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从各大网站,到各种手机APP,到新京报整版广告,铺天盖地都是一句:不要下载乐视视频。
有朋友问我,到底是谁这么黑乐视?
我说,呵呵。
朋友问我什么意思?有什么江湖内幕不方便透露吗?
我看这哥们实在不开窍,就只能实话实说,这绝对是乐视视频的新玩法,敢这么黑的只有他们自己。
今天大幕揭开,果然是乐视视频811新用户15天免费活动的宣传。朋友崩溃地问我,乐视视频这是在玩行为艺术吗?
我表示没错,这可能是互联网历史上最傲娇的行为艺术。而乐视视频之所以敢这么玩、愿意这么玩,就是看到了互联网传播的精髓,并且深深领悟了用户价值的真理。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给你深八一次。
(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与生俱来不一样,新用户都是小公举】
为什么敢明目张胆到处说不要下载自己的产品?
背后的逻辑就是乐视视频非常了解如今视频生态的主流用户,95后小伙伴们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好奇和挑战性,你不让他下载有两个结果:一是必须要下载看看到底会怎么样,二是很好奇811到底有什么大动作。
用户变了,玩法自然要变。这就是深谙用户价值的表现。
过去我们做市场做营销,其实是完全数据为准绳的,一切围绕数据:比如广告覆盖率是多少,转化率是多少,盈收率是多少等等,一切以刺激数据为依据。
做生意当然要看数据,这永远没问题。但问题是围绕数据可能造成很多问题,比如暂时数据可能遮蔽了的长期问题,短期盈利可能是以牺牲产品美誉度为代价的,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此在互联网生态时代,数据的地位决不能继续占据首位。而取代它的必然是——用户。
互联网时代,长期稳定的用户代表着一切可能。而乐视一直都是用户价值的最出色玩家之一。乐视视频811开始新用户免费15天会员的活动,主题叫做:生来特权。
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措辞,它没有什么“用户是上帝”那种不接地气的夸耀,而是很认真地肯定用户作为一个个体的不同和特殊。
网络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被当做上帝一样假想尊重,而仅仅是需要被当做 the special one来得到关注和肯定。
有人统计过,O2O获取一个稳定用户需要付出20元的代价,而平台得到的平均利润是2000元。而对于视频网站来说,这两个指数显然都要增长很多倍,对乐视的大生态来说,新用户的价值更是难以想象。
我一直说乐视做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生意,不知道大家同意不?
【入口和生态,必须是能发糖的CP】
或许有人会说,乐视这么大公司,新用户才15天免费,这不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吗?
对此反而我得说,也只有乐视视频敢于用这样看起来并不大的力度来吸纳新用户。因为乐视最根本的实力,在于对整个内容生态的自信。
我之前就说过,内容为王是乐视整个大生态的第一引擎。而在不断吸纳多种影视、体育、娱乐、动漫,甚至自己打造大量IP之后,乐视的内容生态不断迭代,已经来到了新的阶段。
在乐视会员的权限升级之后,乐视视频会员可以在享受智能加速以及无广告播放。乐视视频的新版本还增加了明星投票等功能,享受服务也在快速增加。
内容+服务,构成了乐视生态的巨大魅力,只有在对这种魅力非常有自信的情况下,才能用并不算大的开放入口来大量留存客户。简单来说就是这15天用户确实感觉爽,那又何必30天、60天呢?
面对新用户免费开放会员时间,其价值就在于开放快速入口,最大限度缩短与潜在用户之间的距离,让用户可以随意感受乐视生态的价值。入口必须有,否则中国市场中的用户面对收费生态还是普遍持观望态度,但生态必须强,否则就是开放免费1年也留不住人。
入口和生态,必须是一对甜到能发糖的CP,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共生的关系。我在重创新方法论中一直强调这点,很高兴看到乐视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前进。
【不要不要以及不要,傲娇的市场推广战法】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这次乐视视频的营销战略。
身为一个互联网营销老兵,这些年见了大风大浪,有时候还是感叹这套路变的真快啊。一不留神就可能看不懂。其实乐视视频这次“联手抵制自己”的“不要不要”战术,利用的是几个心理学常识。
首先是悬念和好奇心。如果真的明目张胆黑自己,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但“不要下载乐视视频”这样的含混表述,却能激发受众各种各样的联想。营销传播学中认为广告的最大价值在于用户大脑中的留存时间,而猜疑显然其中最有力的一种。
其次是负面信息的赋能。我常说在这个娱乐社交时代,敢于自嘲和善于自解才是公关和营销的王道,一味夸耀自己只能激发用户的疏离感和怀疑。反而对用户说“不要不要”才是最能挑逗用户的办法。
然后是品牌人格化。乐视视频在多家APP上发布“抵制公约”,其实是巧妙达成了人格化想象的套路。把“剧情精彩不如人生澎湃”这样暗示将自己和小伙伴描述成对立关系,从而取得人格特征。社交时代,受众希望一切关系都是“有人性”的关系,乐视视频跨品牌的联手抵制正切入了这一点。
通过暗示、联想、悬念设置、负面信息抛售,乐视视频完成了一次相当傲娇的市场推广。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太不擅长这个了。我一直觉得,相比学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不如先学互联网公司的公关。
【结束语】
我几乎可以断定,马上我们就能看到更多行为艺术般的互联网营销。甚至很快会有跟乐视视频这次广告近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玩法。
但就像“逃离北上广”之后的各种“北上广”都无效。玩法都是一次性的,营销技巧都是暂时的,但有一样却是永远的——人性。
人是最大的场景,以人为中心打造一切,围绕人心展开话题制造势能,是永远不破的道理。
就像文学其实是人学一样,广告学也是一门人学。
互联网,可能也一样。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业务咨询电13521140909,QQ1550505421。
长按下图关注。预告:
我看阿里巴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