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SC开源社区  ·  Bun ... ·  昨天  
程序猿  ·  41岁DeepMind天才科学家去世:长期受 ...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2024: 大模型背景下知识图谱的理性回归 ·  4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升级到Svelte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蔡康永,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杠精”!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19-11-21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 这是就就的第 107 期分享 -
提起蔡康永,很多人对他的初始印象都是《康熙来了》里的主持人
鲜少有人知道,蔡康永是学电影出身,在主持人之前,他还曾是知名大学的讲师,后来被推荐担任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划和制片经理,这部电影参加了当年的戛纳影展。
之后他又签约了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做编剧,还做过台北电影节的评审。
就是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人士,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杠精」
——就就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奇葩说》第六季转眼间已过半。

这六季以来,收获最大的人,不是赚了许多钱的马东,而是一直在台上杠来杠去的蔡康永。
几乎每一集《奇葩说》结束后,都有人在知乎上留言:
蔡康永说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买他的书;
蔡康永说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买他的课;
一场辩论赛,不仅吸金,还吸粉。


这是因为看蔡康永打辩论,真的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救画还是救猫」的辩题,他可以说的条理清晰,理性克制: 艺术会不朽,而猫咪生命有限。
「面对不喜欢的事情是否要容忍」,他可以找到人和人之间的共情。


一番话,能说到每一个观众心里: 容忍会导致我们不在意,而「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蔡康永的辩论?
有人回答说:
高晓松的每个理论,我都服;
蔡康永的每个理论,我都信。
蔡康永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就是在不断地与外界碰撞,和自己「抬杠」。

01
“杠精”成长史



说到蔡康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那句“陌上君子人如玉”。
无论是平时说话做事,还是节目访谈聊天中,蔡康永身上总会带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冷淡感,这要归功于他童年的经历。
蔡康永的父亲蔡天铎是上海滩有名的大律师,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中联轮船的老板。


那艘有「中国泰坦尼克号」之称的「太平轮」,就是他们家的。
这艘船之所以能被称为「中国泰坦尼克号」,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艘船的体量和泰坦尼克号不相上下,是一艘非常豪华的渡轮;
二是,这艘船也在半路沉了,不过它不是撞冰山,而是撞上了另外一条船。
这件事后来被吴宇森拍成了电影——《太平轮》,白先勇编剧,蔡康永改编。
轮船沉了, 蔡天铎 不得不面临各种高额赔偿。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中联轮船公司名下 99% 的轮船,都在英国保险公司投保。

而太平轮号,因为想要照顾朋友生意,所以是在一家中国公司投保的。
这家保险公司在知道太平轮沉没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不是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是宣布破产,让 蔡天铎 独自面对高额的赔偿。
好在 蔡天铎 赚钱能力十分了得,回到台湾之后继续当律师,很快就赚到了足够的钱。
蔡天铎 并不喜欢台湾的一切。

无论何时,提起生活,都是对上海、对过去的无比向往。
比较而言,蔡康永的妈妈就要更加幸福一些。

蔡康永出生时,母亲 45 岁,是标准的「上海小姐」,即使到了台湾,依旧过着上海名媛的生活:
每天 12 点起床洗头、做头, 旗袍穿得很紧。
心情好的时候,自己画样纸设计衣服。
薄纱的睡衣领口,配了皮草。
家里穿的拖鞋,夹了孔雀毛。
家里的佣人,最多的时候有 6 个; 每天家里都会有应酬、有麻将牌局。
蔡康永曾无数次提起,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永远不能拒绝客人的要求,有好的东西都要给客人吃,自己不能吃。
所以,过来玩的孩子看到小蔡康永喜欢的玩具时,妈妈马上就会拿给对方;
所以,吃海鲜时,客人永远 吃的 都是肉多的蟹壳和蟹钳,而蔡康永只能吃蟹脚。
亲眼目睹了家里经济的大起大落,再加上父母亲平时应酬中教给他的各种道理,成就了现在的蔡康永: 温柔体贴,洞察一切。
早年间,他采访成龙。

当时 成龙刚拍完一部电影,蔡康永没有问剧情,没有问档期,而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 “拍电影累不累呀?”
这句话本没什么,可是出自蔡康永的口中,却自带一种杀伤力。 让成龙在现场哭了整整 15 分钟。
马东曾说,蔡康永有一颗「恶毒的心」: “表面上是个鸡汤王,骨子里却看透了这个世界,看透了每一个人。
马东所说的「恶毒」,不言而喻,是 指蔡康永那可怕的洞察力和共情力。

无论是主持,还是辩论,他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无论什么样的梗,他都能接得过来;
无论再奇葩的话题,他都能应对自如;
无论再激烈的观点交锋,他都能瞬间化解。
高晓松曾说,蔡康永就是个水做的男人,而我是火一样的男人,他灭我,很容易......
02

“杠”上父亲: 饿死也要学电影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蔡康永的服装风格总是非常大胆: 有的时候会在肩膀上放一只乌鸦,有的时候会在背上背一匹「马」。



完全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是自顾自的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看似「叛逆」的想法,其实早有体现。
五六岁的时候,小蔡康永无意间看到街上的孩子打架,非常羡慕。


他被父母管的很严,要懂礼知礼,一举一动都要讲究章法,别说和人家打架了,就是吵几句都是不行的。
这样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方法: 学京剧。
举大旗,舞大刀,在台上和对手来几个回合,虽然算不上真的打架,但也可以将就一下了。
于是,蔡康永就去找妈妈商量。

妈妈说: 学京剧可以,那你考试要拿第一才行哦。

然后, 蔡康永就在考试里拿了第一。
不仅如此,十一岁那一年,蔡康永登台演出。 表演的曲目还被录下来,在中国广播电视台播放, 可谓是相当优秀了。


从幼儿园到高中,蔡康永都是在台北知名私立学校中度过的。 成绩也非常稳定,次次都拿第一。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大学。
有一天,爸爸从外面回来,对他说:
“弟弟啊,去国外考个研吧,什么专业没关系,考个研回来就行。
说这句话的时候,爸爸的想法,是让他去国外读一个好专业,镀一层金。


可蔡康永却不这么认为: “我愿意去念书,但我要念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那什么科目,是我认为值得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呢?

