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越休越疲劳的你,学会休息了吗 ·  3 天前  
学习大国  ·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09-14 11:30

正文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有至少843名英国人长眠于此。这里是“里斯本丸”沉没的地方。

近日上映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上百名舟山渔民划着舢板救起384名英国战俘。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如今,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渔民和英国老兵已全部离世,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和铭记。

本文综合自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


1
沉没的日军战俘船

2015年时,86岁的舟山渔民梁奕卷向记者回忆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三件事:到老教出了5个打铁的徒弟;年轻时被政府评为“红老大(优秀渔船长)”;小时候出了个点子,在日本人的眼皮下救了三个英国人。

“那天是农历八月廿三(1942年10月2日),天刚蒙蒙亮,我们青浜岛上的老百姓听到东边一声巨响。”比梁奕卷大5岁的林阿根也记得那一天的场面。当时他在山上干活,听到巨响抬头瞭望,只见东边海面上,一艘大轮船的船头翘起,尾部逐渐下沉。

红色标记处为舟山海域“里斯本丸”号沉没地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冯源 摄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中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一座小岛,向东十多海里,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

听到巨响的中国渔民们发现,那艘沉船并非商船,而是一艘日本人运送英国战俘的战俘船。

这艘载重7152吨的“里斯本丸”战俘船,在1942年9月27日上午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搭载了1816名英军战俘和侨民、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还有1676吨货物。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1.5万名英军投降。而这艘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

“里斯本丸”离开香港向东前进。它先后经过了台湾北端的东岛灯塔,宁波象山县的北渔山岛灯塔,船上的战俘身体瘦弱、疾病缠身。

根据幸存者们的回忆,每个货舱大约关押了600人。靠近船头的一号舱关押着皇家海军,船头前方的二号舱中是皇家苏格兰团、米德尔赛克斯军团、皇家工程兵、皇家信号兵团、皇家医疗队,船尾的三号舱里是皇家炮兵团。拥挤不堪的船舱里,没有空间,没有光线,也不知道时间,汗水、体味、呕吐物和排泄物令人透不过气来。

10月1日7时许,“里斯本丸”被负责破坏日军海上交通的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现有史料证明,“里斯本丸”并没有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安装红十字标志。

“里斯本丸”中弹后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流。1日下午,日本军舰赶来,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只留少量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时英国战俘被关在三个闷热、肮脏和昏暗的底舱里,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钉死舱门,再盖上防水布,用绳索紧紧捆住。“里斯本丸”中雷处位于尾部,尾部第三舱的英国战俘要轮流拼命手摇水泵,泵出海水,而其他底舱里已经有俘虏发病身亡。

10月2日的那声巨响宣告了“里斯本丸”命运的终结,第二舱的英国战俘开始拼死一搏,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然后去援救第一舱和第三舱的战友。第三舱里的英国战俘太过虚弱,行动迟缓,加之通往舱门的木梯断裂。600多人只有200多人爬上甲板,400多人最先遇难。

但是逃出生天的英国战俘并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为可怖的一幕:日本兵开枪了!

率先冲上甲板的带队军官非死即伤,跳海逃生的英国战俘也遭到射击,有的战俘想攀上日军的救援船只,又被无情地踢回水里。

2
冒死营救、收留掩护

就在英国战俘拼死挣扎的时候,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伸出了援助之手。

林阿根回忆说:“那天正好是刮东北风,正好是涨潮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许多黄头发、红头发的外国人从沉船那边漂过来,赶紧划船去救。”

除了青浜岛外,东极镇政府所在的庙子湖岛也是全体出动,两个小岛上的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搭救了384名英国人。

“那时老百姓穷,都是小木船、划不快,一个上午只能来回救两次,有些英国人还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林阿根遗憾地说。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在舟山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已故)老人表示感谢。新华社发

林阿根回忆,情况后来发生了逆转。看到中国渔民出手搭救,或许是怕自己射杀俘虏的举动败露,日军改变了主意,也开始打捞俘虏。

英国战俘韩美洵(战后曾任港英政府副辅政司)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说,日本人原本是想让英国人都淹死在海里,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直到中国渔民赶来救援,才改变了主意。

事实上,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虐待战俘的罪行极其恶劣。修建“泰缅死亡铁路”的盟军战俘有25%被虐死,在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中有近20%的战俘被虐死。而“里斯本丸”上至少有843人溺死,占总数的近50%,这同样是一次“海上死亡行军”。

原中国二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彭训厚说:“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诸多史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俘比德国纳粹还要恶劣残酷。‘里斯本丸’中,日军本有24小时时间转移俘虏,但是却见死不救,这是他们虐待战俘的又一桩恶行。”

1942年10月中旬,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与中国军民在舟山的合影照片。(东极镇历史文化博物馆提供)

后来,384名获救的英国战俘登上小岛后,有的人拿出了写有“香港英国人”的中文标志,渔民们才知道原来是落难的英国人,取来干衣服给他们换上,又拿出各家的米饭、鱼干和番薯给他们充饥。

当时,大米对于处于兵荒马乱的中国渔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食物。林阿根说,他们平时都以番薯为主食,许多人老了都得了严重的胃病。

“我当时是个小孩子,跑到别人家里看热闹,英国人不会用筷子,只会用调羹,有个英国人还留着胡须,我胆子大跑上去捋了一把。他也不生气,笑嘻嘻地拍着我的脑袋。”梁奕卷说。

他回忆到,当时在青浜岛上,一部分英国人住在渔民家里,另外一部分则集中住在天后宫。天后信仰在中国渔民中非常广泛,是他们心目中的海上保护神。

搭救和收留英国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域投弹轰炸,4日清晨,5艘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迅速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日军登岛搜查英国战俘,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

