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圈外孙圈圈
孙圈圈,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本号反鸡汤反鸡血,反对盲目努力。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因为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葵花  ·  年会主持词模板.doc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何猷君:中国电竞从业者,正在引领电竞走进黄金时代 ·  4 天前  
以航讲公务员面试  ·  失信行为修复,你怎么看? ·  4 天前  
HRTechChina  ·  【深圳】开年盛会:Inspire ... ·  6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工资貌似真的回到3500元的时代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圈外孙圈圈

为什么说“茶”是大不列颠崛起的原因

圈外孙圈圈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1-19 08:02

正文

引文:

18世纪以来,大不列颠成为人均消费茶最多的国家之一。都不用去国外,看看国内多少英式下午茶馆就知道了。然而谁曾想到,“茶”这种饮料,竟然无意中成为大不列颠崛起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雾霾说起……

一 为什么会陷入死循环?


近一个月内,因为新书签售,去了三次北京。我发现,在北京跟陌生人熟络起来要比上海容易得多,就是一起吐槽一下雾霾,然后就算是有共同敌人的朋友了。


讲真,雾霾是咱们老朋友了,而且我们都知道它的主要来源是煤炭、工业排放、机动车等等这些,为什么不直接治理呢?


比如推动新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一些工厂?


经济学家汪丁丁在《长期雾霾的政治社会效应》里给出了两个数字:北京雾霾导致的经济损失大概在700亿/年。


700亿的成本还不足以让政府去做这些事情?


他也列出了另一个数字:2015年9月“阅兵蓝”的一个多月里,京津冀地区完全停产的(或许可疑)企业数目大约5000家。


“假设一家企业养活100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五口之家),那么,50万工人家庭有大约250万人口。


不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损失,单纯命令这些企业永远停产,中国社会可能要额外负担250万人口的生活费,假设每年每人4万元,单这一项,一年为雾霾要支付的费用是1000亿元。


实际上,雾霾问题之所以困难,不仅仅在于环保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更在于它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是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说雾霾那么大的问题,就拿私家车这么一个很小的问题来说,也不简单。


我周围一些北京的朋友,多数没有减少雾霾天开车的频率,而是继续开车,然后在车里装一台空气净化器,因为这样比暴露在外面乘坐公共交通、戴着口罩更加舒服。


但这样一来,机动车所造成的污染会更加严重。而污染越严重,那些原本开车的人更加不愿在户外乘坐公共交通,而是继续开车。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下图:




当然,今天不是讨论雾霾问题,在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我对热点事件通常选择谨慎发言,不给社会添乱。


我想说的是,很多问题,其实都跟雾霾一样,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而这些系统性问题,如果用通常的问题解决方法(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逐个击破)是很难解决的。


比如企业转型问题:一些企业想要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但问题是,由于之前走低端路线,利润非常薄,可投入的研发和市场资金少,产品高端不起来。


这是不少企业在转型的时候所要面临的问题,就像是个死循环,如下图:




再比如工作量,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上,部分人的工作是恶性循环:他们的工作负荷看起来很大,工作压力随之增大,又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做事情很容易出错,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工作量小),然后工作负荷更大。




这些问题,就像一个循环怪圈,似乎很难用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来解决。为什么呢?这类问题跟别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整体并不是部分之和。


比如管理团队,是不是把团队每一个人管好了、产出很高,整个团队的产出就会很高呢?


想象一下足球队就知道了,去年拿了英超冠军的莱斯特城,球员工资总额排名英超倒数第三,没有什么数得上的球星。


所以,有些问题无法分解成为个体来看,必须把整体来看,才能解决。


第二,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之前说到的雾霾,既然涉及到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等问题,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问题进行拆解,然后一一解决呢?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相连的,看似解决了一个,但是会造成另一个问题的发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对于非常复杂的问题,光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完整地将问题看成一个系统。


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思维。



二 系统思维是什么鬼?


微信BG成立的时候,张小龙发了一封内部邮件,总结了微信成功的五个理念,除了用户为先、保持快速学习这些常见的产品思维之外,还提到了一个系统思维


他说:记住我们的愿景,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让它们组成有机的自运转的系统,而不是构建分割的局部的商业模式。


系统思维也会帮助我们建造透明公正的商业体系,让系统在规则下运转,避免人为的干预。


而在《第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也被列为最重要的那个“第五项修炼”。


当然,《第五项修炼》这本书虽然极受推崇,却也十分晦涩。而张小龙说的这个系统思维,也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却不知如何落地。


那么,这种“系统思维”,有什么方法吗?


