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读书能拓宽边界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04-23 21:00

正文

1

Part.1

为什么要拓宽边界


为什么我要讲《读书能拓宽边界吗》这个题目?因为之前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很多人会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有很多人在怀疑读书有什么用处。

我发现周围很多人的视野开始变得比以前狭窄了,这可能是因为疫情,很多人不怎么往外看书,而是喜欢待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区域里,加上环境越来越闭塞,所以大家都不太愿意走出去。

这种生活的狭隘化,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很多人会盯着一个很细小的地方去钻牛角尖,再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很小的问题,现在甚至有点深文周纳的感觉。很多人的视野好像比以前狭窄了。

所以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打开视野。如果不能打开视野的话,我们对于很多现象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种对很多现象缺乏理解,并不只是知识层面的,还包括其他人的处境,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非常难理解其他人的处境一样。


2

Part.2

视界决定世界


举个例子:疫情居家隔离的时候,有朋友和我说,网上的很多“负面”情绪不过是一些个别现象,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些人的生活不可否认是有点惨,但是“人本来就分三六九等啊,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这样,没什么奇怪的”。

当时听到说法,说实话我是有点震惊的。我意识到,哪怕是在自己生活当中,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别人也是很难去体会的。如果不能体会其他人的处境,不能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就更加谈不上如何去理解一种异文化了。比如想象美国人的生活,或者日本人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前一阵看到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赚不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钱。”换句话说,如果你得到了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那多半是靠运气,但靠运气赚到的钱,往往又会凭实力亏掉,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偶然得来的。所以,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跟你对这个社会认知有某种特定的联系;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在这个世界的认知有缺陷。在这一意义上,说到底社会其实是公平的。就是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可能就会有一百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这个财富匹配为止。

这话有没有道理,每个人可以自己体会,但不可否认,我们对于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本身就充满某种限制或者某种框框。就像很多人这两年经常说的“信息茧房”。当你身处其中,被它框住的时候,是无法想象外界是什么样的。

所谓“视界决定世界”,就是你的视野会决定你能够看到多远——这个“看”,就是说你的眼界能不能发现某些东西。 当你的眼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你对一些东西是视而不见的,有些东西哪怕就在你面前,其实你也是难以发现的。

之前我听葛兆光先生的讲座,说到西方的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晚明就已经传入中国来了,当时中国人就也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其它国家和大洲。但是他说很遗憾,这些当时都没有被传播开来,都没有被认识到。否则的话,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我就在想,那个时代的人的认知也许就是这样子的。就算我们现在穿越回去,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也不一定有人信,这样一个所谓的真理,和其他各种说法竞争的时候,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达到一定认知程度的时候,是分辨不出来哪个才是真正的真理的。


那么,为什么要拓宽边界呢?

首先,年过不惑的我最近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我好朋友36岁英年早逝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可能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了。可是,这个世界值得去看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我没有时间去看,会觉得非常遗憾。我曾经有过很多想法,甚至想过去学俄语、德语,因为多学一种语言,就能多获得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能拓宽很多可能。

我们从小经常被师长们教导要“学无止境”,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也就是你要不断学习;但“学无止境”未必是让你一直学习,我理解它的意思是,人生本来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学习、认知来发现自己的内心,探索某种可能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和你原来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你能够获得某种惊奇。

我一个大学师妹,两年前她回到老家,发现和自己中学时代的好友已经没有办法对话了。当然,疫情下有很多这样的状况发生,因为彼此间价值观的分歧,或者是人生道路不一样,大家的对话相比以前变得越来越困难。她这位当年的同窗好友完全无法理解她在上海的生活,觉得她还在上海干吗呢?三十好几了,一直单身,看不出在上海生活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回到老家这个小地方来,生活还安逸些。

我这位师妹其实在上海有一段时间生活得比较辛苦,但她回老家以后,经历了很大的幻灭,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很难再回去了。就是一旦出了老家那个舒适圈以后,发现不知不觉中自我已经得到更新,或者说是某种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你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回到过去了。

这并不是对错的问题。也许对于那个老同学来讲,她很认可原来的这种生活方式。只是说双方已经不是在同一个层级上看待这个问题了,所以就很难去对话。这也是我很多年来的一个发现。就是当你看到别人观点的时候,先不要凭借自己主观或者原来的想法去否定它。

我们现在在公共对话当中,也经常能够发现很多人非常急于去做一种直觉式的反驳或者批评,看起来好像非常凌厉,但实际上,可能连对方在讲什么都没看明白。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甚至还没有资格跟别人对话,因为你不知道别人讲的意思究竟是什么。看起来好像只是你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那句话,但双方可能讲的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这样,有时候会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就像井底之蛙和在外面世界的一个人,两个人在讲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曾有人跟我说,觉得我好像很心平气和,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留言也没什么反应。其实我脾气也没那么好,只是我觉得很多认知层面的东西,恐怕彼此谈的就不是一件事情,真的没有必要为这个去浪费时间。

