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公路商店
一些小众自我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切入主流的创作者变成主流,我们探索所有年轻人最野生最自发的尚未被商业力量全面污染的亚文化以及那些美好而操蛋的东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公路商店

比无痛人流广告还快捷的小游戏,还没开始玩就已经战胜了你的心智

公路商店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0 11: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开始了吗?”

“——已经结束了。”

这不是妇科医院的人流广告,这是一个变态心理学游戏。


凌晨一点,你措手不及的收到了今年的第1条手打短信,发件人的号码来自未知归属地,内容只有3个字:


你输了


好奇像黑夜里的孤独一样蔓延, 你惊恐地戳了一串问号回去,随即 打开微信搜索手机号码 —— 是个昵称叫The Game Player的男人,他朋友圈里可见的10条状态全是同一张图:


你输了


本幻想着某个无法拒绝诚实身体的妙龄少女在试探着你们之间的羞涩共识,但黑纸白字的性冷淡风让人着实意淫不起。

一串震动捎来了远方的不明动机,黑暗中发光的文字对仗工整而且还押韵:


这是一个游戏

每人都在参与


不要试图了解真相

注定会以失败收场


没错,你当时就懵了。


所有的刑侦小说以及恐怖片观影经验都在暗示你,这个玩家要么是个杀手要么真精神病,如果陷了进去你就是个傻逼。

“朋友你到底是谁,能不能说点正经的?”


手机沉默了半个小时,你再也无法安心,午夜里的游戏,让你即使背靠着墙也不能阻止恐惧爬进脊柱里。


“Hello,I wanna play a game”


妈的,必须上个网一探究竟。


搜索关键词之前就曾想过,如果是新式诈骗钓鱼还好,万一真要发现了什么玄机,会不会变得像那个player一样,蛋疼得发慌地骚扰无辜的失眠者。

更或者,卷入暗网里的神秘事件,反而让自己终日不得安宁。


浏览器咔哒一声的两秒过后,你缓慢睁开了眼,然后发现了下面的东西。

whoa~~~






okay,okay,我知道我已经输了


看着一群举着纸牌子认输的coser,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种针对二次元邪教信徒的吸纳手段吗?


另外谷歌真的没有那么智能,搜“I lost the game”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举牌人在这里浑水摸鱼。


顺着大量图片的线索刨过去,你终于弄懂了这群动漫宅逼到底在搞什么玩意。

这的确是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做“游戏”( The Game ),完全符合越朴素越惊悚的恐怖片命名特质。


但陌生人并没有耍你,The Game的起始设定就是全人类都在参与。


只要你想起这个游戏,你就输了。

只要你输了,你就要把结果告诉每个人。

一旦了解了上述两条规则,就视为你已经开始了这场游戏。


规则看似只有3条,多读几遍后你用屁股都能发现,事实没那么简单,这根本就是个死循环的逻辑悖论,你在阅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输掉了游戏!


“开始了吗?”

“——已经结束了。”

这不是妇科医院的人流广告,这是一个变态心理学游戏。


The Game在地球上24小时进行,不分地点不分场合,最终目的就是植根你的大脑让你挥之不去。

这种把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噩梦,没有向斯内普教授学习过大脑封闭术的麻瓜,不可能抑制得了思维的流动。


举个例子,接下来的10秒钟,请尽量试着不要想到白熊。



你根本办不到。


事实,心理学家早就总结这种情况叫“白熊效应”,白熊效应告诉我们,你和你的思维并不是一个整体,如果你刻意的试图忘记什么,念头反而会更频繁的在你脑里冲击。

比如失眠的时候想睡睡不着,失恋的时候想忘忘不掉。

“别想白熊”可以说是The Game的雏形,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在小时候就玩过,只要在墙角老实站好,脑子不想白熊的话,他不耐烦的哥哥就带他去山里玩耍——所以托尔斯泰的童年根本没爬过山。


