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极圈
南极圈,深入面向全互联网的投资创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豚投研  ·  Uber:怎么看自动驾驶的发展和影响(纪要) ·  21 小时前  
海豚投研  ·  Uber:怎么看自动驾驶的发展和影响(纪要) ·  21 小时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  亿纬锂能中标1GW/2GWh灵活性共享储能设 ... ·  昨天  
创伙伴  ·  第一款免费红包封面:蛇年行大运! ·  3 天前  
创伙伴  ·  第三款免费红包封面:大吉大利! ·  3 天前  
我是腾腾爸  ·  开门红,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极圈

28岁身价过亿:清华男孩的AI电商百亿销售神话之路

南极圈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5-02-06 18:00

正文

15年前,我爸对我说:「武彬,一定不要让清华,成为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本文转载自“极睿科技”公众号


你好,我是 武彬 ,极睿科技创始人,传说中的 「最懂AI的电商公司和最懂电商的AI公司」 背后的理工男。

10年时间,我从五线小城来到北京,从小镇做题家到 清华大学 人工智能实验室硕士。

2023年底,马云总在一封内部信里说,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而6年前的 20 18年 ,我还在清华读研一时,就已投身电商领域的AI创业。

我创办的极睿科技,6年里,拿到过 金沙江、 红杉、顺为 等明星机构的5轮 超3亿融资 ,最新 估值近30亿 ,目前与 2000+知名品牌、 40000+家店铺 深度合作, 我们 也是 阿里巴巴 内容工具品类唯一五星服务商,和福布斯中国企业 科技50强。

我们的使命—— 给每一个品牌,搭建一个AI内容工厂 。额,这是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今天你看到的所有电商平台,服装、美妆、3C、日化等等类目的头部企业,80%内容背后的拍摄 / 剪辑 / 文案 / 美工 / 运营等工作,都已经由AI智能完成,我干的就这件事儿。

比如前不久,我们帮某知名品牌带货, 1个月卖了3000多万 ,背后上百个短视频带货账号, 几乎由AI完成,人力成本仅1人。

AIGC创业6年,我很清楚,当AI技术调优成熟,进入应用展开期,会蕴藏着怎样的机遇:

零售业如今值得关注的最重要变量,无疑是AI;

AI+电商即将进入,2.0高速成长期的红利阶段;

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AI生产力工具的受益者。


想知道AI正如何「颠覆」电商行业;想用AI降本增效、转化更多GMV ,邀请你花5分钟阅读 我,一个 清华理工男, 从小镇做题家,到15分钟融资1个亿,最终用AI撼动电商行业的故事。


01
从小镇做题家,到 清华大学AIGC在校创业者
一个理工男的幸运与冒险


我的人生分野,在2010年,我 18岁。

那一年,我从陕西宝鸡市的一个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来到北京,本科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清华人工智能专业。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是全镇人民的骄傲,是别人口中的「天之骄子」,也是我自觉无比骄傲的英雄时刻……然而,身为军人的我爸,却在那天对我说:

武彬,一定不要让清华,成为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这句话,这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平地起惊雷。 我爸他 不希望10年、20年之后,当他的儿子介绍自己时,依然只能说一句「我是清华的」,那样会很可悲。

从那天起,这句话,一直是我人生前进的巨大动力。

清华信息学院录取通知书


有人问我,从小镇到 清华大学,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首先,清华的确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二个身份,必须承认,我从这里得到很多的优待。

2016年,我在清华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攻读硕士,期间不断参与国家级AI研究项目,比如 863计划、973计划……

那个时候,清华还有门必修课,叫「创办新企业」,经常邀请历届师兄,比如搜狗创始人 王小川 、木瓜移动创始人 沈思 等等,回来分享他们为什么选择创业,如何创业,如何从一个学生蜕变成搅弄时代的风云人物……

我在台下听的如痴如醉、心潮澎湃;他们的经历像一块拼图,给我这个在校大学生,拼接起了一个神奇而沸腾的商业江湖。

后来,又到师兄们的公司参观,他们有的做安防,有的做自动驾驶,在那里,我看到了创业者的工作状态:

在普通的写字楼或破旧的四合院里,创造出一个产品,孵化出让人受益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去改变世界、去影响社会、去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天呐!我恨不得马上投身这创业的洪流。

也许因为年轻,梦想崛起得很快。我开始想,如果我要创业,做什么呢?

