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法律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从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到如今科技赋能的跨界融合,法律人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一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个人与行业的突破,成为每一位法律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025年2月23日,在
“以德服人·以真服己——律新社2025律界IP影响力大会”
上,
秘塔科技首席运营官、B站UP主“王一快”王益为作“做有办法的人,而不仅是法律人”主题演讲
。他结合自身经历,展示了法律人如何突破传统路径,在跨界中找到新的成长方向。王益为先生的主题分享整理如下:
我可能是一个“路走歪了”的法律人。2017年我离开律所时,很多人对我的评价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认为我成功转型,而是觉得我“路走歪了”。这种说法让我有些伤心,甚至很多以前关系很好的朋友和同事,在路上迎面走来时,都会略带嘲讽地说:“听说你现在去干人工智能了,不是要取代律师吗?”那时,这种误解让我感到非常难过。
回顾我过往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我一直都是比较优秀的人,怎么因为从事法律科技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路走歪了”的法律人呢?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其实大家怎么说并不重要。当你真正做出成绩、取得一些成就时,大家对你的评价马上就会改变。例如,DeepSeek在2024年之前,圈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也没有人看好它,但是一旦取得了成绩或实现了突破,人们立刻会将它视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希望,仿佛之前的质疑和不看好都瞬间烟消云散。
许多朋友希望我分享一些关于跨界的心得体会。其实,跨界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复杂。我的思路一直以来都很明确:你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过去,法律人的所谓“成功范式”从未有人真正教导过我们。我们甚至从未认真思考过实际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初,我们追求的无非是财富、名声和体面。今天,我听到各位行业领袖的分享,也常常感受到这种对“体面”的追求。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有钱、有行业地位、能够“站着把钱挣了”的成功模式。然而,如何真正实现这种成功,我们似乎从未得到过一个根本性的答案。换句话说,即使我们获得了这些所谓的成功,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坐在前排的各位行业领袖还在辛勤地工作。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公益心吗?
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一种渴望解决更大问题的愿望。人们希望登上更大的舞台,解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为更多人提供帮助。相应地,财富和名声自然会随之而来。归根结底,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
解决问题,解决更大的问题
。
我最初选择从事法律科技领域,是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律师工作中那些简单机械、令人痛苦的部分,甚至有些律师还沾沾自喜地将这些工作称为“专业”。例如,我在2006年开始职业生涯,在职业初期,许多律师引以为傲的专业能力之一是能够快速识别英文合同中的格式错误。比如,他们可以在几秒钟内扫一眼A4纸上的英文合同,判断其中的逗号是否使用了斜体,这是一项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本能,而大家都为此感到自豪。然而,这种工作难道不是更适合机器来完成吗?机器在这方面显然比人类更擅长。当我刚入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律师都要从翻译工作开始,学习如何撰写股权购买协议和股东协议等。但以今天的技术发展来看,这些工作已经不再被视为值得骄傲的专业技能。
2017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投资人介绍我和我现在的合伙人认识,并且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法律领域落地。我当时想,我可以尝试新的领域,而且不需要自己掏钱,为什么不试试呢?实话实说,我其实没有所谓的深思远虑、行业愿景以及对未来的信念。我只是偶然抓住了一个可以解决更多问题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的成本并不高。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要找到真正属于你、你想解决的那个问题。那个让你感到痛苦、让你最难受的问题,就是你有冲动、有动力去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某个问题,是你最擅长解决的。
我是所有法律科技公司中最好的首席运营官之一。因为我通过实践找到了最适合我解决的问题,即人与事的匹配,这句话的意思是找到你最擅长且愿意去解决的问题。而要找到这个问题,包括找到解决它的方法,只能靠自己去实践。
我们需要首先区分所谓的成功和个人成长,将专业与职业角色进行区分。我们大多数人都学过法律,专业对应着一种职业,比如法官、律师,或者法律共同体中的其他角色,但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今天年轻人还在想着考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法学院,或者通过学历竞争进入所谓的红圈所或精品律所,以为这样就能进入一个保险箱,成为一名好律师,那么你们会发现,即使成为合伙人,你们仍然无法完成个人成长。年轻合伙人可能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新起点。我觉得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们才能真正明白“角色”的意义。
我来为大家简要阐述一下“角色”的概念。所谓“角色”,是指你在组织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律所主任和普通合伙人所起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一旦理解了“角色”的概念,你就能突破自身专业的限制,不再迷信专业背景
