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眼里“长不大的孩子”让她们保持年少的天真与烂漫,背靠背的信任则让她们成为最年少的托付者。不再莽撞迷茫,却保有对生活最本质的天真,这或许是从事养老工作的职业特性。
流火7月,告别的季节,学子们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人”。
人们总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而这又是一个焦躁与暴动的年代。
在一堆offer里,学子们会pick什么样的岗位,去到怎样的公司,这注定是一场痛苦的博弈。
关于选择与舍弃,从来都不容易。
在万科养老团队,有很多这样的姑娘,她们果敢、淡然,虽历经无数质疑与不解,却一头扎进养老工作。
大城市or小城市,薪酬高或低,发展机会大或小,大平台还是小公司,有户口or没户口……
这些问题,在她们这里,好像是——不存在的。
她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小姑娘,你那么小怎么会做这行啊?”
来看看她们是怎么说的。
1
“我是爷爷奶奶们心中的小姑娘”
@ 梁惠玲
不知不觉,从事养老工作已两年有余。
起初,被问起“小姑娘你那么小怎么会做这行”时,心里多少会有点恍惚,后来我会告诉问问题的人,“养老是朝阳产业,未来需求和人才缺口巨大,是可以当事业来做的”。
这两年里,我越来越意识到,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好,让大家明白“年轻的小姑娘能做得到,做得好”,也是不错的答案啊。
▲梁惠玲和她护理的长者
和很多工作场景不一样:这里没有任何的投机主义,因为做与不做、投入多或投入少显而易见;这里存不下内心的焦躁,事无巨细的工作必定安之若素;这里更存不下苟且,因为面对的都是经历人生百态的长者。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吧:
自理长者饶阿姨,性格开朗,为了让丈夫获得更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她陪他一起来到榕悦(注:
万科养老旗下的全托机构
)
越秀公园店
。丈夫患有十分罕见的皮肤炎,由于缺乏医疗知识,疾病初期在家没有在意。长期服药虽让病情好转,但长者的反应和记忆力下降明显。饶姨时常嘱咐吴叔看报纸,用笔写写算算。我也交代护理员,多与吴叔沟通交流,见面打招呼,开玩笑,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去年端午节我刚好休假回家四天,饶阿姨不停问大姐们,“小姑娘怎么还不来上班的呀?”等我上班时,饶阿姨立马拉着我说:“小梁,等你那么多天了,终于回来了!”
我心里一阵忐忑,心想不会出什么事吧。没想到饶姨说“我特意留了一个粽子给你吃。我谁都没有给,就留了一个给你,因为你是这里年纪最小的,我把你当我小孙女。”
▲梁惠玲在工作中
再来说下蔡叔,他每天晚上都要到楼下散步,走半个钟到一个钟,出一身汗才回来。这样的运动方式确实有效,他整个人看起来活力满满。
六一儿童节早上,我一个人默默吃着早餐,蔡叔突然来到我身边,对我说了一句“阿玲节日快乐啊!”。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在一旁的爷爷奶奶也一齐说:“阿玲节日快乐!这里(年龄)最小的就是你,比我们的孙子还小啊!”
那一刻我明白,在爷爷奶奶眼中,我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也用自己的爱守护着我目光中的天真。
2
“养老护理更新了我的认知”
@ 黄惠
去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我机缘巧合从事了养老护理工作,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养老护理工作更新了我很多的认知,比如以前我深信“少说话多做事”,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相反,在工作中积极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巧妙的人际沟通容易使长者感到愉快、亲切、随和,同事之间也更容易配合协同。
举个例子,一位长者问你问题,由于你是新员工,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你说“我是新员工我不知道”,这句回应很可能会让长者不高兴,甚至有些生气。换种沟通方式,如果你回的是“不好意思我是新员工,不是很清楚,我去帮你问一下然后再告诉你”,长者肯定不会不高兴,反而觉得你很贴心、认真。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记得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无论是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不管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学习上,沟通在当今社会和交际中都是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习:不要急着说、不要抢着说,而是要想着说。
▲黄蕙与长者开心聊天
除了沟通,操作的规范也是必要的。在操作过程中务必要按规范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家属也才能称心,护理质量才得以保证。
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纠正护理工作中的误区和弱点,采取积极的方法去纠正、改善。举个“卧床老人翻身”的例子,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员虽然按翻身要求的时间对老人进行翻身,但在易受压位置老人仍出现了皮肤发红、甚至皮肤破溃,针对这种情况,要践行逐步分析。
首先,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他有没有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肺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如果是疾病导致的,必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饮食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采取少食多餐,增加喂食次数。对吞咽困难的,可以将食物打成匀浆进行喂食。对进食呛咳明显的老人,可根据医生医嘱采取鼻饲,以保证老人的营养。
其次,在翻身过程中,我们不只关注翻身的时间,也应注意翻身的方法。在给老人翻身时,有没有将老人的身体稍抬起再翻转或挪动位置,有没有拖、拉、推等动作。在老人体位安置稳妥后,有没有在老人身体易受压位置垫气圈、软枕等,以减轻骨骼突出部位的压力,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加宽而均匀。
此外,还要注意与老人身体直接接触的衣服、被褥是否清洁、干燥、平整,失能老人的大小便有无及时清理,老人是否直接卧于橡胶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