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3
记忆承载的第三个号,像说相声一样说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上海城隍庙广场将被拍卖 ·  19 小时前  
半岛晨报  ·  突然宣布:大裁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3

人这辈子,往上有封顶,往下,可是不限底的

记忆承载3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09 11:3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面对考试或生活中的挑战时,如何全面应对以获取最佳结果的问题。作者通过九个陷阱的比喻,强调了完全应对和尽量减少失误的重要性,并指出即使面对看似简单的任务,也需要全力以赴以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细节。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人生中的竞争和成功概率与自身努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尽管努力很重要,但成功的概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生挑战与考试应对的类比

作者通过九个陷阱的比喻,将人生中的挑战与考试相比较,强调两者中避免失误和完全应对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应考尽考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我们应尽全力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细节,如同考试时要尽量得到满分一样。

关键观点3: 成功概率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作者讨论了人生中成功的概率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资源等。成功是一个多方面的竞争,需要我们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关键观点4: 指数关系在成功中的应用

作者强调条件和成果之间是指数关系,即使我们拥有一些优势,但如果忽略其他重要因素,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幅下降。

关键观点5: 理解陷阱与应对方法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描述九个陷阱的模型,强调了理解并应对这些陷阱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只遗漏一个陷阱,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幅下降。


正文

那天有好几个人,留言问了我一个相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

你告诉我有九个陷阱,那么我少踩几个可不可以?我又不是全踩。

非常搞笑的想法,让我联想到很多场合。

比如老师跟学生把期末考试的重点划出来了,告诉大家,就哪些哪些。

这种实际上就是送分题,他就是在帮你刷绩点。

你以后长大了,走上社会就知道,不是你想把事情做成,就能做成的。

你想要参与招投标,可能投入了很多研发费用,很多商务公关费用,可能求爷爷告奶奶,就差给人家当孙子了,还是中不了标。

因为你到底要做到哪些哪些,是不会完整的在标书里面告诉你的。

俗称你照着标书去考,你就不可能考满分,标书里最多告诉你50%的信息,另外50%,是标书外的解读。

何况,即便你中标,也有可能整个项目都是拍脑袋的,甲方做着做着,这事儿就黄了,你前期所有投入就都打了水漂。

再退一步,你中标了,而且项目也很好,并不等于你能够拿到尾款。

很可能你的公司还没有熬到收齐应收款项的那一天,就已经挂了。

这就是现实,所以内心成熟的人,他面对这种类型的考试,就知道,应考尽考。

明明划了范围,明明能考100,俗称只要我去做,就一定能做到的情况下,那我一定要做到。

我漏掉一分,都是愚蠢的。

于是这几个学生,就拿了100。

有的学生就很天真,他觉得划定了范围,做了个七七八八,回头他考了个7,80,也很满意,毕竟轻松及格了嘛。

结果遇到保送,人家100的保研了,自己80的落选了。

这就是人生,你的对手从来不是某一个标准,60分不是你的朋友,59也不是你的敌人。

你的对手始终都是你的同类。

你的同类如果最高分58,你考59也叫无敌,你的同类如果考了满分,你考99,也会被干掉的。

所以我讲,应考尽考,我没有可能做到的,那不是我的错,我不知道到底该做到哪些,也不是我的错。

但我知道了,而且我能够,那我就不能允许自己错漏。否则,我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就不太可能在东亚这种地界,混下去。

东亚这种地界,你去看看你们小区的垃圾桶,连捡瓶子的大妈,晚起五分钟,她都捡不到。

因为别人不会留这样的空子给你,人家只会可劲的抬高门槛,不会给你留什么遗漏。

俗称别人只恨不能考120,而不会像你傻乎乎觉得99也够了。这就是东亚。

之前我经常遇到一个问题。

我跟读者们分析过房地产,我觉得国内房地产这个领域里面,还算稳妥的,就是三核,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里的核心房产,就是高品质房产。

那么经常有人问我,两核怎么样,或者干脆一核怎么样。

比如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的高品质房产,或者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的低品质房产。

为什么有这类问题呢,因为资金有限,三核是够不上的。

这种思考方式叫什么?叫做 凡事围绕自己。

咱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这个地球上,是不是只有自己?或者说,其他人都是NPC,都是上天派来给自己当陪衬的,自己是那个带有主角光环的龙傲天?

如果不是,如果你能够去掉这种主角幻想,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一件事。

那就是,你做的事情有无数人在做,你的诉求有无数人有着同样的诉求。

你想要增值保值,有钱人难道不想么?

就像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想要有一份好工作,但是我问你,难道清北的学生就不想么?

他们也想,他们也想有一份好工作,清北的也想,C9的也想,985的也想,211的也想,一本的也想。

那么你觉得,相对来说,谁更容易,或者说,谁更有可能获取好工作?

广义样本采样之下,一定是条件多的那一方。

如果你熟悉资本市场,你会发现, 经常有人资金面是没有问题的。

好比三核房产,他一次性可以用现金,全款,买10套以上,这就是他不受制于资金。

即便如此,你以为他赚钱很容易么?不,他赚钱一点都不容易。

这样的群体里面,依然有很多人,发愁保值问题,你注意,仅仅是保值问题。

就像你真的以为所有的清华学生都是天之骄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么?

不,你想多了。

清华有很多冷门专业的学生,是很发愁的,清华也有很多热门专业,但是自己成绩不好,或者综合实力不强的学生,是很发愁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条件和成果之间,不是线性关系,是指数关系。

好比说你买了一套三核的房产,中期来看,你有90%的概率,是盈利的。

那么你买了一套两核的房产,你以为它有60%的概率是盈利的,你买了一套一核的房产,你以为它有30%的概率是盈利的。

这只是你以为。

事实上,如果那套三核的房产中期上有90%的概率盈利,那么两核的,也许只有9%的概率盈利,而那套一核的,也许只有千分之九的概率盈利。

明白这里面的关系了么?

这个成功率随着条件减少,下降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好比你说你名校的,技术也很好,但是性格不好,你认为你和那个技术也很好,性格也很好的同事相比,成功率只是减半么?

不,是减少到1/10。

因为稀缺度这件事,是相乘的关系,不是相加的关系。

你们公司有100个员工,其中有10个是技术好的,有10个是性格好的,但是很可能100个员工里面只有一个是技术和性格都好的,有时候,甚至一个都找不出来。

所以那个两核员工,技术也好性格也好的员工,比起你这个一核员工,比你这个只是技术好,性格不好的员工,他的竞争优势,要大得多。

不相信你去观察职场,技术也好,性格也好,善于管理自己,善于管理别人,有研发视角,有市场视角,有资本视角,这样的人,很多上万人的集团里,都找不出几个。

这就是为啥我说是指数关系,你身上比别人多了10%的优点,实际上会让你取得10倍的竞争优势,而不是10%的优势。

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你去理解那9个陷阱,我给你建一个数学模型的话,它大约是这样的。

9个陷阱你都过关了,也许你的成功率是30%。

我这里只是打比方,那天的那九个陷阱,有些女人生来就不会犯,有些男人生来就不会犯。

但是这种指数关系,没有错。

人这一生,不是说你条件到了你就一定能有。

往上是封顶的,你条件拉满了,也就30%左右的胜率。

这就叫做,上是封顶的,无论你有多优秀,只要你还是人类,只要你还没有进化成三体,上面30%封顶了。

因为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能控制的这三分做足了。

那么你说,我漏掉一个,9个陷阱我只踩1个,我躲开8个,是不是胜率就是27%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