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大互联网巨头,在社交电商领域布局频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排名前两位的电商平台与社交平台“在一起”了。
互联网下半场,高度中心化的传统电商,面临着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挑战,开始显现增长瓶颈。这个时候,电商平台均在拓展新的流量获取渠道,除了去线下要流量之外,线上社交平台再次成为“新猎物”。
那么,“阿里
+
微博”与“京东
+
微信”,这两个组合的合作模式分别是什么?有何创新之处?谁更胜一筹?如何把中国的社交电商再往前推进一步?
电商大战:阿里与京东针锋相对
抢滩社交流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在商业产品展示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社交
+
电商模式已然成为电商营销标配。特别是在传统电商在流量红利式微时代开始增长乏力之时,线上社交流量又一次被卷入巨头的圈地运动的风暴中心。
>>
阿里
+
微博:
U
微计划
阿里巴巴集团和微博宣布启动
“U
微计划
”
,携手打造社交
x
消费的全域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社交场景和消费场景的融合。
“U
微计划
”
,以品牌广告主的需求为核心,阿里巴巴
Uni Marketing
全域营销与微博共同推动社交场景和消费场景的融合。自此,阿里巴巴旗下的全域广告工作台
Uni Desk
与微博的广告产品实现全面对接,以期通过大数据和场景营销策略,帮助品牌更高效触达消费者,最大化的缩短社交与电商的通路,打通商业化的任督二脉。
具体来看,双方产品对接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在营销策略阶段,融合双方优势把社交属性和消费属性进行对接,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目标客户;二是在营销传播阶段,通过双方营销产品联动,使营销资源进行串联投放,并优化投放策略;三是在传播沉淀阶段,提供更全面的广告评估效果。
这也就意味着,阿里与微博在经过多年的用户导流、支付对接、红人电商等商业化布局之后,正式将社交电商战略融合到阿里场景营销的版图中来,实现社交网络与电商生态乃至消费生态的渗透式融合,从种草到拔草的距离和过渡将无限接近。
>>
京东
+
微信:商品搜索功能上线
可直接下单
近年来,腾讯推京东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如今已成为京东的第一大股东。腾讯的核心产品微信,作为国内作用数亿用户的最大社交平台,拥有规模极大的社交流量。它只要对电商打开方便之门,电商平台将会获得相当可观的成交量。
今年
618
,京东
+
微信携手搞了一波大事情,来抢滩社交流量。
微信「搜一搜」新增「商品」标签
微信在搜索端新增了商品搜索页面。当用户在「搜一搜」进行搜索时,如果输入商品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就会出现京东的「商品」购买页面,并置顶在搜索结果的最顶端。
以关键词「运动鞋」为例,置顶在搜索结果的是带有京东商品的购物页面,并带有商品价格、优惠信息和「京东正品保障」等字样。用户点击该商品信息后,就会自动跳转到「京东购物」小程序。这次微信增加的新功能看起来变化不是很大,但大大简化了用户在京东购物的流程。
商品搜索页面不仅能使用不同的排序方式,甚至能查看优惠活动,与电商平台如出一辙。
「搜一搜」用户随机返现
用户使用微信「搜一搜」搜索商品的每一步,都会有专属优惠的提示
对于从「搜一搜」进入商品购买页面的用户还将获得额外优惠,京东
+
微信的合作深度可见一斑。不仅是在搜索时有显著的「购买赢现金」字眼,进入「商品详情」页面后也标注着「搜一搜用户随机返现」。
两组“电商
+
社交平台”对战模式,谁更胜一筹?
“阿里
+
微博”与“京东
+
微信”这两组电商
+
社交的组合,无限缩短了内容营销的链条,拉近了从种草到拔草的距离。但两大组合,四大平台之间将如何对战?各自又有着哪些胜负手?