“白熊”是俄罗斯人小时候的心魔,也是成年战斗民族的手撕战利品


白熊效应也叫白象效应,白鸡效应


从最先二次元圈内的发酵,流传到小学中学,乃至美国各大高校,The Game的恐怖传染力导致大量公立学校重订校规,禁止学生参与这种传销式的头脑风暴。


“个人成功不能说明什么,让别人失败才是终极目的”——凯文·陈在毕业礼照片上的座右铭暴露了他的the game玩家身份


老师和校长们的刻板教条,在洪水猛兽的失败宣言面前败下阵来,成人社会和找不到新闻报道的媒体也被“游戏”完全控制。


2011年的12月7日,瑞典好学生Petter Gr从教导处拿到全校通讯录,给超过3000名同学发送了游戏终结短信,这份超长的诅咒名单让他成为了全校最讨厌的Nerd。



话说回来,一个必输无疑的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纠结的?

在the game游戏的玩家论坛上留名的360万网友可不这么想。

这些恶作剧爱好者热衷挑衅智者的缜密,在根本没有胜利可言的混乱结局中传承着悖论,让更多人卷入无解的谜题。

对已经失败的loser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慰藉。


他们的劣迹斑斑堪比练气功的,还深谙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


“请帮忙找到我丢失的爱犬——the game”,寻狗广告自从贴出去之后,没人表示见到过狗狗


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暗藏玩家们精心谋划的陷阱。


失败蛋糕,让你在良辰吉日一岁一反省


也许它不是全英格兰最肮脏的马桶,但对所有英国玩家而言,它绝对是最烦人的



花钱在公交站牌打广告来屠杀菜鸟玩家,是氪金loser们的杀器



玩网游的时候也不忘散播负能量



连十字绣里都揭示着杀机


以及这张被诅咒的座椅


和这辆会车时无一人能幸存的代步工具


2008年7月,格雷厄姆·坎贝尔和詹姆斯·库克驾驶了一辆贴满The game失败宣言的1.0小铃木,从伦敦出发,途径2万里开到了蒙古的乌兰巴托。

他们疯了吗?肯定的。

他们死了吗?也许吧。

他们干掉了多少玩家?至少上万人!





2016年,俄亥俄州的Kaytee曾决定全年365天都要穿lost the game字眼的T恤,以便尽可能祸害更多无辜的路人。


原图365张,有兴趣自己去看:http://www.losethegame.net/img/kaytee.png


和刻意与全世界作对的kaytee不同,英国演员,《僵尸肖恩》里的那个娘炮,西蒙·佩吉则完全是从受害者逆袭成了凶手。


受够了失败宣言骚扰的西蒙·佩吉,在推特上抱怨游戏无聊又烦人,结果让关注了他的85万网友惨遭淘汰,集体出局。


“这个游戏可以消停了吗,你们这些傻逼!老子每天都在输!输你娘的!”


你只能一次次地挣扎在不断重复的“想起”和“遗忘”里。


按照TheGame.com论坛的权威解释,要想让游戏彻底结束,必须是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或者梵蒂冈教皇公开宣布他们“lost the game”,2012年,深受游戏折磨的匿名玩家向各国政要请求终结这场灾难,只有澳大利亚的前总理陆克文一个人回应。


不可能发生的奢望前提,注定玩家此生无法从The Game中逃离,这些无处不在的 失败宣言都只是小打小闹,The Game玩家里藏龙卧虎的高人多了去。

翻开2009年的《时代》杂志,在100名世界风云人物票选那一页,你会发现从第15名到第21名的候选人的姓名的首字母形成了 THE GAME。


并非巧合,都是The Game玩家中的黑客干的好事。

他们破解了《时代》官网的CAPTCHA,用机器人灌票来彰显他们宣告失败的决心。

和妇科医院的人流手术一样,“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速度只在于结果,其后期造成的阴影面积会覆盖一段时日。

凌晨两点,你似乎快要捕捉到游戏的真谛——有时候不一定要赢,让别人输或许也能达到目的......但 如果继续放任“游戏”在脑海中随意侵袭,明天上班肯定就起不来了,必须要想点法子。


你机智地掏出手机,给公司里的其他同事群发了一条骚扰短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