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樱花季,在厚朴汤河原学堂来一次身与心的对话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肩痛非药物攻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家里有这3个迹象,暗示你真的管得太宽了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10-09 06:00

正文

文 | 晚秋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曾有过这些微妙的瞬间:


仅仅因一分之差未达满分,便对孩子喋喋不休,反复说教?


没有经过孩子同意,却为他安排了满满当当的兴趣班?


当孩子埋头苦读后,渴望外出放松时,你却指责他玩心太重?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这些,那就要注意一下你的管教方式了。


不可否认,在这个教育内卷竞争激烈的时代,父母们无不倾尽心力,从日常辅导到长远规划,从兴趣激发到教育资源的选择,每一步都力求完美,只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明天璀璨的路。


但当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施以过度的管教与控制时,或许已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探索自我、勇敢抉择的机会。


正如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所言:


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所以,父母要恰当地保持距离,给孩子自由成长地空间。


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以下三种迹象时,就要适时调整育儿方式了。


01

孩子依赖性强

事事都要问父母


每个孩子的幼年时期,都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也喜欢动手尝试,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然而,好些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好奇心减弱,甚至变得小心翼翼,事事都要寻求父母的确认,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背后往往站着过度管教、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家长。


而这虽源于深沉的爱,却无形中编织了一张束缚孩子成长的网。


我曾有一位前同事,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自小父母事事包办:


从日常着装的琐碎选择,到求学路上关键的中学、大学选择,父母都亲历亲为为其规划。


久而久之,他在面对自我决策的时刻,往往显得举棋不定,甚至心生畏惧,害怕独立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种长期的依赖心理,也渗透进了他的职业生涯,使得他难以在任何一份工作中长久扎根,频繁跳槽成为了常态。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对于自主与责任感的迷茫与挣扎。


过度保护,实则是对孩子潜力的囚禁。它让孩子习惯了被动接受,失去了在实践中体验成就喜悦的机会,忘却了主动探索的乐趣,更无法在风雨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箴言振聋发聩: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负责、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将他塑造成听话的傀儡。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会独立。


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自由与责任中找寻平衡,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


诚然,这一路上,孩子可能会跌倒、会受挫,但正是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韧、更加自信。



02

无法做好自己

习惯性讨好别人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议话题,那些被父母过度管教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一位题主的发帖引人深思。


她说起自己自小便在强势母亲的重压之下成长,每一次考试的失利都伴随着母亲的焦虑,每一次外出游玩的念头都被严格限制,也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没法参与她们的话题。这样的环境让她变得内向,社恐,自信心匮乏。


为了逃避母亲的责备,她总是想办法迎合自己的母亲,长此以往,她也习惯于迎合他人,总在寻求外界的认可。这便是父母过度严苛与期望过高下,孩子陷入了讨好型人格的漩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孩子往往在追求他人满意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快乐的感知能力,也没能掌握构建幸福人生的能力。


还记得《再见爱人》第一季的王秋雨吗?


每次看到王秋雨对朱雅琼的控制、打压、习惯性否定时,都会令人感到无比窒息。这对夫妻的相处不像是夫妻,倒像是父女关系。


直到王秋雨说起他的原生家庭,才看到这背后,是来自他原生家庭“天才式”教育的阴影。


王秋雨自幼被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塑造,他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游戏,甚至连画画都不被允许。


他的成长几乎被学习填满,5岁上小学,8岁上初中,情感需求被严重忽视。


而这种情感缺失也延续到了他的婚姻中,他无法理解朱雅琼对浪漫与亲密的渴望,拒绝给予妻子情感上的满足。


王秋雨的故事,是无数在过度管教下成长孩子的缩影,他们未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情感表达与需求满足,反而将父母的影响内化,成为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


幸运的是,节目后王秋雨开始正视并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虽然婚姻未能继续,但他已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这一转变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需要适度的自由与关爱,以培养出独立、自信、懂得爱与被爱的健全人格。


03

孩子爱对抗

亲子关系差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都会单方面设立规则,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却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声音与意愿。


当孩子未能达标或表现出反抗时,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施以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导致家庭氛围沉重,亲子关系渐行渐远,变得冷漠而疏离。


《正面管教》一书中的琼斯太太,她以权威姿态严格控制孩子的一切,却未能如愿培养出自律、负责的孩子,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反抗,家庭陷入了无休止的权力斗争。


当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管控之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这不仅侵蚀着孩子的学业和社交能力,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小红书上有位博主分享了自己曾深陷抑郁的经历。


她回忆道,自幼便承载着父母的高期望,小学时能做到名列前茅,然而步入初中后,成绩的波动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父母时时的苛责,也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而她与父母的关系也降至冰点,每一次交流都仿佛触发了情绪的导火索,和父母争吵也成了家常便饭。


最终,她陷入了抑郁,不得不暂时离开校园,休学调养长达半年之久。


过度管教和控制,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摧毁孩子的精神世界。


而父母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敏锐捕捉并理解他们的情感波动。


当孩子表现出焦虑或抑郁情绪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而非一味严苛或指责。


同时,调整期望,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步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成功与幸福的多维标准,而非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



04

平衡管教与爱的艺术:

和善而坚定的力量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管得太宽往往会激发孩子内心的“四大反应”: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偷偷摸摸地做“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或产生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由于父母管教过于严苛,孩子要么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激烈反抗,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挣扎,要么过度顺从、依赖,在父母的掌控下失去自我。


那么,如何平衡管教与爱的艺术,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1、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决策


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 2、 以和善而坚定的语言进行沟通


家长要避免审判式的沟通,营造平等、尊重的交流环境,聚焦于问题本身,帮助孩子探索解决。


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也会更愿意去自主改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