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日,一晃我这都高中毕业11年了。我06年第一年高考,最后差5分落榜,那时候河南还是估分报志愿,而且第一志愿只有一所大学,所以运气的成分就占很大比例,考生和家长“赌”的心态非常严重,多少考生因为估分不准或者“大小年”最后被录取的学校和他考的分数不相匹配。分数出来后,我就立马赶往濮阳油田一中去复读,油田一中每年要出10几个清华北大,还有一些被国外或者香港的大学,所以这一年的压力可想而知,那一年对我身心的摧残,让我上了大学之后多少年还缓不过来,研究生的前两年还时不时梦到复读再次落榜,又要来第三年,然后从梦中惊醒,一身的汗。后来,我看傅雷家书,傅雷对傅聪说: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高考,是人生真正开始的第一道关吧。
这么多年来,高考被社会各界人士诟病,批评“地域不公”,“唯分数论,把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教学方法太死板,填鸭式灌输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学扩招太厉害,高等教育质量一日不如一日”云云。但很多文章的质量是不忍直视,数据都是错的,什么“490分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上海可以上复旦”……批评可以,造谣就不对了。
要我说,高考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所谓“地域不公”,因为众口难调,即便是在美国,“教育公平”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在现有体制下,高考已经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了。因为“教育水平的地域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原因很复杂,这里我不分析。我们都知道,建国后有段时间是废除了高考,实行过一段“推荐制”的,那么结果是导致腐败风靡,特权遍地,更大的不公平。所以,我认为,高考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法和“唯分数论”的选拔机制,以及“每年只考一次”。
之前写过几篇批判中国教育的文章:
高考这东西,倘若能一年多个两三回,也就不至于搞得整个社会紧张兮兮的了。
《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这些东西,远远算不上什么“先贤思想”
为什么说中国教育是失败的?
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国学生全都傻了!
就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而言,除了政治课和历史课都是胡说八道以外,还有加大国学比重的扯淡政策,语数外理化生还是可以的。我一直说我朝普遍缺乏科学素养,但如果真的把能把这些基础学好,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以及语言技能,那就已经不容易了。嗯,对于高考而言,上个二本或者一本都没问题。
那么,问题就出在教育方法上,但这和教师素质和能力又是分不开的,而且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又是严重不足的,大概GDP的2~3.4%,一直都不足4%。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http://hdr.undp.org/en/content/expenditure-education-public-gdp),4.6%以上才是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教师的待遇不行,从市场角度来看,也就不可能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或者精英去从事投入产出比严重不足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行业。我家一窝教师,所以我深知当老师的不易。绝大多数教师还都是兢兢业业的,只有那么一小撮,师德(人品)是有问题的,也就是我们新闻看到的一些。
第二个问题,“唯分数论”的选拔机制。这一点,事实上是由高校主导的,如果高校的招生标准变了,那么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就会跟着调整,所以不得不提我们的高等教育。去年我去深圳,专门跑南方科技大学走了一趟。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老师,退休卸任之后受邀到南方科技大学,推行“教授自治”“文凭自授”“自主招生”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事实证明,在我朝,高校去行政化,大学自治,自主招生,完全是可行的,而且社会的呼声和需求很高。当然,某些人是不允许民间出现这样独立的力量的,所以朱清时老师只当了一届校长就被撤职了。全文见:《走访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虽然朱清时老师把“量子力学和佛法”搅和在一起,笃信佛法是宇宙真理,“知识分子”公众号还专门登过好几篇理论物理业内论战的文章,这点比较“神棍”以外,但在教育改革这方面,老爷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是非常之佩服和尊敬的。
今天先谈这么多,推荐一下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祝各位莘莘学子临场发挥正常,考取自己心仪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