。就像我一样,虽然不会编写一行代码,却能在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担任创始人;虽然从未接受过运营方面的教育,却能负责公司用户的增长和商业化。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是如何做到的、谁教我的,是自学的、还是读了哪些书、上了哪些课程。我想告诉大家,这些都不重要,没有任何意义。你只需要自己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履行自己的角色,我必须去思考,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能力,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解决方案。例如,我成为B站的
UP
主,就是一种尝试。疫情期间,我们原本计划的线下活动都无法开展。我们公司必须通过线上渠道获取客户,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自己动手尝试。当时,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短视频,什么是长视频,只知道直播。因为看到罗永浩和董明珠都在直播,我意识到公司创始人在疫情期间应该通过直播来引流。
于是我开始尝试直播,选择平台也很简单。当时抖音、快手是主流直播平台,小红书尚未兴起。我们公司的一位同事告诉我,B站是一个学习型网站,用户素质较高,对科技内容关注度也更高。于是,我同时用三个手机在B站、抖音和快手直播,看看哪个平台效果更好,更适合我。结果第一天直播,B站学习榜排名第一,而抖音和快手直播间分别只有6个人和3个人。这让我明白,我在抖音成为网红并不匹配,但在B站可能会受到欢迎。于是,我开始了在B站的生涯,几年下来积累了70多万粉丝。
最近,我还很高兴地发现,法律人的身份为我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和红利。我是B站
UP
主工会经审委的主任,这里的“经审委”并非指精神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审查事务的主任。UP主们在与商家合作时可能会出现矛盾,例如广告侵权或违反广告法等问题,这些事务通常会交由工会来处理。
虽然我在B站只有70多万粉丝,规模相对较小,但凭借我的法律背景,大家认为需要一个懂法律的人来负责这项工作。因此,我有机会与B站上许多拥有千万粉丝的知名UP主一起合作。这些事务,你只需亲自去实践,无需他人教导,也不必过多思考。
你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逐步发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优化自己的行动,如何应对压力,包括舆论压力,甚至面对他人的误解和网络攻击,这些都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也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在成为UP主之前,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大的委屈。从小到大,我在学校和工作场合都备受尊重。但如今,作为用户增长负责人、UP主以及商业化负责人,我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在律师行业,至少还能获得专业上的尊重,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你必须放低姿态,引导他人使用你的产品,并接受他们的批评。同样,在做UP主时,评论区和弹幕中也常常充满了恶意。
当下的互联网舆论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这种经历就不会那么痛苦。在我看来,法律人其实生活得并不真实。如果按照社会职业分工来看,律师或者法律从业者基本上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我过去所处的环境更像是金字塔尖上的避雷针,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的生活之间,其实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当别人最初批评我不接地气时,我还觉得困惑,认为自己热爱生活,怎么会不接地气?但后来我意识到,
如果我们真的想解决更大、更深、更难的问题,有时甚至需要脱离自身的职业背景
。比如,去学习运营自媒体,将自己当作一个产品或企业来运营,扩大个人影响力,同时锤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种实践才能真正指向个人成长,而不是单纯靠思考或询问人工智能就能得到答案的。
我收到过许多私信,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本身就不对。
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应该是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模糊不清、毫无根据的。例如,有人问我:“我刚做律师,是做非诉还是诉讼?”“我是不是应该像王老师一样跳到人工智能行业去转型?”“我是应该考公还是考博?考博的话,是该出国还是留在国内?”这些问题都不是正确的问题。它们只是迷茫、犹豫不决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与你的具体实践紧密相关。这些问题其实不如思考“如何在职业的第一年实现二三十万元的营收”来得更有意义。大家一定要摒弃那些无谓的奇思妙想,专注于非知识性和与实践相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
展示出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空谈
。
秘塔AI搜索其实是一个相当神奇的产品。我们公司只有60人,秘塔AI搜索问世的时候已经是我们创业第6年了。2024年3月,它在全球应用宝的增长率排名第一。截至今天,在中国AI应用知名度和活跃度排名前十的产品里,只有我们一家是创业公司,其他都是大厂。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小米加步枪未必打不过大兵团作战,资本的投入也并非万能
。
技术上的突破和卓越的产品力是能够克服资本力量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当然,从大的规律来看,资本雄厚的一方通常会获胜,这是大概率事件。但创业不就是挑战这种小概率事件吗?无论是律所还是公司,在创业初期都面临着没钱、没人、没品牌,同时还要面对无比强大的对手。在我与投资人沟通时,只有那些最不懂行的投资人会问:“如果巨头进入你们的行业,你们怎么办?”对此,我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因为我说我能创造奇迹,而奇迹都是在创造出来之后才被认可的。在成绩出来之前,哪怕我跟再多的人说我们做了哪些正确的事,也没人会相信。
DeepSeek的成功也证明了创业公司的潜力。机会虽多,但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人与事的匹配时,奇迹才会诞生。而且,在创造奇迹之前,你一定不能有杂念,你只需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其实就足够了。而且,一定要坚持长期的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盲目固执。这是我们去年交的一笔学费,教训深刻。
因此,在人工智能这一科技领域高速发展的当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长期试验。不要被那些看似“不务正业”或“路走歪了”的评价所束缚,也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限制,这样你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我所践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