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宛央女子  ·  狗血八卦! ·  昨天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2 天前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2 天前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付总是首经里,最先成精,最先掌握流量密码的。。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4-12-03 19:39

正文

这是达叔的第1566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开业一个月,干死15个,医疗、房产、婚姻里的智商税。。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 演讲

闭门演讲不闭门

医疗问,最近有个某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某头部外资银行,私人财富规划的沙龙里。

发表了一个演讲。

文章有流出来,你有看到内容么?

达叔说,看到了。

有很多人发给我,让我点评一下,很多同行自媒体,都在严肃认真的学习,在转发,在提取精华。

他们比付总自己,都更相信演讲里的内容。

假如,你要是一个有钱人,参加了这个财富规划,你对这个演讲内容,满意么?

如果达叔在现场,我肯定是不满意的。

如果是给上面操盘手做汇报,他准备的内容,也是这样的内容么?

肯定也不是。

情绪太多,负面的观点太多,更重要的是,不仅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还否定了其他人的所有方案。

这种演讲的方法,放在舆论场里博流量,是最爽的打法,能引起最多人的共鸣。

但在公司内部开会,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是要被老板把头都给拧下来,剁成肉酱的。

不被开除,就不错了。

A同事说,要救地产,用地产来拉动经济,你说地产没戏了;

B同事说,要把股票市场搞起来,来增加财富效应,你说股票换手更没意义;

同事问,那该怎么办?

你说,把儿子,送到日本去,娶一个日本贵族学校的姑娘,等她家老人都死了,获取他们家的存量财富。

牙,都要笑掉了。

这是把日本的权贵全家,都当成SB了,人家祖辈富了百年,根深叶茂,缺一个东北小伙,来继承家业?

想啥呢。

你家要是祖孙三代,时代显赫,现在女儿上大学,学校里来了一个美国小伙,印度小伙。

你愿意把女儿,嫁给这种外来的小伙么?

医疗说,腿都能给她打断,嫁个屁。

我要是真的把女儿,嫁给了外国小伙,我们家在整个体系内的可信度,立马就崩溃了。

没人再愿意相信我们这个家庭,对组织的忠诚。

会被迅速边缘化。

达叔说,日本人在这方面,更保守,更排外,更不会接受外来人,所以这种脑回路,就是来搞笑的。

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达叔从来不看一个人嘴上说了什么,只看他做了什么。

比如,一路骂骂咧咧,各种负面的演讲者,他原来是在国内工作的么?

不是。

年轻时,是在海外学习,在海外工作的。

如果在海外能混的更好,能占据更好的生态位,能赚更多的钱,他会回来发展么?

不会。

回来了,就说明,这里的机会更多,能赚到更多的钱,能拿到更好的生态位。

如果他真的不看好,真的如此悲观,比如他坐在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隔壁就有船,他是有能力来回跑的。

他会在泰坦尼克号上,喊着玩么?

也不会。

早跑了。

那些真正悲观的人,一边跑出去,一边回头看,等着看没跑者的笑话,看看你们是怎么死的。

但这位先生没有,他不仅自己回来了,拿到了更高的位子,赚到了更多的钱,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他大儿子,在海外留学,去年从海外回来,还办了一个传媒公司,他把自己的演讲稿,给他儿子整理,被删减,出版了。

这个话,是很有意思的。

海外明明言论更自由,也不删减,他为啥不在海外出版?

外面经济假如更好,全面领先,他儿子为啥不在外面创业,要回来,而且还搞被管制的传媒公司?

如果整个经济体、资产价格,都如他说的那么没有希望,他会让自己的儿子回来么?

扯淡的。

留在那边,好好发展,咱们多头下注,给你爹留一条后路。

事实上,并没有。

把鸡蛋,都放在这边的篮子里了,这就是他的动作,动作比语言更值得研究。


Part2 选择

用脚投票

再比如,其中一个细节,他在多年前,看到一个做空的机会,他说他抓住了。

但只做空了香港,没有做空大陆。

否则,他就回不来了。

这前后之间的逻辑,就更扯淡。

这边如果彻底烂了,你做空能赚到大把的钱,你要回来干什么?

作为一个成熟的交易者,能通过交易,赚到钱,就是正确的选择,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给自己留了后路,然后,就回来了。

弃小而不救者,必有图大之心,一定是这边有他更想要的东西,有他更留恋,更想获得的东西。

否则,逻辑上就说不通了。

问题是,绝大部分看文章、听演讲的人,都沉浸在宏大叙事里,沉浸在左翼、右翼、战争、产业、利率的故事里。

忘记了演讲者,自己、全家人的选择,他们的选择,表明他们在这里,并不是悲观者。

讲日本经济不增长,只做内部财富分配,也能过上好日子,这个逻辑,对么?

对个屁。

日本可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日本有日美同盟,有武力值的保护伞,有国际体系的庇护。

东大也不搞增长,也搞内部财富分配,也把老人都慢慢熬死,然后一起躺平快乐?

扯淡的。

历史留给我们的产业升级窗口期,基建的建设周期,并没有多长。

在另外一群有见识的学者、操盘手里眼里,就是要抓紧搞基建,要搞超前建设。

因为,还愿意上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数量已经不多了。

趁着他们这一代没死完,赶紧推着他们上工地,继续干活。

一旦他们这一代凋零,后面再想搞大规模基建,没人愿意上工地,成本极高了。

这个逻辑,对应的就是他对居民杠杆率的吐槽。

说虽然数字上,我们杠杆率低,但由于教育、医疗、保障少,所以也难继续上杠杆了。

保障少,省出来的钱,被用在哪里了?

产业升级,补贴工业去了。

你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所有学者和操盘者,都深刻知道欠农民工的,知道欠一代人的。

但这就是落后经济体,实行追赶策略,都需要面对的竞争手段,逆天改命的民族,是极少的。

分钱、发钱,发福利,这种收买人心的动作,所有公司的老板、高管,全部都会,也全部都愿意干。

名声,是可以留给自己的。

公司赚的钱,吃完、喝完、分完,你还要投资重要项目,要继续搞研发,实现追赶么?

要,就得少分一点,再忍耐一下。

现在,没有要多给公司员工分钱的想法么?

也有,而且已经广泛形成共识了,正在讨论该怎么发,才能把内需拉起来。

高管们,都在警惕的是,发钱的节奏,要慢一点,因为发福利容易,收回难。

开工没有回头箭,但大的趋势,我们这一代人,也一定会不断获得额外福利。

分发给谁?在哪里分发?

一定是头部城市的户籍市民,最先获得。

给你更多福利兜底,是为了刺激更多消费,把内需,把经济搞活,才做的。

但每次,都能实现目标么?

未必。

就比如,上次很多人喊,因为房价太高,所以消费不振,上面信了,把房价打下来,结果消费更崩了。

如果把福利更多发给你了,你还是不花钱,咋办?

就傻眼了。


Part3 悲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