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滑、考公人数上升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涉及学历贬值、就业市场变化、供求关系等问题。文章还提到了不同职业路径的选择,如考研、考公,以及就业的不同影响。最后,文章强调了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底层规律,影响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
下游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很多人意识到考研并非最佳就业途径。研究生学历的性价比在降低,因为多数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比本科生好。而且考研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可能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关键观点2: 考公人数上升的原因
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学历歧视相对较弱。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考公可能是一个更实际的选择。而且公务员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福利较好。
关键观点3: 学历贬值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学历贬值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学历不再是就业的唯一敲门砖。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出生率的下降导致的需求减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提前就业,避免学历贬值带来的风险。
关键观点4: 供求关系的重要性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底层规律,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读书还是就业,都需要关注市场的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收入和资产价格的变化。
正文
刚刚有小伙伴问了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为啥今年考研的人突然变少了。
我去搜了下确实是这样的,考研人数在2023年见顶以后,已经连续两年时间下滑了。
相比2023年的时候,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少了30多万人。到了2025年的时候,比2024年的报名人数又少了50万人。
01
为啥考研的人2015年之后持续增长了七八年,在2023年见顶之后这两年开始逐渐减少了呢。
我觉得大概率是因为下游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开始逐步反应到教育市场了
很多人应该逐步意识到了,考研这个事情如果你没办法考到211或者以上的学校,基本就是浪费了三年时间。
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光看你的研究生学历,还看你的本科第一学历,而且工作岗位往往还卡年纪。
你说你如果本科学历不怎么好,那么通过考研提升一下,考到一个211以上的学校还算有价值。
如果本科学校相对一般,考研又考了个相对一般的学校,其实毕业出来到就业市场也没啥太大的优势。
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在岗位设置上,很多都是卡着年龄的。如果你一次考研就上了也就算了。
要是一战的时候准备不充分,等到二战三战考研才上了,那么等你毕业都已经快三十岁了。
这时候从就业角度讲,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优势,因为很多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确实是卡年龄的。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不是准备特别充分去考研,甚至二战三战去浪费这个时间,从就业的角度看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可以看出在目前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考研卷学历的性价比正在持续降低。
这是因为多数人读书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就业。很多专业
研究生就业情况,也并不比本科毕业生好。
因为考研这个事情能不能给你带来的更好的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你所在的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是你随便考个研就业就会更好的。
你所在的专业本科时候就业什么情况,研究生毕业以后得就业情况不会有太大差异。
可能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本科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有意思的是以前总有人会觉得,研究生毕业收入会比本科毕业高,其实工资和学历本身关系也不大。
可能多花了三年时间读书,也就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研究生高个五百八百的,其他差异不会很大。
因为最终你能从市场上拿到多少钱,本质上是和你会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稀缺有关系。
也就是你会的东西市场上缺不缺,懂得人到底多不多。
供求关系最终决定了你的收入水平,而不是你的学历水平。
02
其实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从就业的角度与其去考研,还不如直接去考公。
索性直接一步到位,省去了中间读书的环节直接就业了,也算省下来不少时间。
从数据上看也是这样的,我们看到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的同时,考公的人数依然在持续上升。
而且从学历歧视的角度看,可能公务员这个职业是学历歧视这个事情
最弱的地方了。
不管你是清华北大,一本还是二本还是大专,只要进入到体制内以后,大家起步都是科员。
甚至那种985、211的本科生,只要不是走选调生,考公以后待遇也和一本、二本都没啥区别。
可以说从考公的角度看,除了名校选调还有点差别外,剩下的基本都一视同仁。
但很多二本以下大学生如果不考公的话,在社会上想找个好工作可能连门槛都过不去。
那些好工作岗位根本都轮不到他们,简历环节就直接被名校比下去了,但如果能考上公的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这里说句题外话,真考试能力比较强要考公的,可以先选择考江浙沪这种发达地区,基本能上岸就进入中产的行列了。
以我对公务员体系的了解,浙江尤其是浙江县城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虽然不同的地市县有差异,但是以往刚毕业的科员差不多都能到15-20万这个级别,
有工龄职级的到25万以上也不是很难。
如果你是公检法这类单位还有额外的三五万津贴,地方财政有钱的话还会有额外的部分。
在浙江发达地区做个处级干部,很可能到手就能拿到接近四十万的水平了。
很多人以为江浙那边老板和土豪多,但是算绝对数量肯定还是普通上班族多啊。
这些人的收入区间也就是10万左右,低一点的6-8万,高一点的10-12万的样子,明显是低于公务员的。
