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3月5日(农历正月廿五)10点22分,太阳到达黄经345°,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惊蛰节气。民俗「数九」,惊蛰节气已至「九九」,谚语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可见,惊蛰节气是一年之中重要的春耕时节。
《月令
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走矣。
」
惊蛰节气,始入仲春,阳气温升于上,阴阳相撞,时有惊雷,蛰伏冬眠动物,感温升,闻惊雷,而苏动。据气象观察统计,「惊蛰始雷」常见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流域,往往在春分二候「雷乃发声」。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山桃感阳温升,吐蕾盛开;「二候仓庚鸣」,黄鹂感受春阳,欢快鸣叫;「三候鹰化为鸠」,鹰藏匿而孵化,鸠现求偶。
惊蛰节气,从全国平均值来看,降水增量小,日照增长显著,因此全国多数地区气温升高较快,雨水少的地区易天干地燥。同时昼夜温差增大,仿佛一天两个季节,气候多处于乍寒乍暖的状态。春温回暖之势,由南向北快速推进,南方地区逐渐由春温向夏热过渡,北方地区也逐渐由冬寒向春温过渡。
甲辰年,初运是大寒至春分后十三日,共73天零5刻(1刻约现在的15分钟);初之气是大寒至春分,共60天;因此惊蛰处于甲辰年的初运、初之气,并且是初之气的最后一个节气。
中运土运太过(湿气偏盛):可致脾胃系统功能下降,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土克水,继而会累及肾系统。
司天之气太阳寒水:可致虚寒体弱者腰、背、腹及下肢寒凉疼痛或心力不足。
初运客运太宫(土运太过):可加重脾湿,进一步削弱脾胃系统的消化能力。
初运主运太角(木运太过):可令肝气生发太过,易引起肝疏泄不利或下焦气虚。
初之气客气少阳相火(当令之气):可令阳气偏盛,促进木气生发,向上过度抽拔,易致肝胆、心包及命门火旺或下焦亏虚。
惊蛰至春分半个月仍然是「春行盛夏令」的气候格局。这段气候的特点是:北半球处于春三月的前一个半月,但来自太阳系的热辐射却是一年中最热的两个月,即小满至大暑两个月的气候。当下又处于一年五运中的初运,主运为太角,标志着木运太过,使人肝气太盛。木生火,二者相得益彰。来自太阳系的热辐射导致人的内脏躁热,形成了外寒内热的身心感受。这种气候可能在人群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肝肾气亏欠者出现不及之象,如:虚汗不止,腰膝酸软,行走疲惫,肾不纳肺气,严重者呼吸困难,甚则脑溢血,脏器衰竭;二是经络不畅者,个别人可能出现瘀阻之象,如心梗、脑梗等症,部分人会出现皮疹。
尤其阴虚内热者和实热者,更易受太角、厥阴风木及少阳相火的运气影响,风助火力,从而引起肝胆、心包及命门火旺,易出现燥热易怒、左右牙痛、口舌生疮、头胀头懵、目赤肿痛、入睡困难、丑时夜醒、皮疹瘙痒等症状。但是阳虚体寒者,也易受太阳寒水及太宫的运气影响,寒湿互结,易出现腰背及下肢寒凉、气短乏力、脘腹冷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同时气候乍寒乍暖,还应注意预防感冒。
针对惊蛰节气后的气候,时令养生的重点是疏肝降热,具体养生建议如下:
《
黄帝内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黄帝
内經·素问·金匮真言论》又云: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天地人三才,同气相应。四时应春,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一年之始为春,春主生发,肝亦主生发,无春则无夏,如种子不发芽,就没有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故养生从春季养肝做起,法宜疏肝、补肝、柔肝。中医也有「百病从肝起,治病先治肝」之说。
初运太角,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阳相火,春季应木,惊蛰后气候温热。木生火,风火相煽,易引起肝胆火旺。症状表现是:烦躁易怒、头胀头懵、目赤肿痛、耳鸣暴聋、丑时夜醒、左侧牙痛、左侧牙龈红肿等表现。
针对以上肝胆气盛的太过之症,解决方略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出现以上急症,即刻多次饮食疏肝理气,症状改善则停;二是常规在戌初或丑时夜醒,饮食疏肝理气。疏肝食材可加少量米醋和蜂蜜。同时注意不可过度疏肝,免伤肝体。
兼有心经、心包火旺者,如心烦失眠、口舌生疮、手心烦热、小便短赤等,须在午初、戌初,饮食滋养心阴。
兼有肾阴虚内热者,如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脚热蹬被、右侧牙痛、右侧牙龈红肿等,须在酉初、酉正饮食滋养肾阴,敛阳归肾。也可滋水涵木,预防肝气过盛。
有以上症状者,为避免加剧气盛内热表现,日常饮食要点如下:一是谨慎辛辣燥热食物;二是以素食为主,少吃肉鱼蛋奶等肥甘厚腻食物,宜吃春菠菜、芹菜等绿叶蔬菜;三是晚饭少吃或者不饿不吃。
《黄帝内經》云:「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木生火,风火相煽,火旺则耗散木气。素体肝气虚者,易出现目倦神疲、四末寒凉、胆小害怕等表现。
针对以上肝气虚的不及之症,解决方略是适度补益以生少阳之气。一是出现以上急症,即刻饮食补气食材;二是辰时、巳时或睡前,择时用补气食材;三是须把握补益用量,以舒适为度,避免补益太过而上火。
兼有脾肾阳虚者,一是即时用健脾暖肾食材;二是常规在辰时、巳时、申时,择时用健脾暖肾食材;三是虚寒症状改善后,须减量或者暂停温补,避免出现上火表现。
(3) 柔肝养血
《黄帝内經》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大意是:阳气可以颐养精神,濡养筋脉。如果肝气过盛,则易化火耗气伤阴。除气虚表现,还会有肝阴虚症状,如眼干涩痛、畏光流泪、筋脉拘急、经闭经少等。
针对以上肝阴虚之症,解决方略是柔肝养血。一是出现以上急症,即刻用养肝阴食材;二是常规在酉初、戌初或睡前,择时用养肝阴食材或者辅助大枣、枸杞食材;三是在当下气候,有以上症状,体质偏于虚寒者更适宜以上方法,体质偏于内热者应首先考虑疏肝滋阴之法。
惊蛰节气,人之百脉皆动。当下太阳未过赤道,外寒闭塞毛孔经脉,同时体内阳气生发较快,更易造成经脉淤堵不畅。如身体有疼痛、板结等不适表现,可以采取拍打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令浊气外泄,疏通经脉。气血畅达,利于阳气生发。
《黄帝内經·灵枢·邪客》记载:
「黄帝问于岐伯曰:
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
以候五脏。
黄帝曰:
候之奈何?
岐伯曰: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
之所过,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
住留则伤筋络骨节;
机关不得屈伸,故痀(gōu)挛也」。
大意是:人体有「八虚」,即两肘、两腋、两髀、两腘。肺心有邪气,易留于两肘窝;肝有邪气,易留于两腋窝;脾有邪气,易留于两髀(两腹股沟);肾有邪气,易留于两腘(两膝盖窝)。如「八虚」处聚集邪气、瘀血,轻则伤及筋骨,重则伤及五脏六腑。
以上「八虚」处,可以用拍打或刮痧方法帮助疏通。五指并拢,轻柔拍打,或砭石轻柔刮痧,以舒适为宜,不可过度操作。如尝试后感觉不适,说明本人不适合此法,须即刻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