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
北大是常为新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

从北大出发,她们颠覆「不可能」

北京大学  · 公众号  ·  · 2025-03-08 08: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百余年前,北京大学开风气之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女性知识分子。一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女性的身影始终与时代同频,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拓印下坚定的足迹。

值此第116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聚焦那些以勇气打破藩篱、以才华定义卓越的北大女性。 她们是遨游太空的航天员,是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是实验室里执着求真的科学家,是坚持思考、敢于质疑的人文学者,也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深耕开拓的每一位女性。

她们在北大的滋养中成长,将生命融入进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奉献给永不停息的热爱与探索。让我们透过她们的故事,共同感受光芒,致敬奋斗。


王亚平

当我从飞船的舷窗回望地球的时候,那种震撼的美深深吸引了我。拥有航天员这个身份,也就等于担负起责任与使命,接受了与之伴随的痛苦与艰辛。


2021年11月7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成功出舱

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让《星空日记》从梦境化为现实

真正实现了“摘星星”的愿望

2022年春节

北大融媒体学生记者团给“学姐”王亚平

修书一封,远呈宇宙

王亚平也给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

发来了一份珍贵的太空回信

她在信中说动情地说:


我深知,在地球的你们,也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担当北大和家国的未来而追寻求索。从科学突破到人文研究,是你们让北大“常为新”!
2022年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此刻,星空与未名湖共同熠耀闪烁;我们对北大、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也从未有时差。
宇宙瑰奇,亘古兆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全体人员,深深为你们、为北大、为祖国骄傲,并致以最诚挚和热切的祝福。

人物简介

王亚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现在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5月,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历时15天,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历时183天,共进行了三次太空授课,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丁宁

我希望把过程做到极致,因为我认为只有把过程做到极致,结果是自然的。只有你保持头脑的冷静,你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困难。


26年乒乓球职业生涯

从大满贯到全满贯

选择北大读研

成为北大老师

不断打破边界

乒乓球运动员丁宁

始终在开拓自己的无限可能

正如她作为硕士毕业生代表

在北大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所言

“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

从乒乓球场走来

于北大校园开拓

从赛场上的拼搏奋斗

到运动员权益的保障工作

一路转型,一路盛开

不畏将来,一往无前

人物简介

丁宁,202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现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2016年8月,参加里约奥运会,首次夺得奥运女单冠军,成为乒乓球“大满贯”选手,担任中国代表团里约奥运会闭幕式旗手,成为首位出任旗手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2016年12月,进入国际乒联名人堂。2017年6月,参加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成功卫冕女单冠军,并与刘诗雯搭档,获得女双冠军,成为中国女乒历史上,在同一届世乒赛上获得女单、女双双冠的历史第六人;9月6日,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第10位女单冠军,并成为中国乒坛第六位包揽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全运会的“全满贯”选手。



黄芊芊

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取得了一些突破,这是从0到1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还在致力于将我们提出的新型器件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大规模生产当中,也是一个从1到100的过程。


17岁考入北大

28岁成为北大博导

从青葱岁月到而立之年

黄芊芊多年来持续深耕在

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基础研究领域及其产业转化

以技术创新打破前沿技术壁垒

助力中国“芯”事业崛起

2015年,黄芊芊的团队与

国内龙头集团电路制造企业合作

成功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基于12英寸的

互补隧穿场效应晶体管集成技术

有望未来几年在物联网芯片可穿戴设备

以及生物医疗等

一些极低功耗应用场景上得到应用


科研十余载

黄芊芊一个接一个地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

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极其精致的微观世界

人物简介

黄芊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研究,连续多年在微电子器件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和VLSI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指南引用,并与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创新平台合作研制了世界上首个基于12英寸CMOS大生产线的超低功耗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在同一硅晶圆片上同时实现了性能优异的新型隧穿器件和标准CMOS器件的制备,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功耗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汪旸

我们作为医生是需要有担当的,这个担当是除了用现有的知识去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外,我们还需要能够去产生新的知识,去为这个领域的推动而做出一些贡献。


