担惊受怕,很快便郁郁而终。


王安死后,张珣担心王安妻儿无人照顾,便将她们都接回自己家中。


不久后,张珣的茶铺重新开张,因为声望的传播,他店里的生意反而比之前更加红火。


在真正大格局的人眼里,这世间可责怪的事情一定是越来越少,可原谅的人事一定是越来越多。


因为他们历经了世事,洞明了人生,心底里已经生出了一种慈悲和宽厚。


当一个人放下怨恨,从狭小走向辽阔,从仇视走向包容,那么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恕己是智慧


人生于世,恕人不易, 恕己更难。 很多时候,人可以包容别人的过失,却很难放下对自己的责难,做了错事,便伤害自己;犯了大过,就不断反刍。


活在对自我的攻击之中,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耽误自己的人生。


汉文帝时期,贾谊因被人排挤,被贬长沙,为梁王太傅,一身才华不得重用,他心中自然是悲愤不已,所以他整日郁郁寡欢,对梁怀王也就疏于教导,后来梁怀王不幸坠马而亡,他一度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


虽然汉武帝并未降下责罚,可他还是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久久不能释怀,最终他因抑郁伤身,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三岁。


《左传》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错误已经造成,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执着痛苦,而是应该学会坦然放下。


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曾上京求官,受到了王维赏识,王维便将他引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即兴要求孟浩然作诗一首。


结果孟浩然一张口就念出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皇帝的脸色当即暗了下来,不悦地说:我没有弃过你,为什么要污蔑我,你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一次绝佳的入仕机会,就被孟浩然的一时失误毁了,这种事情要换了旁人经历,估计要捶胸顿足好久。


但孟浩然既不自责,也不内耗。


此后他索性就隐居田园,坦然过上了平静的小日子,还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成为了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曾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做人最大的智慧,是不用过往的伤痛折磨自己。


就像有一句话所说的: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面对错误,敢放下,敢翻篇,我们才能告别过去,书写新的篇章。



恕命是境界


命运无法捉摸,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将人捧上云端,又可以在抬手一挥间将人拍入深渊。


在这个强大的对手面前,没有人可以与之对抗,唯有活得通达的人,懂得随遇而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小时候得过天花,差点丢掉性命。


后来虽然侥幸痊愈,但他也从此变得体弱多病,药不离身,还患上了眼疾,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抱怨过命运,反而更加勤奋苦读,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要两百页,功课做不完,绝不睡觉。


外出时,他也在毛驴上挂着书,边走边读,随时查阅,就这样,历经几十年的辛劳,他终于成为了明代出色的学者。


人活一世,没有谁会永远一帆风顺。


路遇坎坷,那就绕道而行;行至险滩,那就勇敢面对,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在历史上,白居易算得一个乐天安命的传奇人物,他做官时,很会顺水推舟,与同僚打好交道,即便被贬,他也从不抱怨命运。


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他就在那里买了一块地建宅子,还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忠州做刺史时,他又在城东租了一块地,种植各色花草,欣赏花开花落。


所以在唐朝众多诗人中,只有他成为那种官做得大、诗写得多、日子还过得行云流水的人。


很赞同一句话:环境不易改变,解决之道在于自己。


你若盲目与命运较劲,那经历的种种世事,必然苦不堪言;你若坦然接受命运的给予,那么凡事发生,皆会恰如其分。


允许一切发生,苦乐随缘,泰然处之,美好终会不期而至。


《围炉夜话》有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