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每次去到陌生的城市,我都会先去寻找书店 ·  昨天  
蓝钻故事  ·  人性的真相,400年前就被他戳穿了 ·  3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泰勒·斯威夫特的1亿美元的房产帝国曝光,网友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科讯

科技热点 | 升级!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增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  · 公众号  ·  · 2021-04-28 07:10

正文







编者按: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北京市新命名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入选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山林内,在中科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原址上改建,是钱学森主持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火箭研发实验基地。 依托新中国开创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平台,纪念馆率先建成“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文化传承孵化基地,开展党员主题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当年,在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全院2/3的科研人员参加了相关攻关研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名垂青史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两弹一星”科研攻坚故事。


为承担“两弹一星”的相关任务,中国科学院在怀柔建立试验基地, 旧址在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现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 试验基地始建于1958年,由钱学森主持建设,用于探索和开发用于远程火箭的高能液体推进剂和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工作。

基地投入使用后,马上承担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任务,并于1964年11月在液氢液氧火箭燃烧室试车台上首次点火成功。 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助,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新的原创性工作。


为缅怀参与其中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院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2013年9月3日做出批示:将怀柔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建成‘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保持这里的原貌,作为我们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


由于保密性,当时一大批科研一线人员所从事的内容连家人都不能告诉,直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后,他们中许多人的贡献乃至姓名才首次被公开披露。


▲2015年9月12日上午,时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共同为纪念馆揭幕


纪念馆由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一厅)、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二厅)、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三厅)和其他附属设施以及室外装置组成, 完整保留文物级的冷气真空泵实验室,馆藏功勋铷原子钟、东方红1号卫星携带的无线电信标机等见证“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文物级藏品2206件/套。


一厅面积最大,主要通过照片和文件的形式展示中国科学院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参与原子弹氢弹、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的具体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厅展出了“两弹一星”的部分零件和设备,有1∶1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模型、通信卫星使用的行波管、核辐射防护和计量设备、防化服等。



二厅则重点展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其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为相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相关领导人和管理人员贡献;三厅展览内容涵盖中国科学院早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技术学科等建设的历史等。


戳下方视频

一起开启虚拟展馆

云游之旅呀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虚拟展馆
点击播放


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遗址虚拟展馆
点击播放


“两弹一星”文化传承之旅虚拟展馆

点击播放



近年来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注重史料素材挖掘和研究
展陈的设置和更新
以及讲解队伍的培训等
以确保全面详实、严谨准确地
向观众展示中科院为“两弹一星”事业
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纪念馆长期开展史料征集和“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并将最新的史料征集和研究结果不断补充更新至纪念馆的展厅、展板、实物和讲解词里。


以征集各类相关档案史料和阅读大量原著与科普读物为基础,采访史学专家、原怀柔试验基地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口述历史为突破,重点围绕与“两弹一星”有关的机构演变、重要事件、攻关人物和科研成果, 并辅以中科院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情况,运用浅显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地展示中科院自五六十年代起至今,为国家科技发展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纪念馆二期建设阶段,共征集到各类相关档案史料近5000件。新建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移交生产典礼、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生活区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展室,补充模型/复制件12件、布设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助推器1件、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生活区沙盘和遗迹分布沙盘2个,还原工作、生活和实验场景。新建功勋人物展区和3处机械展区,开发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标识爆炸合成和烧结金刚石实验场,修复遗迹标语并安装遗迹标识等。



特别利用1047件原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实物原件,还原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工作、生活和实验场景,成功再现基地工作人员当年工作、生活和实验情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老一辈科学家含辛茹苦的工作、生活和实验状态。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讲解队伍 由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国科大校部参与“两弹一星”科普工作的教师、纪念馆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组成,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


该讲解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24岁)、学历层次较高(基本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科背景广(涉及数、理、化、天、地、生、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服务热情规范,专业素养高,具备提供定制讲解服务的能力。


每年培养的学生志愿者,将“两弹一星”知识传播到中科院 研究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至今已培养700余名学生志愿者,充实到各研究所讲解队伍中,持续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国科大学生志愿者讲解队伍(部分)




在讲解过程中,强化众多涉及各自然科学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宣传,把专业性极强的名词术语尽量 以形象化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让受众听懂、理解。



纪念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各大部委、大中小学、部队、街道社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科大师生校友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学少年,年平均参观人数约10万人次。


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教育水平、学科背景、年龄职业等差异,长期开展讲解词的分层分类编研,以科普大众化为目标,不断拓展讲解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定制化的讲解服务。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李佩先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国科大2015级本科生成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首批观众



如今,纪念馆的院子里
还有当年火箭研发基地
使用过的设备仪器


虽然都已老化
但“两弹一星”精神却从未褪去


这不仅仅是一个纪念馆
更是一座丰碑
它承载着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们
几十年传承至今的科学家精神与风骨


它所蕴含的“两弹一星”精神
更是国科大校园文化的
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

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
曾在开馆仪式上说:
“我们将用这座纪念馆,
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淡泊名利的品质。”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被增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将进一步发挥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教育功能
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讲好中国科学院故事
讲好“科学家精神”故事


本文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