我先是有了 在零售业用AI做精准商品识别 的想法。说干就干, 我拉上两位师兄,花了小20W (来自我的奖学金和帮别人开发东西赚的外快) ,雇了十几个兼职学生,搭建了一个服饰数据标注平台。

一年多时间, 标注了100多万数据 ,可以精准识别上万个大品类服饰商品。这让我们三个理工男成就感爆棚,甚至干脆想, 如果创业,就用AI变革整个服饰行业!

不久,我就在清华创投的一个活动上,遇到了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号称「独角兽捕手」的 朱啸虎老师 ,就向他请教。 交流之后朱啸虎说:AI+零售听起来还行,但不一定好卖,这样,我先给你500万,你试试。

我吓一跳,哆哆嗦嗦地说自己目前只注册了公司,没有产品,没有团队,没有商业闭环。朱总呵呵表示: 你先试试,眼光得看得长远点。

18年首次见到徐小平、王强、朱啸虎等资本大佬

紧张到连话都说不清楚……


两周后, 500W「巨款」真就到账了 !我琢磨了好几天,认为这500W投资,99%投的是「清华」二字。

就这样,2017年末,我正式加入AI创业行列。那一年,中国大陆新注册的AI相关公司数量, 是56000家。

说干就干,为了省钱,我在清华校门口,租了间老宾馆改造的小破办公室,60平米,没有窗,没有光, 墙体还总 发着霉味儿,来面试的人,都怀疑我们是不是搞传销的……

我那时候白天要在清华上课,晚上就回办公室创业,两头捣鼓,忙得走路带风,同学们一见面就笑我:武彬这是要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了……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失去了什么。

一般而言,清北高材生在毕业时,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径有三条:

去大厂,资源好,年薪百万,占比80%+;
留校任教,非常安稳,占比20%左右;
创业,999死1生,占比1%不到。


我不仅选择了最残酷、最冒险、最孤独的第三条路,创业,而且这将是我一生的旅程。

因为,我不能让清华,成为我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02
AI领域创业,尸横遍野
凭什么我们持续融资3亿+,成为AI独角兽?

创业中最危险的一句话: 「我以后会赚钱」。


2018年, 我们 创业 第一年 拿了很多「亮眼」 成绩, 经常往来于媒体高端活动,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却丝毫没有感到危机的来临

直到年底算账时,才发现总营收60W, 亏损400W ,500W投资还剩不到40万。气的 投资人 当场发飙:

你一个清华高材生,带这么大一团队,一年挣60W,就算自己去打工,一年工资也不止60万吧,你在做什么呢?

现在回过头看,不是当时创业有多难,而是我仍然以学生思维在创业——到处打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跟同行比拼刷榜,尝试各种项目……折腾一年,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我复盘和反思了好几天,得出一个残酷结论: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金钱。

技术人员创业,最可怕的是陷入技术执念,而忽略商业化指标,AI企业的生命线,前期可以是融资,但中后期一定是自造血。

意识到这些让我非常受挫, 但并没有熄灭我的创业梦想。

我认了,愿赌服输,但是不认输。既然上了创业的牌桌,就不能轻易下牌桌,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输了,那就再来。

重新审视AI创业的风险与机会后,我认为我们唯一的活路,可能是: 不做大模型,做To B方向的AI应用层搭建,填补中小企业与AI之间的鸿沟。 具体说就是:

第一,不能跟通用大模型玩家: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正面竞争,没有钱,也打不过;但也不能给巨头试错,我们是草根创业者,一旦发现某种模式,就会被迅速拷贝、迅速干掉,沦为炮灰。

第二,我们的优势是技术基因,可以重点考虑为B端提供工具服务,这需要我们能证明自身给客户业务带来的价值。而且市场切入要 足够细分,足够专业 ,避免被大厂收割;同时,垂直市场也不能太小,不然狗都不看,更没有投资人会买账了。

那为什么选择做「电商内容AI系统」?

