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曝Apple智能中国合作方为阿里#】#曝 ... ·  昨天  
新浪科技  ·  【#王传福称2025年是智驾普及元年##王传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哪吒汽车计划融资40亿元至45亿元#】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独家:北大人民医院在红斑狼疮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8-20 10:05

正文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独家合作




编者按:今年8月9日的《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在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 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及山东省科学院的科学家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DT君为此专门来到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 ,有幸访问到了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



在文章的开头,DT君必须先让大家对这个 全新的红斑狼疮疗法 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1. 这种全新的低剂量IL-2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药物对大多数病人都产生了的正面作用,而毒副作用则明显低于传统疗法。


  2. 尽管如此,此疗法 依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甚至更多阶段的试验才可能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3. 尽管疗效显著, 这种治疗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红斑狼疮患者,不同的病人疗 效可能有所不同。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最典型的症状是面部显现的“蝴蝶斑”。简单来 说,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将正常的肌体“误认”为了入侵者,因此产生过激反应,并且造成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研究报告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是每10万人中20-70例, 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将近9倍 。“狼疮”名字的 由来是因为18世纪的人们相信获病的原因是因为被狼咬了。


我们中应该有不少人知道该病的原因 可能是互联网还处于“洪荒时代”的网络小说 《第一次亲密接触》 中的“轻舞飞扬”——一位美丽却因此病殒命的花季少女


红斑狼疮患者的“蝴蝶斑”

目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依旧没有治愈的方法,而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常伴有感染和肿瘤等多种不良反应。因此,IL-2疗法出现,将 有望很大程度改善病患的生存状况

课题组成员介绍,IL-2是一种细胞因子(也可以看成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对白血球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IL-2作为肾癌治疗药物早在1996年就获美国FDA批准,但是由于需要大剂量使用(约60万单位/公斤体重,本研究使用1~2万单位/公斤体重)以激活免疫系统,因此具有 非常大的副作用,常见发烧、肺泡出血,甚至有休克反应

据悉,现在几乎没有医院使用IL-2药物作为主要药物治疗癌症了,特别是很少在病人身上使用高剂量,其可能具有减轻肿瘤相关的胸水和腹水的作用。

我们等于将这个药二次开发了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菁副教授说道。

共有40名病人自愿参加了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何菁表示在大多数病人身上都看到了疗效,而 对于一些顽固症状,如狼疮样皮疹的效果尤其显著。

根据何菁的介绍,关于新药物的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而IL-2之所以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是由于 它和患者体内的一种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受配体关系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报告显示,IL-2具有剂量依赖性,即在治疗红斑狼疮病人时,药物剂量必须小。

在被问及新药物的治疗成本时,相关临床研究医师表示 不会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 。同时由于降低了传统疗法带来的副作用, 实际治疗费用反而可能更低

这项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据何菁透露,未来的研究会集中于 进一步了解新药物的作用机理 ,同时 优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

“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开发出一种 长效的IL-2给药方式 ,这样就可以 进一步降低病人频繁打针的不便和痛苦 。”何菁补充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 是国内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学科之一,目前有90余人的临床及科研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20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10人。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霞博士表示很荣幸可以在博士生阶段在栗占国主任的指导下参与了这个项目。“红斑狼疮多发于年轻女性,我们发表的这种治疗方法避免了激素的副作用,这项成果是这些病患的巨大福音。”

参考:

[1] Lisnevskaia, L; Murphy, G; Isenberg, D,"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ancet 2014, 384 (9957), 1878–88.


[2] Li R,Sun J,Ren LM,Wang HY,LiuWH,Zhang XW,Chen S,Mu R,He J,Zhao Y,Long L,Liu YY,Liu X,Lu XL,Li YH,Wang SY,PanSS,Li C,Wang HY,Li ZG, Epidemiology of eight common 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na: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Beijing, Rheumatology (Oxford) 2012, 51(4), 721-9.


[3] Blotzer JW,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I: historical aspects.".Md State Med J. 1983, 32 (6), 439–41.




深科技招聘自由撰稿人,要求

文笔好,懂科技,稿酬优

联系:[email protected]



IEEE中国是DeepTech深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想要获得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会议信息,敬请关注IEEE中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