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网红薛兆丰是怎样炼成的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04-25 08: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首发在 腾讯·财约你,发出时有改动。


大部分人知道薛兆丰,是从2018年的《奇葩说》开始。这时候的薛兆丰,已是全网最热门的「网红经济学家」。一些人是从三四年前知道薛兆丰,在罗辑思维买他的书,在「得到」购买他的课程。当然,还有更少人是从专栏时代就开始关注薛兆丰,比如我。薛兆丰不断蜕变,围绕他不变的是争议。

成 名

薛兆丰本科在深圳大学就读,主修应用数学,他很早就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从很早开始,他就意识到,「经济学的解释能力最犀利,科学性、逻辑性也是最强的。」


大学毕业后,中国互联网兴起论坛之风,薛兆丰一边学习经济学,一边参与网上讨论。他将科斯、阿尔钦等经济学家的文章发在论坛,自己写文章参与争论。他翻译经济学家阿尔钦的《大学经济学》讲稿,还写邮件给老人家,希望对方提供照片,两人由此结识。


此时的薛兆丰少年意气。不过,在他身上也有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沉稳。网上论战,人多嘴杂,难免人身攻击和粗言秽语。薛兆丰从不如此,他将讲粗口视为论战的失败。作为中国第一批网民,薛兆丰没在论坛混战太久,就将精力转至媒体。


当时的财经评论常有「三段论」恶习——先谈新闻由头,中间囫囵分析,最后求政府监管,缺乏面向读者的经济分析。薛兆丰独树新风,他写文章是从经济学道理入手,议事简洁,论理清晰,重视逻辑推演,很快就赢得好评。


在薛兆丰看来,经济学类的术语,除了「边际(marginal)」概念找不到替代的词汇,其他专业词汇都可以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在这期间,薛兆丰还养成一个习惯:文章写就,出声朗读三五遍,直至言辞流畅。


薛兆丰在多家媒体发表大量文章,凭借鲜明的市场派观念,简洁精练的写作手法,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2000年,薛兆丰被《新周刊》评为顶尖人物,2006年还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青年领袖。在被大众广泛认识之前,薛兆丰在媒体界已有相当的名气。


2003年至2008年,薛兆丰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就读,师从诺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后者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一代宗师。在此前后,薛兆丰在国内发表了《经济学的争议》和《商业无边界》两本书,前者是专栏集,后者是反垄断法研究的成果。对反垄断法出台,薛兆丰持激烈批评的态度。

论 战

成名之初的薛兆丰顺风顺水,不过争议也不断。直到今天,人们只要深入阅读薛兆丰,少有人能全面赞成他的观点。对于薛兆丰的批评,也大半来源于此。


反对最低工资 :很多人出于好心赞成「最低工资法」,那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它的害处。最低工资的后果是,低薪工人失业,是低薪求职者再也找不到工作。


全面自由贸易 :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


反垄断法被滥用 :反垄断法的本意,是防止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来损害消费者利益。实践中,大量反垄断案件的起诉人不是消费者,而是处于劣势的竞争对手。


反对高速免费 :中国政府宣布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这等于中国政府宣布节假日让高速公路沦为不是高速公路,是低速公路,甚至成为停车场,是受苦、受折磨的地方。


反对打击炒房 即使是纯粹的炒家,也对市场有双重而且正面的贡献。实际上,房地产领域的「自用」和「投资」往往是互相过渡、不可分割的。


在这期间,争议最大、影响最广的话题当属「火车票涨价」。


2001年初薛兆丰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文章,谈「春运买票难」。他认为,中国的火车票长期固定,春运期间亦不能浮动,这导致巨大的供需失衡。乘客买票难,排队等待的成本不会变,铁路职工和黄牛党还能从中牟利。


薛兆丰认为,火车票价低,将给全社会带来了净损失,应该改为「浮动票价制」,才能解决春运买票难。可想而知,这样的观点一抛出,当时被骂得有多惨。


「火车票涨价」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薛兆丰都在风口浪尖。很多人骂薛兆丰是「市场原教旨」,只会「涨价一招鲜」,他不为所动,相关文章一写十几年。最开始全网皆骂,后来有了支持者,还形成声势颇壮的「涨价派」。