当然,我不是说自己的认知水平就已经到多高的层次。我也经常会发现有些书里的某些论断是我没有把握的,或者怀疑自己没看懂。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讲,好像以我的角度来看,似乎那个断言是不成立的。只是我没有网上的那些人那么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先怀疑自己,是不是没能理解。所以,除非我多看了几本书,才有信心判断究竟是我没有理解对,还是那个作者错了。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观点的交锋,这可能会改变你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你的视野也能够上一个层次。


3

Part.3

走出舒适圈


拓宽边界的方法很多,我并不认为世上只有读书这么一种方法。甚至有的人读书多了以后,好像他的边界还比以前更加狭窄了,因为他们只是不断固化自己原来的那个立场。

所以在我看来,旅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你去很多地方看过以后会发现,有些知识是在书本上得不到的。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对话。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会提供一些你不知道的视角,因为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或者视野是相当有限的,很多在你看来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人对某种东西认识越多,就会越来越谦虚,因为他会看到自身的局限性。 所以,一些很杰出的人物都会变得很谦虚,与其说他们每个人性格都是如此,不如说当一个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自然而然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这势必就会促使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层级。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人并不一定多么喜欢读书,尤其像我原来本职是干广告的,而广告这一行处在潮流前沿,知识都是非常新的,最新的东西甚至还来不及印成书,难免和书本有差距。所以在广告界,很多人是不看书的。

一个人对一种现象或者一些短期的事物的认识是可以在网上获取的,但是那种思考,网上是没有的。之所以说阅读不可取代,是因为它的确对我们的自我塑造非常有用。虽然网络是一个很新的工具,但我相信,很少有人会严肃地认为,通过上网看电视就能够变得有思想,这毕竟是不太可能的。

我对网络没什么偏见,我也是网络的受益者,也经常上网,通过网络获得很多最新的一手消息。但我并不怎么特别依赖网络,除非一些必要的,比如在网上写作或者搜索一些信息,不然很少去看网上的文章。网上的信息搜索、获取,乍看很高效,但在我看来是非常低效的,因为要得到一些新知,是需要你“披沙拣金”,淘汰掉网文中很多无用的冗余信息以后才能够获得的。

所以,完全有可能你花了大量时间浏览网络,似乎每天都被密集的信息轰炸,但并没有真正沉淀下来多少东西。 看一本书所能够得到的有价值信息或思考,可能比你看很多天网络所获得的东西要多得多。在这一意义上,阅读才是高效的。 虽然阅读书籍似乎比较缓慢,反馈也没有那么快,但一本书可是浓缩了作者很多年的研究心血。几十块钱一本书,其实很便宜了。

日本电影《黄昏清兵卫》中提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主角是江户幕府时代末期的武士,武士当然更不是非得读书不可,但他尽管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已经穷到需要在工作之余做鸟笼来赚外快,还被同事和周边的人所不理解,但他内心有自己的坚持,仍然认为读书是非常有用的。

日本电影《黄昏清兵卫》

当时他女儿问他:“爸爸,学好裁缝可以做衣服,但读书有什么用处?”黄昏清兵卫想了想说: “这样说吧,也许读书不像学裁缝那么有用,但是读书让你有思考的能力,只要你懂得思考,不论这个世道如何转变,都能够生存下去。”

这个画面看起来很平淡,但意味深长。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也是一个在不断转变的世道,这个世道下一步会如何发展,谁都没有把握。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谁都提供不出来。越是这个时候,你的思考就越重要。

我大学毕业也有二十年了,看了周围很多人的起起伏伏,包括同学的、老同事的,甚至以前老板的,有些人可能的确运气特别好,但是也有些人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用句老话来讲,最终阻碍他们前行的,往往就是他们自己。

这又回到刚才那句话,你的视野到一定程度以后,会自然而然束缚你。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也留意过乔布斯的故事,他确实非常厉害,这不是说一种天赋,而是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创业,然后怎么能够不断地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

我看了太多人,也许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胜任某一个角色,但是当他的视野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发现,他变得无法胜任越来越高的角色了。比如,让他管理十个人的团队是可以的,可管理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就已经超出他的能力了。这个时候,他不知不觉中就变成自己最大的绊脚石了。

我看过比尔·盖茨的一个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 》,它里面就讲,比尔盖茨年轻的时候就是个书呆子,有着非常旺盛的求知欲。作为微软的CEO,按理来讲是非常忙碌的人,但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七八本书,甚至休假期间还看完了14本书,而且他是真的都看过,能把书中的精要都讲出来。

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 》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读书是需要某种定力的。现在有太多人都说自己没有时间,或者太忙了,或者是没有心情,用各种理由来辩解自己看不下书——但你想想,他们恐怕不可能比比尔·盖茨更忙。

很多人把读书仅仅看作是一种“充电”,实际上远不止此,阅读能帮助你设想一个超越当下的世界。在谈到为何需要阅读时,美国作家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曾精准描述过那种“好想独处,好想读点书”的感受,这一类人总是时不时要从现实世界的社交中抽离出来,与他们“从小就习惯的、来源于阅读的想象社群重新建立联系”。只有不被现实所限,才有改变。

4

Part.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