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社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诏安! ·  昨天  
中国新闻社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诏安!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此人抓了9个日本女俘虏,19年生了70多个孩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它“错”上加“错”,一“错”到底,终于“错”成了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路线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14 12:17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时间:2011年3月。
地点:东经 118.35、北纬 35.05 (山东临沂)。
人物:我与朋友。
画面:一辆大巴车在旭日的照耀下缓缓地行驶着,车内的旅客在大巴车的颠簸和阳光的催眠下纷纷进入梦乡。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不合时宜的在寂静车厢内响了起来,吵醒了几个半睡半醒的旅客,他们嘟囔了几句,就又重新进入休眠状态。我有些尴尬的从兜里掏出手机,原来是一个朋友打来的,我掀起了手机盖,对方传来急切的声音......

朋友:喂,喂,你现在在哪里呀?

我:我在公交车上,你火急火燎的,火烧屁股了!

朋友:没空跟你贫,问你一件事,你家里买盐了吗?

我:盐?家里有呀?怎么了?

朋友:我不是问你家里有没有盐,我的意思是你家里盐多不多?

我:还行吧,有四五袋。

朋友:就这几袋盐,哪里能够用,赶快来超市抢购盐,快点,来晚了就没了,我都买了一箱子盐。

我:你疯了,买这么多盐干嘛!当饭吃吗!

朋友:你还不知道吗?听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不是发生泄露了嘛!核辐射都影响到中国了,被辐射过的海盐根本不能吃,所以大家都在超市抢购呢,这里人山人海,大巴车到站之后快来吧!

以上这个场景就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抢购食盐风波,当时的食盐每袋的价格都上升了五六倍,我的朋友直接抢购了一大箱食盐,超市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而我当时放下电话后,云淡风轻,微微一笑,这种抢购食盐的谣言在我国发生了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发生都引起一部分人的恐慌,在我看来,这种抢购真实滑天下之大稽,别说食盐没有受到污染,就算是海水被污染,也不会影响我国食盐的储备量的,因为我国的食盐百分之九十都是井矿盐,海盐只是占一小部分,所以说这种谣言实在荒唐,最近我看到有网友大呼:2011年抢购的食盐终于在今年吃光了。

为什么每次这种抢购的食盐的谣言都能“风起云涌”,导致全国性“暴动”,主要原因就是食盐的地位太重要了,它影响着我们国家和百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我给这句话对一副下联,那就是——民以盐为地。“食”是老大,“盐”是老二。

“盐”为神马能成为“老二”,主要归功于这种化学分子式----NaCl。
这种名叫氯化钠的化合物便是食盐的主要成分,不要小看这种名叫“氯化钠”的化学分子式,正是因为有了它,食盐才有了广泛的用途,食盐可能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调味品罢了,其实不然,食盐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盐可以用来杀菌


盐可以用来清洁牙齿


盐可以用于医疗方面


盐能用于工业生产


盐还能用来美容,这应该是是众多美少女、美少妇(喵喵喵?时拾史事·女·小编修斯发出了长知识的惊叹声)的最爱


正是由于盐的用途如此广泛,所以从古至今,盐业的生产与销售一直是政府与百姓关注的焦点。

中国历史上对盐最早的发现,应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黄帝的重臣,他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夙沙部落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海水煮盐的方式可能对于聪慧的中国人来说太过于简单,自此之后,私人煮盐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但是到了汉武帝元时期,这种私盐买卖的情况发生了逆转。原本汉初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大贾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政权。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却不愿"佐国家之急"。因此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汉武帝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自此"盐始有官、私之分"

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甚至隋唐初期有128年是完全放任盐业,且免除食盐征税。但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业专卖又重新开始实行,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此后历朝历代都因此而加强盐业管制。

自中唐起,盐利所得已居全国赋税之半,北宋时期,盐利占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到了元朝,"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直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半取给于盐"。民国初年,袁世凯甚至还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向列强借款。

唐宋起,为保证官卖收入,食盐流通被政府严格控制,严格划分销盐区域,实行销界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如广南盐不能销于与之临近的虔州一带,因其是来自远处的淮盐销区。这种人为规定,使得交通不便偏远落后地区的民众难得食盐。

宋神宗时成都府路禁止较近的东川盐进本地,组织人力去很远的解州搬运解盐,又因山路险阻而不得,民众苦无盐食。官盐短缺让边远地区的私盐运贩更加泛滥,福建西部的上四州地区,“地险山僻,民以私贩(盐)为业者,十率五、六”,即当地有五六成居民常年以贩卖私盐为生。江西、两广一带也有类似情形,甚至有整个村落的人都外出贩私。

