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对不合格品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混淆和外流。
1.2
提供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程序以便员工严格执行。
1.3
便于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2.1
进厂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初验不合格的和检验不合格的;
2.2
生产中的正常剔除品;
2.3
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起始物料、半成品、待包品、成品;
2.4
退货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
2.5
其它不合格品。
3.1
操作人员:严格执行规程是相关操作人员的责任。
3.2
部门管理人员:检查所在部门对该程序的执行情况。对违反程序的操作应及时指出并予纠正。
3.3
QC:物料检验、复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单。
3.4
QA:取样、随时检查并监督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
|
|
|
|
1. 不是批准合格供应商;
2. 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破损、污染或不符合运输条件,且经质量部评估已影响到产品质量;
3. 产品包装标识或随货资料不符合。
|
|
|
1. 取样过程中发现的异常现象;如异物、性状不符等。
2. 取样操作不当或取样环境与洁净级别不符,造成的污染或交叉污染。
|
|
|
|
|
|
1. 温湿度不符合要求,经全面调查和评估后有可能作为不合格处理;
2. 异常情况导致物料受潮或其他的质量变化的;
3. 其他原因导致物料受到异物污染,如防鼠等措施不到位导致物料受到侵害;
4. 由于摆放导致包装破损,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等。
|
|
|
1. 由于运输过程操作失误,导致包装破损,引起的污染、交叉污染;
2. 标识脱落或遗失,导致物料无法识别,而引起的差错或混淆。
|
|
|
1. 操作不当导致交叉污染或混淆的物料;
2. 物料异常,如,结块、性状不符等。
|
|
|
|
|
|
由于注册或市场的需要,避免印字包材混淆,在新包材使用前将旧版判定为不合格的包材。
|
|
|
|
|
|
|
|
|
1. 清洁不到位导致产品间的交叉污染,导致产品不合格,如微检超标等;
2. 公用系统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产品不合格;
3. 未按照注册或批准的工艺生产,导致产品不合格。
|
|
|
中间体或成品在最后检验过程中,出现检验不合格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包括:废产品、设备残留物、物料的废包装、废液等;
2. 废产品包括:含有活性成分的颗粒、粉末、料液等;
3. 废包装材料包括:印有批号或未印批号来料的废包装材料,如铝塑板、小盒、说明书等。
|
|
|
|
经判定为不合格品的物料或产品,及时按以下方式管理操作:
4.2.1
粘贴或悬挂红色不合格标识牌,标明品名、批号、数量、原因等;
4.2.2
将不合格物料或产品用红色隔离线与其他物料或产品有效隔离;或移至不合格品区或库;车间不合格品转移到仓库不合格品区或库封存。
4.2.3
仓库管理员填写《不合格品台账》,内容包括:品名、批号、数量、查明不合格日期、来源、项目及原因、检验数据集查明不合格原因的有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