>>
受众规模
+
转化意愿对比
阿里
+
微博
目前,微博拥有
4.11
亿的月活用户,
93%
是移动端,
82%
是来自于
90
后,覆盖当下消费的主流人群,与阿里电商平台用户匹配度超过
90%
。
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商内容聚合、分享、传播的平台。目前,微博头部电商用户达
1.56
万,微博
2017
年全年电商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
263
亿,
4000
多个电商相关话题引发全民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微博拥有超过
5000
的头部明星,粉丝过千万的就多达
260
个,发挥微博粉丝积累和明星意见领袖的传播效力,将极大的将微博粉丝用户转化为电商消费用户。
京东
+
微信
微信作为中国乃至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平台,不仅拥有超
10
亿的月活量,其精准匹配
SOLOMO
(社交化、本地化和移动化)时代特征的平台属性,也让其围绕用户需求,完成从单一的社交平台向购物、娱乐、资讯等多元平台的完善和延伸,逐渐变为超级流量的聚合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已经涵盖了全社会阶层几乎所有具有消费能力的社交用户。
但目前而言,微信搜一搜功能的电商入口似乎是为京东定制,但京东一个电商平台与阿里系电商相比还有所欠缺,首先就是其商品的丰富度远远无法满足微信
10
亿用户的消费需求。虽然已经在微信端应用了一套全新的电商搜索算法,来优化用户体验,但作为一个较为私密的社交生态圈,用户体验一直都是微信的第一考量。微信想要加强电商功能,还需要选择正确地商业落脚点,否则一旦商业气息过重,或许会不可避免地户影响微信的社交体验。
>>
合作深度及模式对比
阿里和微博此次推出的“
U
微计划
”
,其主要内容是打通阿里全域营销(
Uni Marketing)
与微博广告业务的数据接口,实现社交场景与消费场景的无障碍融合,其实可以理解为微博就是阿里的外挂式
“
微淘
”
。
在阿里与微博的合作当中,两者是处于一种互利双赢的局面,特别是微博能够在阿里生态的加持下,找到一条信息流广告、红人电商与短视频广告相结合的商业化路径。微博成为了阿里电商体系的营销战场与流量转化入口。
京东与微信之间的合作,也不只是将京东电商功能添加到了微信生态之中,多了微信这一新的流量入口,而是联合微信、服务商、流量方等,共同打造开放赋能生态,构建基于微信这一社交平台的无界零售联盟,并正式上线了开普勒轻商城小程序。
目前宝洁全系品牌、联合利华和海澜之家等
2000
多家品牌商已借助京商城小程序,完成品牌在微信生态里的零售布局。
>>
能够撬动的市场空间对比
在
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微博营收达
22.13
亿元,广告收入占到了
86.6%
(
19.16
亿元),同比增长
64%
,品牌广告、中小企业含自助广告的客户数、广告收入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而不容忽视的是,微博广告和营销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与阿里的战略联盟。
京东与微信的合作,起于
2014
年。在微信“发现”页的“购物”频道,直接将流量导向了京东。在微信钱包的九宫格中,京东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位置在第一行。如今,微信又把购物搜索的入口给了京东。
虽然京东没有直接公布微信带来的流量和营收体量,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平台能够撬动的电商收益,具备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公开数据显示,成立不到
3
年时间,生于微信的拼多多,已坐拥
3
亿用户,月
GMV
已超过京东。有未经证实消息称,拼多多
2018
年
1
月份
GMV
已达
400
亿。
>>
合作可能遇到的挑战对比
微博平台的电商变现,已经很成熟,尤其是在网红经济模式的实践上,
KOL
通过微博平台为淘宝导流。不过,当微博变得过度商业化之后,电商变现效率也在降低。
频繁出现的广告和过多的营销类信息,让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不堪忍受。信息流的时间线被打乱后,微博公司对哪些博文能够出现在流量更高的位置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这一定程度上,对用户体验是有伤害性的。
微信平台的电商变现模式,一直备受市场认可,从早期的微商、到后来的拼团模式等等,都孕育了一批“风口浪尖”式的创业企业。然而,在京东与微信的合作上,效果似乎不甚理想。虽然微信给了京东诸多一级入口,但这种货架展示模式的玩法,并不适合微信。
用户在微信平台上,首要目的是社交和娱乐,而非购物。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展示商品,虽然能够缩减用户的购买路径,但是并无法实现高效转化。包括购物频道、九宫格以及微信搜索等等合作模式,仍然偏于传统的硬广展示,而非真正的社交式玩法。
新风口下社交电商爆发:如何加速社交与电商的融合转化?
传统电商时代,人们在购物的过程当中可能讲究的是快速、低价;社交电商时代,用户对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他们不仅需要快速、低价,还更加关注在购物过程当中的真实体验。
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最大的区别是,社交电商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渠道,它让整个电商从原来的
"
物以类聚
"
,走向了
"
人以群分
"
,从“商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