皮肤科是汪旸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医学门类中

为自己选择的基点

皮肤淋巴瘤是她的专攻方向

10多年来,汪旸随访、诊治了数千名患者

以患者为师

在皮肤科不断深耕,也取得诸多成就

在执业道路上

汪旸秉承着作为一名医生的坚持

也固守着作为一个老师的职业准则

她不仅教会学生医学知识

也培养他们的职业操守

汪旸给自己的学生制定了三条“铁律”:

临床跟诊时绝对不能迟到

面对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

接诊病人时体现专业性与同理心

人物简介

汪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从事皮肤病理及皮肤肿瘤、皮肤淋巴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带领课题组发表SCI文章7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在 Bl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MA Dermatol, J Invest Dermatol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SCL)执委,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实验学组委员。担任 J Dermatol Sci 杂志编委。



戴锦华

去学会思想,我觉得这比很多其他的表述更准确,因为不是什么独立精神、特立独行,更不是成功学和卓越学,而是获取思想的能力,这是一生谁也夺不走的一个财富。


她是中国电影史与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中国女性主义学术的重要开拓者

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

剖析电影文本背后的文化意涵与社会症候

用文字编织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文化图谱

在思想的雾海中
她以文化研究为罗盘
拆解大众文化的隐形编码

在银幕的光影中

将艰深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品鉴

从电影语言中解读思想的深度


她拒绝固守书斋

坚持将学术转化为公共话语

唤醒一代人对文化的自觉

正如她所言:

“电影是永恒映照幻象的魔镜,

而学者的责任是打破镜像,触摸真实。”

人物简介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中文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合著)《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十余部;英文专著有 Cinema and Desire(1999) After The Post-Cold War(2018)



吕植

我做的这个领域“保护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解决人类现在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就是生态危机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全球问题,也是一个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我们做的工作是去了解自然,所以我们这个研究最终是要回答就是人跟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1995年以来

吕植一直参与自然保护的实践示范

力图在科学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

2007年

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她所领导的研究项目

包括中国西南山地的大熊猫

以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

她曾被评为全球十五位杰出的保护工作者之一

荣膺生物多样性热点英雄称号

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感谢信中

这样评价吕植的工作:

“作为可可西里申遗专家组组长,

吕植教授在申遗工作中起到了

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简介

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1985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开始致力于生态保护,在环保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早年,她主要从事大熊猫研究和保护,有人称她是与野生大熊猫最亲近的人,媒体誉为中国的“珍妮·古道尔”。自1985年,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吕植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中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



樊锦诗

你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你是亲历者、实践者,你应该把这的东西介绍出去。板凳不怕十年冷,我一辈子做考古,我一辈子起码出一本考古报告,我们敦煌要做100卷。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以一生守护着莫高窟的风沙岁月

她自毕业以来就扎根敦煌

耗十年心力带头为敦煌500个石窟

建立详细的科学记录档案

在国内首次使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带领敦煌研究院用完备高质的数字资料

建成了一个数字展示中心

使保护与开发两全其美


“文物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带有挑战性的,也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如果有来生,我还会守护敦煌,一辈子!”

人物简介

樊锦诗,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被誉为“敦煌的女儿”。1963年9月,樊锦诗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敦煌石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同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2023年9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贡献奖”。



屠呦呦

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指尖轻翻泛黄的书页

一个医学奇迹,在古籍里悄悄酝酿

1951年,屠呦呦被北京大学

药物学系生物医药专业录取

1969年起,她担任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

研发抗疟疾新药

在332次失败的实验后

她从古籍中意识到问题所在

将提取所用试剂从乙醇改为乙醚,终于成功

1977年,屠呦呦课题组首次

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药香氤氲,袅袅升腾

屠呦呦萃取古籍中的智慧

创造了古老医学的奇迹

人物简介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 ,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72年,屠呦呦团队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了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的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她们 是希望,是力量

是开拓者、 奋进者、奉献者

照亮未来,承续初心

这是北大人的坚韧与执着

也是关于梦想与担当的传奇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

北京大学祝 全体女性妇女节快乐!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永 怀热爱、乘风破浪

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视频 | 北京大学融媒 体中心

文字 | 吴纪阳、田云墨筱、唐儒雅

排版 | 吴纪阳

责编 | 戴璐瑶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