Wikipedia对“系统”的解释如下(为方便理解,我翻译成了中文):系统是指将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部分进行有序的整理,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整体。


而关于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Dennis Sherwood在《系统思考》一书中这样说:对系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系统构成组件之间的连接的研究


听起来更玄了,但打个比方就明白了,想象一下医生治病,他们会将人体看成一个系统,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该部位问题所致的,而医治每个部位的时候,就要想到它对其它部位造成的影响。


说白了,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看局部到观整体、从看表面到洞察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寻找动态的平衡


这种思维并不像“结构化思维”那样被我们熟知,但在组织管理、投资、宏观经济决策等复杂问题里,已经开始应用了。


比如,物理学家利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的建模手段,进行金融的量化投资并取得了让人惊叹的业绩。


从工业化时代开始,我们的社会分工就越来越细,人们看问题也越来越深,这点从学校的专业划分就可以看出来了。


但如今社会,面临的问题正在变得复杂,如果只用拆解的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滴滴,作为一个连接乘客和司机的平台,最初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用户不多,乘客不够,司机接不到单,就不愿意用滴滴,而司机不愿意用,乘客就打不到车,继而他们也放弃了滴滴。


所以,只解决乘客端或者司机端,都有问题,必须整体看待。


那么,如何进行系统思考呢?


看似很困难,但掌握基本的系统思考方法,其实只需要掌握两点


1)了解系统的组成要素;

2)知道几类系统的特征。


因为系统思考的基础,是画出系统循环图(类似上面的那些图),然后判断这个系统是什么类型,从而知道如何分析



三 系统有哪些要素


系统循环图有四个最关键的要素:1)正向连接、2)反向连接、3)增强回路、4)调节回路。(以下两张图里,都标注了上述四个要素的序号)




1)正向连接:原因和结果同时上升或下降。在上图里,加号的连接都表示正向连接。比如工作负荷越大,导致工作压力越大,它们之间就是正向连接。


2)反向连接:原因和结果一升一降。在上图里,减号表示反向连接,比如工作效率越高(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工作量大小),导致工作负荷越小。


所有的系统循环图都是由连续的闭合反馈链构成,称为反馈回路。反馈回路有且只有两种:增强回路、调节回路。


3)增强回路:如果整个环路上的反向连接个数是偶数(包括0),这个回路就是增强回路。


如果你回顾一下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些图,就会发现,它们全部是增强回路。


比如,工作负荷大,导致工作压力大,继而导致出错概率大,然后导致工作效率低,最后是加剧了工作负荷。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增强回路来说,每循环一次,工作负荷大就会加剧一次。


当然,增强回路不仅仅是恶性循环,也可以是良性循环。


比如,对于高效工作者来说,他们就是良性循环:高效带来工作负荷低、压力小,然后出错概率小,从而效率更高。


4)调节回路:如果整个环路上的反向连接个数是奇数,这个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比如春节了,你去另一半的父母家拜年,洗澡的时候会有个大问题,就是:因为不熟悉,所以淋浴器怎么也调不到自己喜欢的温度。


通过调节淋浴器来调整水温,就是典型的调节回路。如下图:




这个循环图的意思是:我们一般先调整到一个位置,运行了一会儿,发现太凉了,就会往“热”的方向再调整一下,然后水温差不多了,但没过多久,发现又太烫了。


这么反复几次折腾,才能掌握好最佳水温。


这种调节回路完全不同于增强回路,它不是每运行一次就加强的方式,而是有正向、负向的双重作用力。原因就在于,它的负向连接是奇数个(可以数一下上图的减号数量)。


所以,就像调节淋浴器那样,调节回路最终是为了汇聚成一个目标(比如淋浴器的例子里,目标就是适合自己的水温)。


好了,那知道了这些要素,画出了系统循环图,接下来呢?



四 系统有什么规律?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组成的,没有第三种类型。只不过,一些简单系统只有一个回路,一些复杂系统则是由几个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组成的。


当我们画出系统循环图之后,就知道这个系统的哪些部分是增强回路,哪些部分是调节回路。而这两种回路,是有明显特征的。


特征1:所有的增强回路都是指数级的


我们都听过所谓人生的复利模型(1.01和0.99在多年之后的差异),但如何达到复利呢?