前段时间,一位「涨价派」朋友还和我说,你知道吗,2010年以后,中国的铁路领域有两个实质性的进步。第一,当然是新建高铁,铁路供给增加,供需矛盾没那么紧张;第二个进步是,高铁的全面铺开,其实是绕开了火车固定票价制。平日高铁票打折出售,逢年过节恢复原价,这其实也是价格浮动啊。


十几年过去,春运买票难基本已经解决,还有很多人对那一场论战耿耿于怀。


2009年薛兆丰出版新的专栏文集,出名《经济学通识》,狂傲之姿溢于纸面。这本书最开始的销量也很小,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大量经济学爱好者口口相传,这本书很快普及开来。


2010年,薛兆丰进入北大国发院,担任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他好像很少再参与论战了,只是《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一直没有停。这个阶段的薛兆丰,已经很少成为舆论焦点。随着观念和作品传播,新一轮「薛兆丰之火」也在酝酿之中。

爆 发

薛兆丰再次爆发,是他等来罗振宇创立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


事实上,「得到」出现前,罗振宇就已经关注薛兆丰。2014年罗辑思维节目第二期《我们应该反垄断吗》,就是以薛兆丰的《商业无边界》的观点作支撑,此后他又在多期节目里介绍薛兆丰的观点。


2015年薛兆丰将《经济学通识》修订再版,在罗辑思维独家推出。借助公众号和多期视频节目推广,这本售价达58元的经济学类著作,4个多月时间卖出超过10万册,创造了出版界一个小小的奇迹。


《经济学通识》成就了薛兆丰第一个小小的爆款。接下来,是他在「得到」的大爆发。


罗振宇这样评价薛兆丰:他是为数不多真能把话说明白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起身互联网,深谙传播之道,他擅长调动读者兴趣,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这样的能力在学界非常稀缺。「得到」提供严肃的知识服务,还要面向普通大众,薛兆丰天然适合这个平台。


举个例子说吧,薛兆丰课程的第1讲是「战俘营里的经济学」。通过讲述二战时期战俘营内的隐秘交易,以此说明人类经济行为无处不在,经济规律无处不成立。这样就有趣多了。


马化腾也是毕业于深圳大学,和薛兆丰是校友,两人多年前就认识。「北大经济学课」上线时,马化腾还亲自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北大,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重返校园学习。感谢互联网这个时代,有人愿意以更灵活的方式,以更周到的服务,把这么好的产品,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每天花十分钟,就能构建一个经济学的世界观。 感谢薛兆丰老师把原汁原味的北大课程分享出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薛兆丰的课程上线一周,就吸引了超过4万名「得到」用户付费订阅。截至目前,这门课程有超过39万订阅用户。以每份199元计,营收超过8000万,雄踞知识付费产品榜首。


知识付费作为风口,薛兆丰无疑是标志性人物。在其他流量风口,大行其道的往往泛娱乐、泛色情甚至低俗内容,薛兆丰推出严肃知识的经济学,无疑充满「正能量」。《人民日报》评论称,「在小鲜肉动辄几千万的片酬面前,终于有一位教授证明了知识的价值」。

漩 涡

薛兆丰在知识付费领域获得成功同时,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2017年底,薛兆丰的同事,北大国发院教授唐方方公开质疑薛兆丰的学术水平,并指出薛兆丰不是北大教授。


学术水平高低,难有客观衡量标准,公众其实也听不懂。真正受到关注的是薛兆丰的北大教授身份质疑。


据北大国发院网站信息,薛兆丰为国发院全职教授,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据媒体调查,薛兆丰属于北大国发院「院聘教授」,并非北京大学正式聘任教授。「院聘教授」不算北大教授?很多人都在讨论,薛兆丰选择了沉默。


不久,薛兆丰还和北大国发院教授汪丁丁发生了一场口水仗。据汪丁丁自述,事情起因是「得到」团队和汪丁丁接触,希望产出内容。


磨合过程中,汪丁丁感到备受折磨,「它要求我反复改变自己的表达直到商业团队认为大众能够理解」。汪丁丁认为,按照此种流程,迎合用户需求,生产的知识乃是三流的知识。合作遂告吹。


