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嫁老外,我们老了怎么办?
昨天的新闻,被一对父母的愤怒和泪水刷屏了。
广州日报记者报道,10年前,女儿张莉到美国留学,如今,不仅留在了美国,还和美国男友结婚。一年来,张勇一直在做女儿的工作,劝她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但效果不大。张勇觉得,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
从女儿上初中开始,两口子就一直省吃俭用。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两夫妻甚至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2007年,张莉如愿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爸妈觉得“扬眉吐气”之余,也有隐隐担心,所以对女儿提出了几点要求:不准找外国人当男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毕业后要回国内工作。
不料,攻读研究生的女儿跟父母摊牌,表达自己想要留在国外工作,并要和外国男友结婚的打算。这无疑是对老两口的巨大打击,“我这是为别人白白养了一个女儿吗?我们老了以后谁来照顾?”张勇一气之下,威胁女儿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并且找到媒体帮忙做女儿的思想工作。
一时间,很多网友纷纷站出来指责女儿不孝、白眼狼,认为女儿应该把留学的费用全部还回来,甚至诅咒女儿在国外婚姻不幸: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这姑娘果然被西方思想祸害不浅!”
养不教,父母之过。
有人说:“爸妈把钱都掏空了给你了,不懂得回报你还是人吗?”
有人说:“出国留学你都学了个屁?连基本的做人原则都不懂!”
报道里对此篇报道里对女儿的观点和看法,一概不提,所以“女儿不尽赡养父母义务的‘白眼狼’”这样的言论,只是网友的意淫罢了。
但是当大家和父亲站在一边,痛骂女儿自私自利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把父亲当成受害者来同情,却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
可是面对教育,很多爸妈经常有不成熟的表现。
其一,把教育失败的结果归结于孩子本性坏。
孩子有出息了,家长总不忘把功劳揽在身上:“我果然教出了一个好孩子!”
孩子稍有劣迹,家长立刻抹眼擦泪,甚至喊出:“我没有你这个孩子!”一下子把关系撇的干净。
养不教,父母之过。孩子缺乏良好家庭教养,走进社会留下的每一处污点,父母都难辞其咎。
其二,当出现家庭问题时,父母和子女的沟通,经常缺位。
在中国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传统的地位不平等,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匮乏。
孩子宁愿选择躲避、沉默甚至“人间蒸发”,也不愿意去跟父母辩驳。而父母最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施加各方面的压力,迫使孩子屈服。这对父母选择向媒体哭诉女儿不孝和自己投资的失败,除了给女儿施加舆论压力,对于双方矛盾的解决并没有多大意义。
亲人无界限?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也细枝末节地渗透在中国的教育中。
小时候,耳边经常充斥着这样的言论。
“好端端关着房门干嘛?背着妈妈偷偷做什么坏事?”
“看一下你日记怎么了?对爸妈还有秘密了?”
“学跳舞有什么用,听爸爸的学奥数才是为你好。”
长大了,这些言论变成了:
“报这个学校好!找工作容易!听爸的准没错。”
“做什么生意,当公务员稳定无忧!”
“外地的男朋友有什么好,趁早给我断了。”
“28了还不结婚,你是想急死你爸妈?”
“一儿一女凑个‘好’,听妈的再努努力。”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就分不清与亲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家人不用见外”。
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一家人,谈什么独立人格?”
是啊,你是爸妈身上掉下来的一肉,还想跑哪里去?
我们无法拒绝这种包着亲情外衣的糖衣炮弹,接受着爸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也不断让渡着自己人生的各种选择权利。
慢慢地,我们成为无界限的人。
所以,即使是如今个性彰显的时代,也有很多父母跨过界限,左右儿女的工作、恋爱和婚姻。
甚至有很多父母,理直气壮地把选项摆在儿女面前:a. 孝顺父母,听从父母,选择亲人;b. 大逆不道,自私自利,选择自己所爱。
新闻中,扬言要跟女儿“断绝关系”的父亲,不正是如此吗?
节衣缩食、变卖房产,在家庭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无止境地付出,让渡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供女儿出国留学。
条件是,你要听我的,不能交外国男朋友、不能跟外国人结婚、不能留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