那就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开始进步一点点,然后就会有成就感,然后成就感会激励自己,又能进步一点点,如此循环下去。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进步和成就感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增强回路系统。而只要一个系统是增强回路,那么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或者衰退,根本不存在线性关系。




当然,指数增长的初期一般非常缓慢。你看上面的图,最开始的时候是不明显的,在它迅速增长之前可能会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一段时间之后,速度看起来会很快。


还记得我们开头说过的问题吗?人们都有高估短期、低估长期的倾向。


比如,我们定一年计划的时候,往往雄心壮志,但后来发现,一年根本做不到那么多事情。


但是,当5年过去,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又会突然发现:哇,自己竟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面,把5年当成了1年的5倍,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成长是线性的,但是,它是一个增强回路,是指数的。


另外,《增长的极限》是用系统动力学来研究人类发展的一部精彩著作。书中比较了人类社会贫富发展的根源,然后结论是:任何社会模式、企业制度,几乎都会变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在财富领域,马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画一下财富的系统循环图。


特征2:指数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极容易转为指数衰退


理论上来讲,一张A4纸可以无限对折,然后它的平面以指数级变小,但实际上呢?


你可以试一下,9次是极限。因为每对折一次,折痕位置都需要一定的弯曲,不可能做到两半部分完全贴合。


打个比方,如果你折9次,2的9次方是512,想象一下你把一张A4纸折成了512页的一本书(给个参考,我的书是278页,想知道512页多厚,买两本试一下就知道——我是认真的),根本不可能。


实际上,只由增强回路组成的系统是不多的,往往同时包含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


所以,受调节回路的影响和限制,指数增长通常不可持续。就好像A4纸不可能无限对折一下,它受到纸的韧性的局限。


再比如,你提升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但还是会有上限,比如天生的认知能力等等。


所以,指数增长几乎不可持续,这是为什么我们说“没有长盛不衰的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而且,指数增长不但不可持续,还极容易转为指数衰退。




我是07年毕业的,印象很深刻,06/07年经济高速发展,公司特别多福利,而且扩张很快,拼命招人。


但是到了08年,一下子就不行了。几个月的时间,经济就急转而下,公司开始裁人、冻薪。


经济学系的学生,都对经济周期和商业周期特别熟悉。为什么经济繁荣一旦转为衰退,都如此猛烈、想阻止也非常困难呢?原因就在于,整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一个增强回路。


只不过,一个外部事件的发生,启动了衰退的进程,然后将增强回路从指数增长推向了指数衰退。


再比如,一家良性循环的公司,公众都很看好,然后股价一直上涨,因为股价稳步上涨又被更多人看好。


但是,突然发生的某个事件,比如当季度的销售未达预期,媒体开始发布负面评价,导致公众出现恐慌,然后股价一路下跌,之后公众会更加恐慌。


如果这时候没有外部力量干涉(比如公司通过有效的方式向公众澄清、给他们信心),就会一直衰退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评价和股价之间建立的系统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因为突发事件,导致指数增长变成了指数衰退。


特征3:所有的调节回路都在试图实现一个目标,而且如果存在滞后,就会出现振荡


在做库存控制的时候,会有一个库存目标值(因为库存太高会导致成本升高,而库存太低又会导致缺货,所以,需要这个目标值)。


如果一个库存经理不理解这个库存系统,那么他极有可能在库存急速下降的时候,想要调高这个库存目标值,多多备货。


但如果这么做,结果会更加糟糕,因为销售和库存之间是滞后的,如果备了更多的货,发现卖不出去,然后他又人为地降低目标库存,就会发现库存又不够了。


这是因为,调节回路里有“时滞”的概念。


调节回路会一直寻找某个目标,整个系统都会向着这个目标汇聚。但是“时滞”的存在,决定了接近目标的过程如何。


就像我们之前所举的淋浴器例子一样,因为“调节淋浴器”到“水温变化”这个过程存在时滞,所以会出现高于或低于目标值的情况,导致系统振荡,但是最终,振荡会停止,越来越接近目标值。




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调节回路的“时滞”规律,而是人为干预,这种振荡有时候会非常强烈,而且达到目标水平的时间会被拉得更长。


想象一下,如果你不知道一个淋浴器是滞后反应的,你会多么频繁地去调节水温,然后怎么也到不了自己的目标水温。


特征4:想加速的时候,别踩油门,松刹车


18世纪的欧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局限是人口负增长,因为大量的人因为疾病和饥荒而死亡,以至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饥荒是因为农业能力的限制,疾病主要是一些感染(那时候没有抗生素)。


试问一下,如果你是国王,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增加人口、提振经济呢?