当时很多AI公司集中在做电商的ERP、客服、订单仓储等,红海竞争,同质化严重。

我们另辟蹊径, 分析了AI在商品零售的全链路中,都能做哪些事情,发现电商内容 (比如拍摄、美工、编辑、剪辑、运营、种草等等) 这个细分领域,还是一个 蓝海市场,自动化能力很低,但又非常重要。

因为一个 商品在到达用户手里之前,对它的所有感知和判断,都源于产品的内容:文本、标题、图片、视频。内容极大影响产品好不好卖,而产品本身则决定产品退不退。

所以,做电商内容的AI系统工具,是很有价值的,而且 机会 千载难逢。

说到这,真的要感谢拼多多黄峥老板的 魔量资本 ,在2019年年初我最缺钱、极度焦虑的时候,给我们投了 1000万 ,把我们留在了牌桌。否则,等待我们的要么是卖身,要么是消失。

有了钱,团队都想大干一番。花了小半年,呕心沥血但信心满满地做了 一款电商自动上货工具—— ECPro易尚货 ,都盼着它横空出世后,一炮而红。
结果还来不及得意,各种匪夷所思的bug,就排山倒海的来了。
跟我们合作的头部样板客户反馈我们的系统, 各种软件冲突层出不穷,经常 页面 崩溃,图像和文本的自动化识别也不准……产品这么烂,客户简直气疯了,冲我们发飙: 要不你们改个名字,叫「易上火」得了。
我意识到,客户使用AI工具的场景,远比预想中的复杂很多。做出AI工具和做出好用的AI工具,这中间在逻辑和细节上存在巨大gap。

没啥说的,产品差就得挨骂。又烧了几百万,我和技术团队, 用了一年时间,在底层算法和上层应用上不断测试、优化、迭代产品,努力提升「AI替代率」。

ps.AI替代率指客户使用的过程中,AI替代工作量的占比。这个占比可能今天是20%,半年后是80%。
我们还把客户关于产品的所有吐槽,打印出来,一条一条贴在公司墙上。我还给团队洗脑说: 客户边用边骂,也比不用强。
全员通宵攻坚产品bug

在这个过程,我们对AI工具的认知 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工具服务商,必须明白这几点:
做效果主义者,让 产品的创新性和市场的适配度更高;
核心业务场景的AI能力要做精做深, 0.1米宽、百米深;
明晰AI在 各环节降本增效的真实力度和客户体验度。


2019年底,易尚货经过一年迭代,再次落地使用的效果:

比如我们与头部女装品牌 伊芙丽 合作,伊芙丽线上运营平台多、店铺多、SKU多,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营销素材:设计手稿、拍摄图、时尚大片、精修图、海报图、详情页图、产品主图……

如此繁杂的商品营销内容的制作、管理与分发, 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员和时间成本。 但接入易尚货系统不到3天, 商品 制作效率翻了 5倍 上新效率翻了 7倍 人力成本暴降 70%+ ,原来 26人 的大部门,被老板快速精简到 只剩3人。

降本增效的角度, 用好AI和没用AI,对客户来说,简直是 「冰火两重天」

这说明 MVP阶段 (即解决产品可用问题的阶段) 我们的产品方向是对的,技术应用明确、接地气 ;接下来,就是进入到PMF阶段 (即解决产品可卖问题的阶段)


AI带货短视频展示

但我和团队都是技术背景出身,缺乏营销思维,商业对接能力也很弱。

我只好强行把自己,从产品经理变成销售经理 ,开始到处出差,参加各种饭局、酒局,打入各种电商圈子,本来不太喝酒的我,硬是练成了公司喝酒第一名……就这样逐渐找来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同时我也在想:

我们的自动化内容,确实能帮商家降本增效,大家是很乐意为此付费的,AI电商蛋糕又足够大, 那我不能只有一个工具, 是否可以做n个?

我们开始扩充团队,研发人员从十几人,增加到80多人,陆续做了:

商品AI拍摄工具、AI生成商品短视频工具、 AI直播切片工具 ……

一套组合拳的产品矩阵慢慢形成。我们也越来越像一个 自动化的内容工厂,帮电商品牌 进行各个环节的内容代加工。

但真刀实枪地做AI产品非常烧钱,前期必然承受巨大投入和严重亏损压力——2019~2021三年时间,我们服务第一批样板客户的年收入只有200W,而 每年的研发 成本至少三四千万 ,想要活下去,只有继续融资。

好在那时我有了一些创业的体感,大概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该去融资了。2019年底,可能比找工作面试的时间都短, 我花了15分钟,拿到红杉资本的1亿元投资。

公司一跃成为AI届的头部初创、明星独角兽, 估值10亿。

但融资越多,估值越大,压力就越大。

作为AIGC领域众多的创业者之一,我亲眼见证太多做AI工具的同行,因为长久以来,技术未经验证、无法造血、财务失衡、融资受阻……纷纷走向了崩塌。 他们那些颠覆行业的计划,也沦为一场空。

我们觉得是时候 「自我造血」 了,于是,搭建标准化的售卖体系,引入销售VP,公司大客户销售团队,从包括我在内的4个人,快速发展到30多人。

我们没有 四处点火,而是制定了 「插旗打法」 ,基于电商行业 的圈子效应,先拿下少量头部客户,再搞定大量中腰部品牌,最后是辐射众多小品牌的裂变策略。

并且 分类目(从服饰到美妆、3C、食品),分区域(从 北京到杭州、上海、广州、厦门等所有电商产业聚集带 ),一步步进行 蚕食性扩张。

整个销售团队包括我,开始背着书包,跑遍全中国去一线见客户,一周工作7天是标配,签约越来越多,现金流滚滚而来,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要爆发了!