梁奕卷忘不了那一幕:1942年10月4日下午2时,381名英国官兵被日军押上日舰,他们临走时含泪向中国渔民挥手告别。

这381名英国战俘与其他被日军捞起的数百名战俘一起,作为劳工被送往了日本神户和大阪战俘营。之后又有两百多人死在战俘营,在日本战败之后,这批英国战俘才被解救回国。

而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神奇地隐藏下来。他们是海军中尉法伦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梁奕卷回忆,他们是被渔民们隐藏在海边的山洞里。

后来,3名英国人又被渔民冒险划船送回大陆,一直到达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这些“幸存”的英国战俘得以通过电台广播向世界揭露日军的罪行。

梁奕卷说,这处山洞是他和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发现的,那里三面临海,四周都是巨石峭壁,实际上是风化崩裂的巨石互相堆积倚靠留下的空隙。

“当时大人在商量怎么把英国人藏起来,我胆子大就插了句嘴,告诉他们那个小湾洞可以。”得到了这个线索,村民唐如良和翁阿川带着3名英国人到小湾洞里躲藏,每天,唐家和翁家的妻女给他们送饭。

位于青浜岛上的“小孩洞”(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泽欣 摄

3名英国人从隐蔽到转移,没有一个中国人跑去告密。

“舟山的渔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和我之间有三代人的冤仇,你掉到海里我也要救你。”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说,“这是渔民朴素的道德准则,不但要救活人,而且要捞遗体。”

3
大半个世纪后的重逢

当年参与“里斯本丸”救援的渔民大多不识字、不懂英语,并不知道自己救下的人姓甚名谁,但勇救英国战俘的故事在东极岛上口口相传。

英国战俘曾在临走前送给东极渔民一些物件。像渔民严全民家的两块内刻四圆环和英文句子的方砖、任福仁家的一把银色西餐刀、张福青家的一把口琴以及刘竹定家的刻有“JNW9.375”字样的戒指,这些物件被渔民们代代珍藏,记录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英军留下的戒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袁野 摄

“晚饭后的闲暇时刻,老人们总是会像讲故事一样一次次地讲给孩子们听。”梁奕卷的女儿说,梁奕卷常提到,长胡子的英国人临走时先打手势比比自己的个子,再比比他的个子,意思是等长大了再见面。但是从那时起,获救的英国战俘没有再和中国渔民们见面,直至2005年,一位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Charles Jordan)回到东极镇,悼念战友。

2005年8月18日,“里斯本丸”沉没的63年后,查尔斯·佐敦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位遇难者家属再次来到东极岛,在“里斯本丸”沉没海面抛下鲜花祭奠亡灵,与恩人紧紧拥抱。佐敦的到来,让“里斯本丸”事件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2005年8月18日,查尔斯·佐敦(左一)与在当年“里斯本丸”号事件中参与救援的老渔民陈永华拥抱。(新华社发 洪晓敏摄)

“当年贫穷的小渔村,满目皆是低矮的小屋,现在有这么多的楼房,变化真大呀。”尽管言语不通,但佐敦和渔民们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佐敦向渔民们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一个长方形的相框,五张佐敦参军前从童年到青年的黑白照片,右下方一张彩照是佐敦和儿女及孙辈的全家福。

佐敦说,他在水中整整游了10个小时才被中国渔民救起,也因为这一段经历,他一直固执地要求儿女们学习游泳。他对能够活着回到家乡深觉感恩,尽管后来时常做噩梦,长久地被战争中的恐怖回忆折磨。

佐敦的儿子艾伦说:“父亲告诉了我这些经历,他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回到中国,回到舟山去寻访当年的救命恩人。他说正是因为当年中国渔民的拼命相救,才使他活了下来。”

东极镇政府从2005年开始,将“里斯本丸”海难相关的史料、渔民口述、救援名单等整理成册,并于2009年5月1日开设了东极博物馆,详细展示了“里斯本丸”事件中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物件。

2009年7月23日,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展厅面积450平方米,分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其中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事件为主题的展馆,英国人临走时留下的瓷砖、英国人扶着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国渔民给英国人送饭的竹篮……都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1948年当地政府整理的“里斯本丸”救援名单。(浙江省档案馆提供)

如今,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特藏室内,仍保存着一组形成于67年前、编号为L030-236的历史档案。档案中,英国政府对东极渔民表达感谢,并要赠款赠物。而当时管辖东极乡的定海县政府在回文中说,东极渔民“佥以过去义务,为吾人应有天职,罔求邀功”。

中国人民在生死之间诠释了大义。

正如最后一位参与营救的渔民林阿根去世时,英军战俘后人发来的唁电与感谢所说,“他为世界留下的遗产,包括勇气、英雄主义和一个人在面对人类最恶劣的暴行时所施予的善。”

资料来源:

1.冯源|“里斯本丸”的最后故事——中国渔民二战中冒死营救英战俘,新华网,2015-9-2

2.朱涵|76年前,舟山渔民曾冒死勇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国战俘,新华每日电讯,2018-8-10
3.方列、林光耀、李泽欣|一枚未能归还的戒指,新华每日电讯,2023-7-9
4.朱涵、冯源、崔力|80年前,中国人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始末,新华每日电讯,2022-9-2
5.孙彦扬|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今起公映 在历史与真情面前,它超出电影的范畴,文汇报,2024-9-6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鹿柴文化为库叔提供5本《透过地理看历史:战国篇》赠予热心读者。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山川经纬,奇谋险略,牵引纵横捭阖。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第1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