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君合伙人蔡春华
引言:
在学者、咨询公司的努力下,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公司层面战略(以下简称“公司战略”)咨询工具,这些工具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今天实践中依然使用它们,这些工具也继续为其他工具和技术提供概念基础,因此很有必要作一个系统的梳理。这里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加以分析。
20世纪60年代,在公司战略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安德鲁斯、克里斯坦森以及哈佛商学院公司政策小组等人出版的一系列著作。
安德鲁斯提出了经营战略的设计过程,由四部分组成: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战略构筑、实行计划
,如下图所示:
公司战略思想和理论、工具的转变
这一期间不能不提
“战略之父”安索夫
的贡献,他
把公司战略的概念推向了管理实践的最前沿,提出了影响甚远的“安索夫矩阵”
(后来增加了地理维度,模型更为完善),至今仍然广泛的应用,如下图所示:
20世纪70年代,公司战略的思想源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管理咨询公司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麦肯锡公司、波士顿公司、贝恩公司等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为管理界源源不断的输送咨询工具。由于咨询公司的努力,
原来“只给出大方向”的战略变成“可使用的工具”,这其中以“波士顿矩阵”为典型代表
。
实际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波士顿矩阵都是帮助多角化公司进行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如下图所示:
同一时期,
麦肯锡
也不甘落后,
改良提出“麦肯锡矩阵”以及“麦肯锡三层面法”等一系列实用性很高的工具,从此奠定了麦肯锡在战略咨询领域的领先地位
,并且保持到现在,如下图所示:
提出了增长阶梯的概念的“麦肯锡三层面法”也是也一个广为人知的公司战略工具,如下图所示:
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管理层日益关注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因此,为了向这些上市公司提供帮助,许多咨询公司逐步开发基于价值的管理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这其中
最具影响力的是麦肯锡公司
几位咨询顾问(外加一位沃顿商学院教授)提出的
“价值管理五角图”(《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
,把自由现金流作为公司业务取舍的重要依据,如下图所示:
这一时期,许多非常明显的多角化战略失败了,管理层开始思考多业务公司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根据价值创造方式对公司战略进行划分的通用战略
,这一战略填补了这一空白。
波特的《从竞争优势到公司战略》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提出了业务层面战略的一般战略之后(《竞争战略》),识别出四种公司战略。
20世纪90年代,公司层面战略的思维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不管是波士顿矩阵还是GE矩阵,都没有立足于母公司的视角来考虑业务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业务与母公司核心能力的兼容性,因而导致母公司忽视了不相关多元化的弊端、盲目扩大业务规模或是抢占并不熟悉的业务领域等问题。
有鉴于此,
古尔德等人提出“母合优势理论”
(相应的工具叫做母合匹配矩阵)。母合优势理论认为,公司业务组合是由母公司的特征以及母公司与各业务单位之间的匹配程度而决定的。为了创造价值,母公司的资源、技能和其他特征都要与业务的需要及其发展机会相适应。母合匹配矩阵如下图所示:
这一期间,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
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
核心竞争力”概念
,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为公司经营的各项业务提供“主线”的能力或者技能。
核心竞争力理论虽然影响很大,但
遗憾的是相应的工具却没有提出来
。后来贝恩公司(2004年)受到该理论的启发,发现
核心业务与潜在扩张机会之间存在
“盈利来源距离”
,提出了一个工具如下图所示:
21世纪初人们重新回归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把“企业能力”作为企业增长的核心,这其中
博斯公司
就是其中代表(后来被普华永道收购),他们(2010)提出了“四种增长方式”,如下图所示:
上述是根据时间列举的一些典型的工具,实际远不止这些,公司战略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非常精彩。不同的工具给了人们不同的视角,很多工具也没有因为时间而失去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