可是没想到,热火朝天地没干多久,我们就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槛—— 疫情。

技术团队还好点, 大家手提肩扛,把能扛得走的设备,全都扛回了家,就在家里工作。

难的是,销售团 队出 不去,收入急剧下降!这 我很焦虑,因为办公室租金、员工工资等,每月450多万的真金白银,流水一样往外出……怎么办?

说起来还真是不怕死。 我一个人 带着口罩全国到处跑, 为了见客户 客户不见我,我就每到一个地方,先测一次核酸,再自我隔离7天,再测一次核酸,然后把「健康证明」发给客户: x总,你看我真的没事,请你相信我,能否上门面谈?

为见客户自我隔离,发烧也在出差的路上


很多客户就是这么被我打动的。 那一年,我不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就是在酒店做隔离,几乎没怎么回过家。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身体也很反常,经常瘦了胖,胖了瘦。

不过年底一算账,我们竟然比疫情前一年, 还增长了500多万业绩。

也许是看到了我们的努力和成绩,22年底, 在投资人纷纷扎牢口袋的资本寒冬,我的偶像 雷军和他的顺为资本 ,不仅对我们投资 1500万美元 ,还表示:

非常看好我们,希望能陪伴我们熬过疫情,然后跑马圈地,成为AI+电商的头部企业。

而这一年的中国AI行业,有近10万家公司默默消失了……

我也是这时候才发现,我们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 :基于用户场景的技术积累+海量数据积累。

或者说,没有 专有数据、专有用户场景来形成数据闭环,并持续优化的独立垂直大模型公司,很难形成真正的防御壁垒。

所以,我们既不担心大厂的通用大模型,会和我们的垂直大模型正面竞争;也不担心会有新的垂直大模型,能在短期内超越我们。

2022年下半年,我们再次打响「规模化扩张」之战, 坐了5年冷板凳,终于爆发了!

截至目前, 全网累计 2000+品牌 40000+店铺 ,跟我们长期合作,覆盖 服饰、美妆、3C、食品 类目几乎所有的头部、中腰部品牌,累计给电商行业 至少 贡献 500亿价值。

我们的营收也从 「烧钱」走向了「赚钱 」:2023年营收4000万+,2024年营收 破亿 ,估值涨到 30亿。

今年7月,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AI大赛——百度云智大赛中,我们从60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拿到 唯一的一等奖和1000万奖金。 李彦宏评价我们:工具做的很好,希望看到我们走向全球化。

今年双11,我们的AI矩阵产品 ,帮 助全网 超4.5万 店铺,通过高质量图文、短视频内容,实现全平台引流、成交 49.8亿元

业内戏称我们: AI行业最懂电商,电商行业最懂AI的公司。

作为AI电商领域的明星科技企业,获奖无数:

我个人也陆续被评为:福布斯亚洲U30、胡润U35、北京U30 杰出青年、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计划、北京AI领军人才、36Under36创业精英……
很多人说,因为我们是清华的,所以把AI应用做起来,是应该的。
真相是,创业9死1生的定律,在AI领域依旧生效,甚至头部效应比其他行业更加显著。我们花了5年穿越「黑洞期」,不过是「剩」者为王。
而另一方面,对于一家SaaS企业来说,客户的成功是生存的本质,因为只有帮助客户成功了,才能有续费。所以,我们能活下来,并实现破亿高增长的背后, 是我们帮 品牌方算清楚了一笔又一笔账:

比如,根据企业的SKU数、营销团队人数,需要制作多少素材总量?消耗多少时间和人力成本?而这些素材用AI生成同样效果, 可以立即降低80%-95%的成本!

再比如,很多老板说,我要拍100条视频,管理100个账号,做到1亿播放量。这么大的工作量,得需要多么庞大的执行团队,需要花费多大的人力、物力、资金?

