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对的是人,而且是拥有美好年华的青少年,他们的这些年华是不可复制和重来的,没有变量讨论,只能追求最佳的、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成长,的确需要高精尖有大智慧的人才加入基础教育界。
作者:曾德琨,复旦附中高三年级组长,化学高级教师;“蓝橡树”获作者授权转载。
........................................
小方马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已经拿到了几家企业的录用通知。
名牌学校研究生的金字招牌让她不愁工作——同学们大多考公务员,准备留京。可是她回到了高中母校,参加母校的教师招聘。
班主任见她来应聘,有些惊讶:“你来教书太浪费了吧?”
小方说:“父母希望我教书,我自己对职业的定位经过7年的大学生活,又有了新的想法。”
“那当初为什么不直接报师范呢?”班主任想想又说:“不过,当初你若考师范院校,现今到我们学校应聘怕连面试都进不了。”
小方的母校是上海的名校,现在的师资情况是:这两年新招聘进校新教师,有海外名校毕业的,即便国内毕业也是顶尖学校的硕士甚至博士。
不是学校一定要高学历的毕业生,而是他们把简历投过来,自然压倒了本科生、一般院校的研究生。但这常常会遭到人们的质疑,认为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到中学教书是浪费。
老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面对知识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思考
和人密切打交道的工作大致有两种:教师和医生。
科研工作者、工程师,也对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但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机器、仪器、数据,可以反复改变变量直至成功;
但教师面对的是人,而且是拥有美好年华的青少年,他们的这些年华是不可复制和重来的,没有变量讨论,只能追求最佳的、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成长,的确需要高精尖有大智慧的人才加入基础教育界。
从北京、上海每年的师资招聘情况来看,大量名牌大学高学历的毕业生,正加入到初高中教育领域。
虽然他们当老师还缺少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经历,没有修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但他们本身在受教时,就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甚至竞赛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再加上本科、研究生7年的学习,对知识的理解贯通能力更强,关键就看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了。
笔者有一次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小陈试讲高中化学课,她上课时做了4个跟“原电池”有关的实验,有个实验理论上是成功的,但实验现象很容易和理论相悖,果然,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效果。
学生被安排了大量实验,还看到实验不成功,就很兴奋。小陈虽有些尴尬,但也能从容地从客观条件限制做出理论解释。
这就是基本功深厚的表现,由此也可看出小陈对自然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基础教育应该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不是只给学生看正确的结果,如果有失误、误差,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比之下,另一位应聘的名牌大学的硕士,制作了精美的PPT,一堂课灌输了学生很多正确的知识,但学生没有经历冲突、碰撞,很难留下什么东西。
自然,小陈被录取了,学校提供给她的讲台除了基础课传授,还有带学生进行科创研究。
引领那些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学生,相比面对机器,这何尝不是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以点带面去影响一大批学生,岂能说“浪费”!
而且对于这些高学历的毕业生,考个教师资格证、学习教学教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只有优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才能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自1985年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后,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教师的工资、生存条件日益向好。
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教育极端重视。这些家长将自己的忧虑、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并且合力传递给老师、学校,就如大海的波涛,一开始只感到小的水花拍打你的脚背,等到社会积聚了这些谣言、不信任后,这股力量会让你踉跄。
不少自认为精英的家长看不起教师,也不允许孩子当老师,因为这一行业历来是清贫的。但既看不起老师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交到老师那儿,这些家长便活得很无力,成了怀疑主义者。
曾有家长给学校校长写信,反映自己孩子班级的老师太年轻,要求换老师。学校请家长在开放日来听课,并把教师的经历、学历挂在教学楼走廊里。当家长听完课、看到该老师毕业于海外名校时,就再没声音了——不知是课上得让他满意,还是那块招牌让他形愧,不敢吱声。
现在的家长对待教育就像购物,要最贵的、最好的,却不在意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
因为付了钱,便无端要求各种售后服务。因此,名牌大学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界,确实是必需的,不为迎合那些只买名牌的家长,而是给孩子树立更高大的形象和远大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笔者刚工作时,曾被学生误传为省高考状元——学生需要“炫耀”、崇拜自己的老师。其实不仅家长,我们的学生也都希望教师更高大上一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国外有许多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国家,硕士、博士这一类高学历任教中小学,是习以为常的。高学历与基础教育相辅相成,优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无疑提升了整体的教育水平。
惠灵顿公学校长朱利安·托马斯亲自任选所有教师,他不仅看老师对所教学科的热忱,还看他们在生活方面的热情。他们学校有5位老师游泳跨越英吉利海峡,4人完成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比赛……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他们都为学生树立了强有力的好榜样。
这些高学历人才也许缺教师资格证,海外学历认证不及时,使自己的教师编制比别人晚一、两年落实;
也许教授理科时,有时题目讲一半便嘎然而止,因为认为学生能解决余下的几步——但大多学生还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演算才能有完整的思路;
高学历毕业生在教授课本知识时,往往会将课本要求提升,挣脱课标要求,力图讲透,结果知识架空导致学生眼神迷茫;
而博士毕业生想带学生做一些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又囿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空降大学的研究手段显然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日常繁重的课业相冲突。
因此,这些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基础教育,也要有师傅传帮带,遵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从小习得养成的学习习惯,才能站稳三尺讲台。
但毕竟,高学历的老师有知识结构综合、深度广度兼有的优势,物理老师在课上跟学生拽英语、化学老师还能解数学题、海归老师开设IB课程,在上海进行高考改革之际,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思维、减少重复刷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
更让人期待的是,笔者已屡次听到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说也想做像某某那样的老师。
不上课的特级教师,不能称为合格的名师
如果要说“浪费”,笔者认为“学而优则仕”的惯例倒有浪费人才之嫌。
和香港大学教授交流时,他们觉得内地高校知名教授就带几个研究生,忙于行政工作,不在第一线,很可惜。
而高中的特级教师们呢,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会放大名师的照片和影响力,但一些名师忙于著书、公益讲座,不在第一线,基本不和学生接触,这才是浪费。
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是上海市基础教育界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的三位之一,他虽不做班主任,但担任20个学生的导师,从高一指导到高三,理想是“得英才而教之”。
拥有一批纯粹的教育实践者,让教师能安心定心地站在讲台上,不挠心于评职称、不困扰于家长投诉、不奔波于各种培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尊贵的柏拉图飞马,让教师充满热情地教书,这是社会要共同关心的,只靠9月10日那天敲锣打鼓地庆祝一天根本不够。
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做教师,热情就在他们身上;而那些善于利用教学法的老师,则可在学生的身上看到热情。不管教与学,都需要热情,让人陶醉于其中而不可自拔。
在中国,其实也只有一些大城市出现这种名牌高学历师资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教育资源尤其如此,这是客观现实。
从小城市或农村考到大城市名校的,故乡是“回不去”的,若回去就是混得不成功,或者回去了也不能得到发挥所学的机会;而大城市的资源齐全、机会也多,自身也想在大城市发展。
这样一来,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在大城市若连体制内的学校都未能应聘成功的话,就会选择在一些教育机构、在线教育等落脚。
小方的性格还是适合当老师的,如果学生知道是来自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在教他们,肯定充满仰之弥高的学习热情。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成为蓝橡树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