在整个汉族统治区域产盐、制盐、卖盐是控制的如此严格,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是怎么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的呢?我们都知道在唐朝时期,有一个王朝与大唐几乎是同时期崛起与衰落,那就是——吐蕃王朝。

七世纪上半叶,主政中原的唐太宗迎来了久乱后的盛世,而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首领松赞干布也完成了对高原各部的统一,曾经的象雄王朝各部也均被松赞干布所征服统一,青藏高原重新换了主人。


强大政权的建立与崛起,伴随着对外交通网的开辟,青藏高原要对外联系,最迫切的区域就是中亚和南亚,此时,一条重要的通道将要被开辟出来。

你仔细观看下面的西藏地图,你会发现西藏地区遍布许多“错”,满眼都是“错”,而藏语中的“错”就是湖泊的意思。因为比例尺太小的缘故,我们这张图片只能显示一些大的湖泊,许多小“错”以至于看不见了,可以说藏区一带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湖泊最密集的地带。这条湖泊密集地从纳木错开始一直向西,一直延伸到阿里地区的班公错,全长1000多公里,穿越这一地带,没有公路,只有土路,这条路最大的特点便是公路两旁密密压压的“错”,因此很多人说这是一条“一错再错、错上加错”的“一错到底”的路途。


正因为这里湖泊密集,所以盐湖也特别多。

西藏主要有两个比较集中的产盐地带。

一是在吐蕃的西北部,也就是现在阿里高原地区 自古以来就盛产池盐 ,从高空俯瞰,盐湖如同蓝色的眼睛一样在在阿里高原上闪烁。在阿里高原上,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后来又有灿烂的象雄文明,在这里,盐湖一共有96处,约占西藏盐湖总数的一半,食盐资源丰富让阿里一度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拉萨河地区,这里 多为井盐

在《隋书》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吐蕃)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

根据古文献记载,有这样一条线路逐渐的被人描绘出来,而这条线路可以和大唐王朝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条路被后世学者称为“食盐之路”。

当然在“食盐之路上”不仅仅是输送食盐这一种货物,只是说食盐曾是贩运的代表性商品,其实除了食盐之外,这里还有一样商品足以和食盐齐名,那就是--麝香。麝香,要么穿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南亚北部,要么穿过昆仑山,到达中亚。但是麝香是奢侈品,食盐是必需品,从更长的时间角度来说,“食盐之路”

的功能持续时间更长,它的运输量也远高于麝香。

“食盐之路”的线路基本上是这样的:

西线:商品先从拉萨出发,向西经过日喀则,出阿里,通过今日的拉克达地区,然后到达中亚、西亚,一直到欧洲。

东线:进入云南、四川后,然后与茶马古道相连接。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多条:其中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

北线:向北通过羌塘高原,然后途经阿里中转到中亚,与“丝绸之路”相互交合。

南线:经过桑珠孜、萨嘎、拉孜、亚东、吉隆等重镇。

在吐蕃建国期间,这条“食盐之路”上见证了多少过往客商的悲欢离合,驼铃之声伴随着沙鸣一直延续了二三百年,白色晶莹的食盐撒满了阿里通往中亚和南亚的往返路途。

可惜的是,在八世纪末左右,吐蕃统治阶级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吐蕃的最后一任赞普(相当于中原的皇帝)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政权的分崩离析导致繁盛一时的“食盐之路”由此荒芜,这条活跃的大动脉逐渐偃旗息鼓,冷冷清清戚戚,正可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可是冷清是冷清,这条道路并未荒废,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经探访过这条道路。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英国著名学者,曾在1959年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目睹了印度对华战争的整个过程。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一条古时的商路穿过此地,在短促的夏季,中午前后几个钟头,溪流里的冰融化可供牲畜饮水时,载着生丝、玉石、黄麻、食盐、羊毛的牦牛队,就从现在的新疆经过这里前往西藏。由此可知,食盐仍然是这条道路上的主要商品。

就因为西藏盐产丰富,在每年的冬春之交,牧民们都会带着数百计的牦牛去盐湖地区开采盐巴,蔚蓝的咸水湖盘,四周的盐带宽达百米,如银似雪,踩上去“嘎嘎”作响,牧民们在这里采盐十分方便,他们采出一袋袋的盐巴之后便用牦牛驮回去,开采到的盐巴除了自己食用之外,他们还会拿多余的盐巴同农区的人们换取粮食。由于采盐是如此便捷,西藏迟迟未建立盐业公司,直到上世纪1998年才建立西藏自治区盐业总公司。