而且你要知道公务员相比普通上班族,在当地社会地位相对更高,身份也相对更体面,福利也会更好一点。
这也是为啥你会看到公务员这个职业在浙江相亲市场,一直是食物链的顶端。
毕竟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是公务员的话,这个家庭就已经是当地妥妥的中产阶层。
没有996的高强度内卷,也没有中年失业和收入下滑的焦虑,只要本本分分就可以安稳干到退休,生活质量可以说很高了。
很多人会觉得,在体制内过得就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但是多数人就是适合过这种安稳生活。
自己创业折腾固然精彩,但是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当然了也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待遇比较好,所以我们也看到能在这种发达地区考公上岸的都是妥妥的精英。
这些人进入政府以后也会使得机构运转更有效率,从这个角度讲也算是良性循环了。
03
说起供求关系这个事情,记得在2020年疫情之后,我们国家进行了研究生的扩招。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扩招是为了减轻疫情当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不过扩招只是把就业的压力推迟了,等这批人研究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会更大。
而且还要花费三年时间的机会成本,这时候很多人就更难接受,甚至比三年前毕业还要低收入的工作了。
疫情之后这两年我们看到考研人数连续下滑,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学历贬值的现实。
而且早两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多挣两年钱。而是越早工作,相对的岗位竞争压力就会更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很明白,现在上小学的,就是2017年的那批孩子,这一年出生了1764万人。
现在上幼儿园的,是2020年那批,出生人口跌到了1200万,也就意味着要关停30%的幼儿园。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目前的情况是是一年级爆满,而幼儿园招不够,因为供求关系逆转了。
不过到这里并不是终局,因为2023年出生的人口只有900万出头,比1200万又少了20%。
这个需求变化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每年出生的孩子减少了这么多,也意味着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整体岗位需求减少了一大块。
但是接下来十二年时间,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是超过千万人的,这里面只有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受过教育需要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这么多,意味着未来十多年时间就业压力依旧很大
因为面对生育率下滑和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是确定的。
而这个阶段由于总需求减少带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减少,还有求职的年轻人供给是严重过剩的
这段时间你可能看到的不光是学历贬值,而是在教育领域的所有投资都在贬值。
甚至我们可以说,所有年轻人的努力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都会出现大幅贬值。
像过去一样努努力,就能获得相应回报的时代,在这期间会变得一去不复返。
所以从理性的角度看,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就要早点就业不要拖,后面越拖只会变得越卷。
这也是我们五年前在《
面对过度教育带来的学历内卷化,我们该怎么办
》里面聊过的事情。
其实到底继续读书还是先就业这个问题,我们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就发文讨论过。
当时还在这篇《
不要掉进高学历低收入的坑里
》说,如果你不是热爱学术的话。
那么大学毕业有合适的就业岗位,能尽快就业的话还是要早赶紧尽早就业。
因为可能再多读几年书,出来的时候岗位更少了,找的工作还不如前两年本科毕业就找工作的同学。
说起来这个事情,过去有段时间总有小朋友或者小朋友家长留言,问我是不是要继续考研读研的问题。
我个人的答案在最近五六年都没有变过,当然信不信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对学术特别感兴趣,只是为了增加点就业筹码的话,花费大量时间考研读研没什么必要。
当然如果你是有志于学术,那么最好是硕博连读,一口气读完博士相对来说更好。
当然要不要读博,还有两个必须考虑的点。一个是自己的天赋兴趣,一个是家庭经济情况。
这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缺失哪一个都有可能让你在半路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甚至很多人因为心里压力太大变态抑郁的也不少。
04
其实有时候想想,人教人有时候是很难教会的,但是遇到事教人一教就会了。
个人觉得未来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就业岗位和学历的供需变化,大概率社会思潮的变化是很快的。
从人人考研到越来越多人不再读研,后面可能三五年时间也就完全出现转向了。
因为伴随着产业趋势的变化,导致劳动力结构水平出现变化,整个就业市场也变化了。
普通白领和技术蓝领收入之间的差异从过去的迅速收窄,到现在发生了历史性的交汇。
在这种情况下,等于把普通人收入的上限和下限锁死,中间继续努力卷的超额收益已经不高了。
你考研读研多花了几年时间,结果本科毕业干什么,研究生毕业还是干什么。
这么算下来大家觉得不合算,还不如早两年毕业进职场,自然考研的人就变少了,考公的人多了
而且不知道这两年还有个很大的变化,你们发现没有。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冒险,越来越趋向于求稳了
在2020年疫情之后,我们看到《
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求稳了
》,在2024年之后,甚至《
老板们也开始求稳了
》。
原因就是经济增速从过去的高速进入到中高速,甚至未来进入到低速时代之后,意味着增量需求变少冒险没啥性价比了。
很多人其实没有想明白,能给你带来的机会和好的就业岗位不是因为学历,而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因为整个经济体需求旺盛会有很多增量就业岗位出现,你所在的公司规模也会随着业务扩张。
这期间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往上走,之前可能是个小职员,后面随着公司业务发展手下有了十个人变成了部门经理。
很多人在这个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公司发展和职位上升,收入也出现了同步的上升。
如果再赶上到年纪结婚,在大城市买了房子,那么就赶上了资产价格和收入的双重上涨
大部分人的财富原始资产积累就是这么完成的,而不是靠你打工一个月一个月赚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分财富积累并不是勤劳带来的,而是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导致你的收入和资产价格暴涨带来的。
四五年以前我们在《
为啥现在单靠勤劳,是没办法致富的
》里面,其实讲过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