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工厂  ·  老钱风新年战服,穿上真的太美了!!! ·  2 天前  
译中人  ·  北京国际电影节招募: 实习生/志愿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脱下这件衣服,让我好好看看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2-02 23:15

正文

今天表妹终于收到了双十一的最后一个快递!


但素,看了一眼购物车,不知何时又满了。




不能怪表妹败家,包治百病鞋守一生,衣服永远不嫌多。


最近,表妹还顺便挖到一部跟中华服饰有关的纪录片,干货满满,让我对咱们祖宗的手艺佩服到不行。


嗯,就是它——


《布衣中国》




一开始,表妹只是打算看看衣服过过眼瘾的。


结果,却先被“衣服生成的秘密”迷住了!


如果去过海南,你可能见过历史超过3000年的黎锦,惊叹它花纹繁复的精美。




但你一定不知道,从轧棉、拉丝加捻,再到染色、织造,会经过怎样复杂而奇妙的工序。




如果你是广东顺德人,应该对“香云纱”不会陌生。




但你肯定不清楚,乌黑油亮的颜色生成,是因为薯莨和河泥发生了神秘的化学反应。




江浙的朋友都知道蓝印花布吧,但你们也大多数没见过真实的手工染坊是如何运作的。




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染色过程,通过“打蓝”,马兰草变身为“蓝花”,最后晒干成为染料蓝靛。




从原料选取到制作工艺,看了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


这些关于衣服生成的故事都好有趣啊。




选材、染色、剪裁, 衣服就被制作出来了。


但衣服的故事还没完。


一具体到穿着的人,衣服就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被印上了独特的个人烙印。


现代人对衣服的选择,说穿了就俩字,“个性”


这个留着一条大脏辫子、穿着醒目的男人,叫梁伟。


他是北京古着界神一样的存在,收藏了一堆七十年代生产的古着界“尖货”。



在满屋子的藏品中,随手拿起一件牛仔衫,就能说出它的“前世今生”。


那个年代美国骑哈雷摩托的人很多

这件衣服一定是一个拥有哈雷机车的人在穿着过



对他来说,开古着店不只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一种对“不可复制”的迷恋。


我喜欢这种感觉 它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再现

有的东西 你可以用更高的价钱再买到比它更好的

像这种状态的 不可能再重复




在对牛仔狂热的的粉丝中,还有一群特别的“养牛族”。


何谓“养牛”,专业说法是,“通过穿着者穿着,随着身体对裤子的摩擦,致使裤子慢慢产生落色,出现属于自己的纹路。这个过程最起码需要半年以上,一般要一年,时间越长越好。”


资深“养牛人”阿陶就很爱和时间玩这个游戏。


腿进入这条裤子之后

就会产生动作 也会产生弯折 也会产生摩擦

那这个摩擦必然导致一个色落嘛

在裤子上形成肌理和纹路



“养牛”不一定冲着盈利,相反,每天关注裤子的变化,或许才是“养牛人” 的真正乐趣。


所以我会很喜欢这种不是做出来的东西

它那种经过岁月 经过使用留下的痕迹特别让我着迷



美,具有包容性。


66岁的汪薇玉 ,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旗袍沙龙”,那里的话题永远离不开旗袍的美。



这一家四口,穿汉服已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汉服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丰富多彩

走个路都会有很多乐趣




无论是古着、旗袍或是汉服,都能自然地走上街头。


这既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也是时代的进步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衣服的穿着讲尊卑等级。


封建官宦穿正色

平民着间色 等级森严




在六七十年代,追求个性是被禁止的。连“性感”、“华丽”都是贬义词。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都穿着毫无个性的蓝色服装

远远望去像一群蓝蚂蚁




但随着时代渐渐开放,女人又有了腰身,男人也变得潇洒起来。


到了现在,自由成了时代的主题。


事实上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

任何一种款式

都不足以定义属于他们的这个时代



可以说,衣服就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反映了时代的明暗。


除了 “穿衣服的人”,这部纪录片还把镜头对准那些衣服背后的匠人。


做西装已经30年的裁缝王敏杰,一年365天,有320天都磨在自己的工作室。


对于他来说,一针一线,一刀一剪都是乐趣。


假如年初一休息一天

我不来就难受了





对高级定制师马荣卿来说,做衣服,从来不会枯燥。


没有一件重复的衣服

所以我每天接触的都是新鲜的




但顶级裁缝的高端订制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靠着手艺艰难营生的老百姓。


南京的张宗生夫妇,每天都要从郊区赶往市区,在街头为普通百姓缝缝补补。


十几年了,一家两口,全靠他这一双手。


一路上

张宗生习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和高级定制奢侈的“慢工出细活”不同,在街头巷尾,比的就是“快”。


30分钟左右就能做一件中山装



日复一日的马不停蹄。这一针一线,连缀的是生活的一分一厘。


老伴没有钱拿

生灾害病

到医院的那个钱是没有数的



 

为了“赚快钱”,每年九月,都会有50多万采棉工涌入新疆。


两个月的采棉期,稍微熟手一点的,也能赚个六七千。


可采棉不是什么轻松活。


60公斤就要机械重复地

低头弯腰伸手12000次




60公斤,也才120块罢了。


但在前往新疆的火车上,那些平凡的脸上,却写满了希望。




那些采下来的棉花,制成温暖的衣服,穿在“布衣百姓”的身上;采棉人,拿着采棉得来的钱,治病、盖房子、凑学费······继续着自己的“布衣生活”。


中国还有无数平凡的百姓,像他们那样,为了一家饱暖奋力生活。


就像纪录片片尾说的:


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


或许,这才是“布衣中国”的真谛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就有


编辑助理:美少女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