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互联网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C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BAT和TMD这样的超级公司。反观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总体来说还停留在非常早期和初级的阶段,尚未出现能够对传统产业带来明显效率提升并进而重塑整个产业链生态的平台级公司。今天中国市值/估值最高的前十大消费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估值合计达到8.8万亿元
[1]
;而中国前十大产业互联网公司大部分尚未上市
[2
]
,其市值/估值合计仅为1300亿元左右
[3]
。
(注释附文后)
此前涌现的产业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型更多立足于解决企业外部(进销交易)或内部(管理运营)经济活动中某一环节的效率问题,而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链路优化、群体赋能和模式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不同的公司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介入这场产业大改造,犹如有不同的路线通向珠穆朗玛峰顶,
我们将广义的产业互联网切分为三大赛道:B2B供应链、企业服务、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不同领域之间存在交叉融合)。
本篇报告只聚焦B2B供应链这个领域。另外两个领域的研究报告我们将后续发布。
我们将B2B供应链定义为任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的交易流通关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关服务。
对于这一领域
我们的核心观点如下
:
1
市场规模大、发展起点低的B2B供应链领域是未来3-5年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之一。
从绝对规模上,如果以第一和第二产业GDP大致代表产业互联网的规模,以第三产业GDP大致代表消费互联网规模,则两者体量基本相当,均达到40万亿元左右,而其中B2B供应链相关的市场体量达到了10万亿元量级
[4]
。相比消费互联网领域被BAT、TMD等大小巨头瓜分割据的局面,产业互联网中的B2B领域仍为潜在的超级独角兽公司留下了一片蓝海。
2
各产业细分领域属性差异较大,“隔行如隔山”的现实决定了B2B供应链平台很难实现跨行业的延展。
我们通过横向分析不同行业的流通市场规模、上下游竞争格局、SKU属性特征、不同环节的核心诉求与痛点等核心维度,认为以下细分领域存在更大的解决痛点、用技术提升效率的空间,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汽配、生鲜农产品、纺织面料、MRO工业品、母婴。
3
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经常可以看到的“赢者通吃”的现象不同,
B2B领域在B端客户拓展、客户采购行为、供应链复杂度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单一平台难以垄断市场。
参照海外市场经验,我们认为在每个足够大的细分市场,都有机会诞生出多家市值在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金量级的龙头公司。
4
我们认为拥有以下特点的供应链公司更具投资价值:
01
能够以平台和技术更好地解决产业链上下游普遍存在的痛点;
02
通过赋能有价值的中间环节逐步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而非简单粗暴地试图取代中间环节;
03
在信息匹配、产品交付和基于数据的反向定制等环节提升整条产业链运行的效率。
5
长期来看,供应链公司的估值体系一定会向传统市盈率导向回归。
在初期发展的阶段,EV/S
[5]
或EV/GMV倍数仍然是最实用的估值指标,具体的合理倍数区间将取决于取费率(take rate)、毛利率、现金流正向程度、增速、周转率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