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计算实现云端的算力集中
云计算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助推器。云计算将传统的IT 工作方式转变为以网络为依托的云平台方式运行。当前,以“算力+算法+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经济的重要基石。而无论是海量数据的获取及存储,还是算法的持续训练均离不开云计算的算力支撑。
云计算的特点在于集中管理、按需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计算效率,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用户的部署和运维成本。但是,云计算在时延、带宽、性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上海科创中心的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将使上海作为数据汇聚的一个核心节点,而上海核心计算机房将通过提升计算密度,降低数据传输瓶颈等,可以成为国内的计算枢纽。
2、边缘计算实现场景的现场智能
纯粹的企业内部部署方案会催生数据孤岛,而纯粹的云方案则会面临高延时、高传输成本以及海量数据的筛选难度。边缘计算的本质是让物联网时代大量传感器捕捉的海量数据得以在最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分析。在此背景下,边缘计算需要应运而生。边缘计算将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的运行等能力从网络核心的云端下沉到网络边缘的节点上,提供低时延、高带宽的传输条件,满足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的应用需求。在边缘计算的支持下,大量物联网场景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有望在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社区管理等垂直领域场景得到重点应用。
3、终端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
终端的智能化正严格按摩尔定律在提升计算能力,终端人工智能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工作逐渐从云端转移到了终端,例如模式匹配、建模检测、分类、视频识别等。终端人工智能在保护隐私的安全性、性能和整体可靠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5G技术也推动着人工智能向终端迁移。传统而言,很多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推理都是基于服务器或者在云端完成。而终端在性能和续航的表现上,都可以高效运行,与云端形成互补的同时,让终端人工智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续航和无缝体验。
4G时代催生了很多To C的应用模式,BAT借着4G的东风,把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推到了世界的前列。在过去的十年中,To C 端的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挟带着巨量用户红利、资本支持对产业价值链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然而受人口红利减弱、智能手机饱和、C端流量变贵等因素的制约,C端红利消耗殆尽,包括BAT和一众独角兽在内,都面临用户使用时长的重新分配,中国互联网To C端狂飙突进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To C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联想、腾讯、百度都要从B2C走向B2B战略转型的原因。B端市场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通过链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而赚钱,那么下半场就是要助力产业与消费形成更具开放的新型链接生态。近两年正有一大波资本涌向了To B领域,从关注消费者市场向企业服务市场的转移倾向很是明显。
5G将会对To B的很多业务产生颠覆的可能性,上海的工业底蕴有机会借助5G重塑当年的辉煌。
(责任编辑:刘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