西藏地区一“错”再“错”,终于“错”成了人间仙境,终于“错”出一条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路线,西藏地区到底有多少“错”,给大家看科普一份资料,希望有爱好的朋友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希望背诵的时候千万不要在“错”上出错。

西藏湖泊列表,所列为西藏自治区境内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按汉语拼音升序排列。按照字母列表排序:
西藏湖泊 -  A  阿果错 阿鲁错 阿木错 阿翁错 埃永错 安觉错 昂达尔错 昂古错 昂拉仁错 昂仁金错 昂孜错
西藏湖泊 -  B  八松错 巴纠错 巴木错 捌干错 拔度错 白滩湖 拜惹布错 班戈错 班公错 半岛湖 邦达错 北雷错 北于湖 崩错 崩则错 毕洛错 别苦则错 布尔嘎错 布若错
西藏湖泊 -  C  才玛尔错 仓木错 查波错 查芷错 长错 朝阳错 沉错 冲巴雍错 错鄂 错锷 错母折林 错那 错那错 错尼
西藏湖泊 -  D  达尔沃温错 达马孜壤错 达热布错 达如错 达瓦错 达杂迪扎错 达则错 打加错 大鹏湖 当穹错 当惹雍错 得雨错 蒂让碧错 丁木错 定结错 东恰错 东月湖 懂布错 懂错 冻果错 洞错 独立石湖 多尔索洞错 多格错仁 多格错仁强错 多玛错 多庆错
西藏湖泊 -  E  鄂雅错
西藏湖泊 -  G  嘎尔扎茶卡 嘎拉错 嘎弄错 嘎仁错 岗玛错 岗塘错 戈木茶卡 格仁错 公珠错 古波克错 郭扎错 果根错 果忙错 果普错
西藏湖泊 -  H  浩波湖 荷花湖 黑石北湖 恒梁湖
西藏湖泊 -  J  加错 甲多错 甲诺错 甲热布错 碱水湖 江错 江尼茶卡 姜拆错 杰萨错 结则茶卡 金美错 久如错
西藏湖泊 -  K  喀湖错 卡芒错 卡条错 空母错 孔错 孔孔茶卡 孔纳木错 昆楚克错 昆仲错
西藏湖泊 -  L  拉昂错 拉布错 拉果错 拉木错 拉相错 拉雄错 朗错 浪强错 令戈错 龙戳错 龙木错 龙尾错 鲁玛江冬错 骆驼湖
西藏湖泊 -  M  马尔下错 玛尔盖茶卡 玛旁雍错 玛琼扎木错 麦穷错 曼冬错 芒错 美菊错 美马错 美日切错 米提江占木错 明彦错 姆错丙尼 木地达拉王错 木多茶卡 木纠错
西藏湖泊 -  N  拿日雍错 纳江错 纳卡错 纳克茶卡 纳木错 纳屋错 乃日平错 南扎错 聂尔错 诺多错 诺尔玛错
西藏湖泊 -  P  帕龙错 佩估错 蓬错 琵琶湖 坡孜错 普尔错 普嘎错 普莫雍错 瀑赛尔错 齐格错 其香错 恰尔嘎木错 恰贡错 恰规错
西藏湖泊 -  Q  浅水湖 清澈湖 琼浆湖 确旦错
西藏湖泊 -  R  然乌错 热帮错 热觉茶卡 热那错 仁错贡玛 仁错约玛 仁青休布错 日子配错 若拉错
西藏湖泊 -  S  赛布错 三岛湖 色林错 色执喀错 森里错 申错 时补错 双莲湖 松木希错 唢呐错
西藏湖泊 -  T  它月错 塔若错 太平湖 桃错 吐波错 托和平错
西藏湖泊 -  W  万安湖 万泉湖 围山湖 温泉湖 窝尔巴错 卧莫错 吴如错
西藏湖泊 -  X  虾别错 吓嘎错 夏赛错 仙鹤错 先且错 显民得错 向阳湖 肖茶卡 心湖 徐果错 许如错 雪环错 雪景湖 雪梅错 雪源错
西藏湖泊 -  Y  雅个冬错 雅个根错 雅根错 亚克错 羊湖 羊卓雍错 洋纳朋错 依布茶卡 易贡错 银波错 饮龙错 映天湖 佣钦错 永波错 涌波错 攸布错 玉环湖 玉盘湖 玉液湖 园湖 月牙湖 越恰错
西藏湖泊 -  Z  泽错 扎布耶茶卡(世界三大锂盐湖之一) 扎仓茶卡 扎日南木错 扎西错 张乃错 哲古错 振泉错 直诺错 孜桂错 兹格塘错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