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我自己非常喜欢 斯多葛派哲学,前段时间看到一本《哲学的指引》,就是讨论这个学派的哲学如何应用到当前的生活中。
2020年第13本书
这本书可以用来当成入门读物,了解
斯多葛派哲学
的一些基本观点和认知。
不要让睡意合上你疲倦酸胀的眼睛,在此之前,务必将一天中所做的事一一检验:我哪里做错了,我做过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做完?从头至尾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恶行而自责,为善行而喜悦。
——爱比克泰德,《论说集》3:10
作者从爱比克泰德中提炼的12条守则:
“现在就来做一个练习:
对每一个强烈的印象说:
‘你只是一个表象而已,你所表现的并非本质。
’然后用你的准则来检验它、评估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问自己:
‘这个表象我是否能够掌控?
’若它在你的掌控之外,那你就可以这么回应:
‘这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
’”
不断检验我们的“印象”——也就是我们对事件、对他人,以及对听闻之事的第一反应——暂退一步,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间,避免轻率的情绪反应,并询问抛给我们的东西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行动)还是在我们的掌控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它放在心上)。
“对于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对你有利,或者你已经逐渐喜欢上的东西,你得提醒自己那些东西是什么。
我们多多关心、欣赏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
正因为可能一到明天,命运就把它从我们身边夺走了。
活在当下 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出自这条原则
“准备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在心里把做这件事的计划先过一遍。
用中国的谚语来说就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我们心中已经有预设的特定目标了,但是事情很可能不遂我们的心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是让自己痛苦,从而故意将情况变得更糟,还是谨记我们的首要目标:
做一个得体的人,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或者有损自身正直的事情(例如以不文明的方式回敬不文明的举动)。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不要忘了自己所拥有的应对挑战的能力。
面对俊男靓女的诱惑,你将发现自己拥有自制力来应对。
面对痛苦,你将发现自己拥有忍耐力来应对。
面对侮辱,你将发现自己拥有容忍力来应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更有自信,相信自己面对任何表象,都能运用道德的方式耐受。
”
爱比克泰德——这个曾经的奴隶,一条腿断了的跛子——告诉我们抓住每一个机会、每一个挑战来锻炼我们的美德,通过不断践行美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注意他是如何通过践行美德来抵制诱惑或困难,将斯多葛学派认为生命中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完善自我的绝佳机会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对于斯多葛派信徒来说:
你不能控制疾病和痛苦,它会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出现。
但是你也能够控制它——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斯多葛派绝没有限制使用药物的信条),还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思想态度的方式达成。
“记住,一个人殴打或侮辱了你,并不足以让你受到伤害,你之所以受到伤害,肯定因为你认为自己受到伤害了。
如果有人激怒了你,你要知道是你自己的想法也参与了其中。
所以,关键在于不要冲动地对表象做出回应,而应该腾出时间缓一缓,这样你就会比较容易控制自己了。
”
让我们以一种较为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印象,无论是消极的印象(比如侮辱),或者是积极的印象(比如欲望),我们都需抑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凭本能立即对似乎不好的情况进行回应,相反,我们需要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或许去街上走一圈也是个好办法,此后再尽可能平心静气(平静并非不在乎)地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建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特别特别重要。
一旦你开始认真地进行这一练习,你将会发现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大为改观,你也会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因为他们也看到了你的改进。
“我们可以从与他人共同的经历上熟悉自然的愿望。
当我们的朋友打碎玻璃杯时,我们会很快地回应:
‘唉,真不巧。
’那么当你自己的杯子被打碎时,应当用同样的耐心接受这一结果。
至于更严重的情况,见到友人妻子或是孩子去世,我们都会随口说出‘节哀顺变’这样的话,但如果是我们自己的亲人过世,我们口中的话立马就会变成‘我好可怜啊,天理何在!
’我们最好不要忘了别人痛失亲人时我们是如何回应的。
”
这是一个绝妙的练习:
爱比克泰德让我们意识到面对发生在别人身上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一事件,我们的看法是多么的不同。
自己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并无不同,当同一件事发生在别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该秉持相同的态度,我们依旧可以推翻斯多葛学派的观点,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像对自己的不幸自伤自怜一样对别人深表同情。
这种不断调整自己面对他人不幸的反应,以及碰到问题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些问题人们都会碰到的看法,逐渐让你得以心平气和地看待事物。
“让沉默成为你大部分时间里追求的目标;
只说必要的话,并且要言简意赅。
在极少数情况下,你会被要求说话,这时才说,但绝不要说那些陈词滥调,比如角斗士、赛马、运动、食物、美酒等庸俗的东西。
尤其不要背后议论他人,不管是夸奖、谴责,还是拿人做比较。
”
“避免与哲学家以外的人深交。
若非要如此,当心别让自己滑落到他们的水平;
只因‘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爱比克泰德所谓的“哲学家”并非指专业学者(相信我,你是不会想要养成和他们交往的习惯的),而是指那些有志于追求美德和培养品格的人。
依照古代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这个层面的哲学家,即运用理性为自身以及周围人改善生活、增添福祉。
我们想要找到那种能够以其为鉴的朋友,从而坦诚地审视自己,了解还存在多少不足(你自己的不足,而非你朋友的不足)亟待努力。
“如果你发现有人在诋毁你,别去为自己辩解;
你应该这么回答:
‘是啊,但我还有许多别的毛病他不知道呢,不然他就不会只提这些事情了。
’”
这是一则有趣的例子,它兼有深刻的智慧和爱比克泰德特有的幽默:
面对他人的侮辱(记住,他们说什么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事),不要生气,用自嘲来回应。
这样,不仅你自己的心里会好受些,而且会让你的诋毁者尴尬不已,或者至少会失去攻击力。
“和人交谈时,不要过多谈论自己的事迹或经历过的危险。
因为你在谈论自己的冒险之时兴高采烈,并不能说明别人也能从你的话语中得到同等的快乐。
”
至于这一特定的守则在社交方面所带来的益处,我认为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洗澡洗得很快,不要说他洗得不干净,你应该说他洗得很快。
有人喝酒喝得很多,不要说他喝酒没个分寸,应该说他喝得很多。
如果你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又怎会知道他们的行为很不好呢?
这将会让你无法看清一件事,反而认同与其不同的表象。
”
你应该考虑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