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乐嘉
乐嘉性格色彩网站www.fpaworld.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5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乐嘉

一个能够好好说话的家庭,即使穷也是幸福的

乐嘉  · 公众号  ·  · 2017-07-12 11:36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槽值 (ID: caozhi163

本文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语言是带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人带去温暖,但也可能带来伤害。

几米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至少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无从展示、无从倾诉、也就无人在意。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往往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典型的中国家长,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 取笑、挖苦、打击,是他们教育子女的惯用手段。 这种教育方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打击式教育”。 常见的话术如下:

你看谁谁谁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烧香了!

就你还想干什么事,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钟热度。

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简直比猪还蠢。

……

这声声打击的背后,藏着多少人年少时暗暗流下的泪。


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一个姑娘因为小时候在家族聚会上被妈妈当众嘲笑“唱歌难听”,从此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当众唱歌。 而当她试图跟妈妈沟通这件事时,才刚说起自己受伤的心情,妈妈便开始教训她: “你怎么这么玻璃心,这点打击都受不了,以后在社会上还怎么生存!”

这个逻辑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我说,没事,我多捅几刀你习惯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为我死了。

打击就是打击,根本就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披上“教育”的外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不当行为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经常被父母打击的人,会极度自卑,常常会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而父母却总是一边言语打击,一边懊恼为什么子女总是这么不自信。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组关于亲子教育的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11种表现,其中有8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行为粗鲁没有礼貌,那其实是从父母或者一个屋檐下的人那里学来的 ……

知乎上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孩子的沉默、隐忍、恐惧、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因为这样的“懂事”,让父母觉得很“省事”。

甚至有些朋友,做起事来老是给自己打分,明明房间已经很干净了,可他总觉得还不够;明明事情完成得很好,但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只要出一点儿差错便张惶失措…… 因为从小,他的父母只有在他“听话”的时候,才会对他笑。 而他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父母都不停地告诉他,还有很多人能做得更好,你才取得这么一点成绩有什么可开心的!

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或赞许而苛求自己,失去快乐的童年; 要么完全放弃自己,逆反到害怕成功的程度,失去健康的人生。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之后许多年的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而关键是,父母在等我们道谢,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童年时缺爱,被伤害,受虐,没有安全感,缺乏尊严……长大以后,就会演变成自闭、抑郁、自杀、暴力倾向、焦虑症等等。

但神奇的是,许多精神病患者,在生了孩子之后,精神状况好了很多,因为他们把精神痛苦宣泄到了子女身上……语言暴力,精神折磨,直接让 子女替他疯了。

一想到人类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知乎上提出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要自杀是怎样的体验? 该问题则有数万名网友浏览关注,也留言表示曾经有过类似悲催经历。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16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经常被父母骂,服毒自杀。 在死之前,她又挨了两场骂,因为她穿衣服太慢和洗头时间太长。 被骂完之后,她说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间休息。 父母没在意,匆匆出门拉货。 过了十二点,等父母回到家,发现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事后,这对后知后觉的父母才回忆起,女儿多次向他们埋怨弟弟比自己幸福好多,爸爸妈妈都爱弟弟,每次发脾气都是冲着她这个做姐姐的来。 而且,女儿曾用他们的手机搜索过“安乐死”、甚至还在网上购买过一把刀。 她试图给了父母很多次信号,却都被忽略,她走投无路了。 这个16岁的少女,每天反反复复地酝酿着自杀,难以想象她所经受的痛苦和煎熬。

少女的母亲最后哭到快要昏厥,哀嚎着:“女儿,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骂你了!” 然而,女儿再也听不到她的道歉。

这些都属于“语言虐待”, 语言虐待不如身体虐待容易引起注意,因为看不见伤痕,留不下证据,然而它的伤害可能比身体虐待更加严重。

很多遭受“语言虐待”的人一直怀疑自己的痛不欲生是因为太脆弱。 因为比起受到身体虐待的人,他们似乎没有资格叫苦,没有资格抑郁,没有资格生病。 但他们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每天生活在压抑之中,每天回家都战战兢兢。

没有人觉得骂一骂子女是一种虐待,而孩子也不会表达,他们首先是哭泣,之后就变成了麻木。 于是这种虐待就被慢慢常态化了,也没有大人会意识到这样的语言是发生悲剧的开始。

家庭的悲剧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家庭的幸福也是从好好说话开始的。

而衡量一个家庭幸不幸福的标准,也很简单,与贫穷富裕无关。

一个能够好好说话的家庭,即使穷,也是幸福的。


父母常说的几类暴力性语言


1、侮辱讽刺型

(1)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2)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反话)

(3)你这个无用的东西!

(4)你真笨!比猪还笨!

2、贬低压抑型

(1)你根本不是读书/画画/弹琴的料!

(2)你要是能考上大学,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3、威胁恐吓型

(1)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2)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3)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4)揍死你!

4、抱怨哀求型

(1)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2)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3)求你转个学行不行?我实在是教不了你了!


关于家庭中的“ 语言虐待 ”,

你是否也有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你的心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