不花几百上千万,很难。 但在AI时代,一切都非常简单——AI+矩阵就够了,人力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电商已经没有内卷空间了,更不能只会打价格战,但AI+电商是 新的价值高地和成本洼地 ,当下正是品牌和商家,借助AI降本增效的成熟时机,作为AI电商的破局者,我很乐意带更多人,拿到AI电商新时代的 第一张入场券。
03
深度服务2000+品牌,40000+店铺后
为什么我还要做AI MCN、 做创始人IP……?


作为电商头部AI工具服务商,在跟2000+品牌合作,亲眼看到他们在使用我们的工具,彻底解放了人力,甚至有的赚得盆满钵满后,说句心里话, 挺羡慕的。 我心想:

难道软件公司就只能卖软件吗?别人能赚的钱为什么我们不能?

我的清华师兄,美团联合创始人 王慧文 ,有一段话: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不要用「核心竞争力」这种概念把自己束缚住,给自己设限。最重要的只有两个:


1、捕捉真正行业机会的能力;2、发现行业机会后根据行业需要的能力,快速学习去建设这个能力。


我特别认同,外界都说美团「很能打」,其实背后正是 「不设限」的方法论。

既然手握「AI技术」的屠龙术,不是只能给别人磨刀,也可以自己屠龙。我们可以做别人的乙方,也可以做自己的甲方。

所以2024年, 我们给自己解绑,开始「放飞自我」,探索更多的商业可能——

先分享一个我们摸索出来的,AI电商带货打法—— AI 内容直销。
今年5月,我们直接面对C端用户进行卖货,通过自建 AI MCN ,做到3天起 100+矩阵账号,每天发500条带货短视频, 第一个月就卖了1099万,CPS 佣金赚了 100多万。
1个月时间, 1.5万条 种草和转化短视频,全部由一套AI系统工具智能完成,而使用这套系统的人力成本, 只需要1~2个懂矩阵的中级操盘手。
所以,AI不仅是一个省钱工具,更是一个赚钱工具。

有趣的是,很多客户听说我们亲自下场做带货,月销千万的实战后,全都 「破防」了! 安踏、迪卡侬等等全都跑来问,能不能赶紧帮他们,也搭建一个自己的AI MCN?

于是, 我们趁机推出了新的合作模式—— 结果式付费,签对赌协议,承诺保销售额 ,比如你给我付20万,我给你保证做100万的GMV。

很多Saas同行听说后,没有不震惊的。因为很少有软件公司,会跳出工具,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大家习惯了一条腿走路。

但做AI电商只有一条腿是走不长远的, 需要多头并行、多点开花。

所以9月,我们又开始探索线下场景,通过每天发布100~200条免费AI短视频的方式,帮助 实体商家实现0人工成本引流获客

10月,正式启动 全球化出海业务 ,目前正在服务20多个北美客户,做Shopify图文+TikTok直播切片;

我经常说: 不出海就出局、无AI不投资、无IP不创业 。所以我们努力做到这三点,从而实现公司 「AI+IP双杠杆」 撬动业绩2年10倍速增长。

这个过程,也让我意识到 「两件重要的事」:

一、AI是非常恐怖的生产力工具,能带来10倍、100倍、1000倍的性价比。

电商行业高歌猛进几十年,一路从渠道为王、产品为王到内容为王,这中间,大多数企业靠 缩小信息差、抹平认知差、消灭执行差 ,努力跟上时代和平台步伐,以免被淘汰。

但是在人工智能 面前,这些努力远远比不上AI带来的 「破坏式、颠覆式创新」

如果你的业务里,用到的AI生产要素足够多,成本急剧下降,这些「破坏式、颠覆式创新」就会自然发生,而且无法阻挡。

二、越来越清晰我们作为垂直大模型头部AI企业的使命:给每一个品牌,搭建一个AI内容工厂。

今天,电商老板共同的焦虑是什么?—— 内容效率: 内容 生产效率、 内容 转化效率。

不难理解,产品为王、渠道为王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什么规模的公司,大家都在比拼内容效率。高效率的公司战胜低效率的公司,仅此而已。

问题是,今天的内容卷到什么程度呢?

内容电商人才:模特、拍摄、美工、编辑、运营、短视频编导等等,连杭州这种电商最发达的地方都快用不起了,地方的传统老板和企业,想养活这些靠谱的内容人才,压力可想而知。
但如果你问我,使用AI的图文和视频工具后,电商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会有什么变化?答案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