电影
传统的父亲,不能理解儿子的选择,却又拗不过,只能采取策略应对, 决定缩减蔡康永的生活费,好让他放弃。
文弱的蔡康永也真够倔,为了攒钱拍电影,规定自己一顿饭只能吃七块钱;
床垫家具全部都捡别人不要的;
出去点餐的时候,为了省钱,只要饭不要菜。
即使如此,蔡康永也没有更换专业,而是硬生生地靠自己扛过了留学的这几年。
让我留学?
可以,但我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
缩减生活费?
没关系,想要和别人对着来,就得为自己的「杠」付出代价。
从小就没吃过苦的蔡康永,长大之后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贫穷。
然而,正如他自己日后所说的: 一个人有了方向,情绪自然会去到它该去的地方。


人生一定是苦甜交杂,它才是一个人生。

03

“杠”上观众: 康熙,再见


学完电影回国后的蔡康永,仿佛开了挂:先去当地的知名大学当了 讲师 ,被推荐担任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的 策划和制片经理 ,还去参加了当年的戛纳影展。
之后又签约了 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做编剧 ,还做过 台北电影节的评审
可能很多人对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并不了解,没关系,他们出品的电影大家应该都看过:
焦恩俊和舒畅主演的《宝莲灯》到 2000 年初,还在反复播放;
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深入人心;
还有星爷主演的《破坏之王》,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功夫皇帝方世玉》就是蔡康永担任的编剧。
入行就能参加戛纳影展,拍电影就出经典爆款,这样的经历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了吧? 这样算是成绩很好了吧?
可蔡康永还是不满意。

于是, 跳槽去做了主持人。
当时台湾的节目不允许做植入,播放量决定广告量,所以很多节目都慢慢变得娱乐化了。
但这个趋势到蔡康永这里,戛然而止: 他做的两档节目的播放量都很一般,但因为能请到一些名人,抬高了电视台的名气,所以大家也都不在乎他的播放量了。
做了几年主持人后,台里突然找到他: 哎,康永,你和徐熙娣搭档做一个节目吧?


蔡康永想了一下,应该蛮好玩的,就说:我试试。

这个节目,就是 《康熙来了》
蔡康永没想到,自己当初答应的一句“我试试”,一试就试了 12 年。

对很多人来说,《康熙来了》不是一档消费时间的节目,而是一种精神食粮,一种陪伴。


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懵懂无知到初涉世事......

即使它有的时候不那么好玩,不那么娱乐,大家也总会在第一时间打开电视去守直播。
无论是口碑,播放量,还是观众缘,《康熙来了》一样都不缺。

正常来说,这样的结果,应该双方都满意,皆大欢喜。
可这一次,蔡康永杠上了观众。

2016 年,一句轻飘飘的 “我的康熙时光,再见啦” ,让这档持续了 12 年的节目落下了帷幕。
在最后一期《康熙来了》的弹幕中,很多人挽留,祈祷,许愿: 希望节目可以继续,希望他们可以接着合作。
可蔡康永说: 不,就这样结束。
如果只有不断的和外界抬杠,和过去抬杠,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真实的自己,那就「杠」下去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更多的可能。
不做栏目的蔡康永开始拍电影,看书,写字,仿佛外界的所有声音对他都毫无影响: 挽留,不舍,那又如何呢?

接下来的日子,他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了。

04

“杠”上自己: 不要轻易与自己和解



年少时,蔡康永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讨厌的书,就是工具书。

因为很多有用的东西,总是要去生活里寻找,无法依靠书本获得。
可到现在,他出了三本工具书: 《好好说话》,《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似乎真的应了网络上传播的那句话: 最终,我们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可这真的是一件坏事么,真的是对自己的背叛么? 未必。
因为人的一生总会改变,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这个不断更新自己意识的过程,不断升级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与自己「抬杠」的过程。
蔡康永加入《奇葩说》后,很多人评论说,见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他: 嬉笑打闹,观点鲜明,和《康熙来了》里面沉稳淡定的他判若两人。
其实,这是因为蔡康永并不喜欢表达观点。

可越是不喜欢,不擅长的事,他就越想要去尝试。
就像多年前,一本正经主持节目的蔡康永去尝试做了《康熙来了》一样。

多年后,擅长共情,不喜欢表达观点的他,又一次「杠」上了自己。


这一次,他站在了《奇葩说》的舞台上,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幽默,睿智,能言善辩,又善解人意的辩论导师。
对蔡康永来说,抬扛是一件幸福的事, 无论是杠上别人,还是杠上自己。
就像是一场辩论赛,在准备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更新自己的思维。

在抬杠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己的局限。
杠上父亲之后,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影专业,为以后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杠上观众之后,他卸下了 12 年的重任,学会为自己而活;
杠上自己之后,他出了书,参加了辩论赛,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把自己的辩论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有人问他:“你出了那么多关于情商的书,为什么从不提‘与自己和解’?”
蔡康永回答说:

我觉得不用接纳自己,一直跟自己过不去,挺好的。
你要跟自己抬杠,然后你会没完没了的,一直不安心,一直不满足,那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我们最好兴高采烈地活到最后一秒钟,不要跟自己和解,你要跟自己抬杠,这是我认为的人生。

05

“杠精”的哭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