汪丁丁没有点名,但作为知识付费的标志性人物,薛兆丰必定深感不悦。他不点名说:「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囫囵吞枣和故弄玄虚当做学问的一种境界」。汪丁丁猛烈回击,他称薛兆丰「张狂无知」,论文「让经济学家感觉这段文字是完全没有毕业的经济学习学生写的」。


两人的这一场争议,看起来更像一场宿怨的爆发。早在18年前的2000年9月,薛兆丰发表了一篇文章,谈汪丁丁的文风。薛兆丰说,汪丁丁发表的经济文章,寓意隐晦,充满「怪异的中文」和「黑格尔式的黑话」。


这篇文章的标题,直接就是《走火入魔的汪丁丁》,薛兆丰当年之年轻气盛,可见一斑。汪丁丁也毫不客气抨击和奚落,他称薛兆丰「张狂无知」,其追随者亦是贻笑大方的「脑残粉」。两人由此结怨,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场争论居然还有隔着18年的下半场。


这似乎是一个隐喻。体制内主流端坐的学者,市场中如鱼得水的学者,他们格格不入,互相瞧不起。薛兆丰以北大国发院教职为傲,但他的学历受到质疑,观念受到挑战,就连写作和论战方式,也很容易得罪人。


北大不乏薛兆丰的支持者,但冷眼旁观者似乎更多,尤其他大红大紫之后,裂痕愈加明显。薛的支持者认为,北大学究们有酸葡萄心理,这种观点加剧了批评者的愤怒。薛兆丰迟早离开北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2018年春节过后,薛兆丰向北大国发院提出辞职,经过几个月等待,离开体制。「得到」的《北大经济学课》随之变成《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薛兆丰现在的头衔,只是孤零零的「经济学家」,没有挂名任何教职。

网 红

2018年,薛兆丰担任《奇葩说》节目导师。在此之前,他已经是「网红」了,不过还是没人会把他和这档节目联系在一起,包括他身边的学生和伙伴。


《奇葩说》话题有时严肃,本质还是娱乐节目;演讲者偶尔炖一锅鸡汤,却和经济学无关。《奇葩说》的导师和嘉宾,个个擅长演讲和煽情。薛兆丰几乎从不演讲、不作口头辩论,当别人质问,他甚至会表现出慌乱和羞怯。把这种人扔到《奇葩说》,效果怎样?


令人意外的是,薛兆丰以其「理性呆萌」征服了观众。他看起来木讷,常被蔡康永「欺负」,始终面不改色。往往一段感人的演讲结束,气场还没散去,薛兆丰就开启个人模式。


他抛出一堆「家庭企业论」,「绿豆红豆论」,一本正经地讲起来。最开始还有人插嘴或讪笑,讲着讲着,所有人屏息凝神。讲完之后,现场人不是哄笑,而是若有所思。


当时网上有一条非常贴切的评价,「一群身着花花绿绿衣裳、说着奇奇怪怪话的妖魔鬼怪中间,他就好像是唐僧进了盘丝洞。」


节目播出之后,薛兆丰的百度搜索指数飙升至历史峰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12%,资讯指数增长1130870%(11.3万倍)。薛兆丰成了真正的「全民明星」。


这个时期,各种妖艳的自媒体标题频频刷屏,《薛兆丰,你怼人的样子太性感了! 》《这个蔡康永喜欢的男人,冷酷无情却让女人痴迷》《薛兆丰,真正的「奇葩之王」》《「低情商」教授凭什么让周冬雨变迷妹》。很难想象,这些标题背后是一名严肃的经济学者。


薛兆丰自述,他在上《奇葩说》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我参加《奇葩说》有做过很坏的打算,就是被很多人骂。 因为这个节目的受众女性居多,我觉得她们不会喜欢我。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对于讲道理、讲理性她们是能接受的,并且相当接受,这是让我最惊讶和意外的。


已经做了最坏打算,也要决然向前,这就是今天的薛兆丰。他每迈出一步,似乎随时都要突破自己「红」的边界。有一位朋友和我说:将来薛兆丰去拍电影,他都不会诧异。


走向市场,拥抱大众,这是一件好事。此行路上,希望薛兆丰永葆经济学家的本色,无论走得多远,原点都不改变。


近期文章

慢下来的中国,会带来什么后果

希望滴滴顺风车上线 | 推荐菁城子

欢迎转发朋友圈,尤其薛兆丰的粉丝噢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