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1k星]kro-run/kro:Kube ... ·  12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5.3k星]PandasAI:用自然语 ... ·  16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HunyuanVideo-Training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BioEmu:用深度学习模拟蛋白质平衡构象 ... ·  3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22星]funtrace:一款为C/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陈丹青、陈平原等业内大咖联名推荐的文学课,到底有多火?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04-02 19:03

正文



现代文学中有关“病”与“药”的描写并不少见,这样的主题通常还会被赋予多重含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以文学诊断社会疾病 ,希望 中国富强,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一个集体愿望。


清末文学家刘鹗(1857-1909)的代表作《老残游记》 (1903年开始连载于《绣像小说》)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主人公老残本身就是一个摇铃的江湖郎中,小说第一回说他在山东看好了每年身体会溃烂的一个大户人家的怪病,一下获得千两银子的报酬,有了以后谢绝做官、浪迹乡镇、行医救人的本钱。


后来老残又帮不同的人看了不同的病。 老残开的药大都 灵验,特别神奇的是最后一章,他到泰山找到返魂香,居然一下子把棺材里挖出来的13具无辜的尸首一一救活。 这种神奇古方,后来在 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 当中发扬光大,几乎不再只是治病了,而是推动剧情、推动历史的药。



为什么《老残游记》里的药这么灵?因为在老残眼里, 世间的病,病因比较清楚,就是那时候的官压民。


除此之外,同处晚清时期的 李伯元(1867-1906),在《官场现形记》 (1903年开始连载于《世界繁华报》) 中冷眼感叹“官场到处是病”,命意也还是匡世,他给出的是一个 反面的药方 ;而 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给出的则是一个 理想的药方


而提到“病”与“药”,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


鲁迅的《药》


鲁迅人生中有很多关键选择,倒真的与 “医和药” 有关,他早年家境衰落,青年留学日本,后来做了小官。这些经验中的关键词就是屈辱,而这些屈辱也与“医和药”有关:


周家祖上原是大户望族,鲁迅的祖父因科举作弊被判死缓,相当于每年秋天都要宣布一次是否处死。父亲在他十来岁的时候生病,鲁迅要先去当铺卖掉母亲的首饰,再到药铺买奇奇怪怪的中药。


给父亲买没用的药,是说得出的屈辱,被亲戚乡邻污蔑偷家里的钱买药,则是说不出的侮辱。因为这些流言,鲁迅早早离乡求学。


下一次屈辱的经验,我们大家都记得,是在鲁迅看幻灯片时,发现在日俄战争中华人被当作俄军间谍砍头,更多华人麻木不仁地围观。鲁迅当时觉得“医身体不如医精神”,于是 弃医从文



即使弃医从文了,鲁迅仍以自己的创作来诊断、医治那个时候中国社会的病,心态跟效果还是贯穿了他的一生。



100年后回头看当时,我们常说“病是鲁迅看得深,药是胡适开得好”。鲁迅从内心深处,到底是怀疑铁屋中睡觉的人——要不要去呼唤?有没有可能去唤醒?还是唤醒以后会怎么样......

香港岭南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 评价鲁迅 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



可见, “某种意义上,写文学史不是在写历史,而是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反思自己” 。所以,即使是过去百年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不断照应当下,也值得人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回望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风雨百年里诞生出无数的文学作品,小说家们用手中落下的笔开出药方,用文字奔走呐喊,记录下百年间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血泪与梦想。


在接下来的一年,许子东想用 《20世纪中国小说100讲》 更完整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将 用100集的时间讲述100部小说,回顾100年来中国文学之路 ,让读者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理解过去,看到现在,看到今天的我们自己。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01 他将用一年时间 陪你读完100部小说


许多知道许子东的朋友,可能一开始是从电视或者音频节目里认识他的,但是对于他深耕多年的教书生涯和学术背景却很少有人了解。

事实上,他很早就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许子东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年纪轻轻的 他不仅是“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中的一员,更是 被破格提拔为华东师大副教授 ,成为“ 全国中文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后来,许子东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而后,他又选择在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就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任教至今。


许子东讲文学,是认真的。

而且,他不吝把传统课堂里的内容,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他说:


为什么我们在大量的直播里,在那些女孩子撸头发的空隙里,不能留出一点做文化保存的事情呢?

我们必须跟那些传媒争夺阅读的时间,争夺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做得好看。我们要争夺,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降低自己的学术水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后来回忆许子东时说:“子东先生是八十年代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最早从浪漫主义切入写郁达夫,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那时候研究的一个新路径。


02
这门被业内人士狂推的课到底火在哪里?

这可能是讲述中国文学,“ 最”生动 的一堂课。


100部作品,都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许多名字你可能都耳熟能详,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倾城之恋》,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废都》……

或许你会觉得有些作品几乎“老掉牙”,但你不妨听听许子东的讲述和解读: 不疏远,不干涩,带着个人的温度。

他谈 鲁迅 :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惊呆了,从没有看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一句话等于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他谈 张爱玲 :虚伪的高尚存在一天,真实的”人欲“就特别有它的伟大意义。

他谈 :即便是今天的女人,见到一个男人很吸引她,也会克制自己,把它压到潜意识里去。而丁玲在九十年前,就敢这么写了,完全打破了“男人进攻女人是为了性欲,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的常规思维。



03
超大课程容量,需要你用一年时间来消化







这可能是最为完整的一部中国百年文学史课程,真正的 “不留空白”


课程从晚清开始,讲到当代经典,这其中还将经历五四时期、革命时期,尤其是对于文艺界“最具争议”的17年(1949-1966)间产生的革命文学作品,也不会回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