为了能够让你更好地得出答案,以下是简单版的系统循环图,描述了城市人口的系统结构:




对上图做个简单说明:城市人口取决于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而两者分别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死亡率又跟疾病和饥荒有关。


怎么样?想好措施了吗?


我猜你的想法跟我最初一样,都是鼓励多生,比如发放生育津贴等等。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呢?实际上,非常微弱。


那靠什么呢?不妨看一看,18世纪最终在欧洲诸国中脱颖而出、实现人口增长的大不列颠,有什么不同?


很重要的一个答案是:他们喝茶!


我们看一下完整版的系统循环图(只是相对完整,因为做了简化):




原本城市人口是个增强回路,因为总人口多了,新出生的人就多了,然后又增加了总人口。然而,人口增长还需要考虑死亡人数。


在整个系统中,最终的限制就是两个:


一是农业能力,因为人口总量没法超过食物所能供养的总量;


二是疾病,因为它决定了死亡率。


当然,这两个限制也跟一些因素有关,如果有兴趣,可以画出它们背后的系统。但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人口问题,所以不再延展。


这两个限制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农业能力是有限的,尽管可以提升,但短期内无法消除,尤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18世纪。


但是,疾病却可以,因为当时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人口拥挤所造成的一些感染。


茶有一定的药效,可以杀菌,虽然没有现代抗生素那么有用,但是却能够将疾病的约束减轻一点点,只要减轻到让死亡率低于出生率,那么人口就会进入指数级增长


在18世纪的欧洲,只有大不列颠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当然,当时的大不列颠,还获得了其它的要素,比如煤炭、贸易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茶的无意间引入,成为了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回头来看系统图,其实你会发现:鼓励多生、发放生育津贴,实际上是在增强回路方面促进增长,而喝茶,则是在调节回路方面减少限制。


如果调节回路的限制不消除,再刺激增长的举措,作用都是很细微的。


实际上,所有的系统,即便再复杂,也是由两种回路组成的。当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相互作用时,调节回路的作用就是减缓增强回路的速度(无论正负)。


所以很多时候,想要增长,不用猛踩油门,松开刹车就够了


说回到我们自身,这个规律也是非常实用的。比如说,很多企业为了实现销售增长,不断推出刺激政策,比如从外面高价挖来牛X的销售人员、推出各种销售激励政策、大力做广告等等,其实,可能最大的限制是产品本身。


再比如,我们为了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地去记忆和囤积知识,但其实,大脑记忆知识是有限制的。不如去锻炼一下思维能力,把知识结构化,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知识。



五 系统思考怎么应用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应用系统思维:


第一,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时(比如团队管理、职业发展、知识体系、企业经营、商业决策等等),不妨画出它的系统循环图,然后就能够知道,要如何发力,才能让系统更好地运转。


第二,增强回路总是指数级变化的,尽力做到良性循环,哪怕速度慢,因为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第三,由于指数增长极容易转化为指数衰退,所以指数增长的时候,小心外部事件。


第四,在系统问题前,永远不要高估短期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长期能产生的变化。


第五,面对一些问题,踩油门未必是有效的方法,你需要松刹车,解除系统运转的限制。


其实,系统思维并不像结构化思维那么为人熟知,因为它本身较难掌握、有些复杂。


况且,我们总是喜欢线性的因果关系,即:发生了一个问题,一定是某个原因导致的,但很多复杂的问题都不是线性的,而是环形的,就像系统循环图里画的那样。


别说系统思维,最近在其它平台做线上分享,有些听众觉得结构化思维都太复杂,认为人生很简单,拼就好了,想那么多干嘛?


挺感慨的,我们读了二十年书,但在思考方面,很多人依然简单、线性、非黑即白,拒绝任何思辨,把鸡汤当哲学,认为任何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用简单的几个词概括。


但是,世界什么时候如此简单过呢?


参考资料:

《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 著,邱昭良 刘昕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著,张成林 译,中信出版社,2009


写干货不易,无需赞赏,觉得文章有价值,就帮忙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