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期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评论了石油工业出版社
2021
年出版的《奋斗者的脚步
-
中国石油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历程》
(
简称《脚步》
)
。发现该书并非“
石油计算机发展历程”,表达多有欠缺,
大部分内容仅为作者个人经历。于是提笔质疑,批评作者所述“
150
机通过验收,进入徐水计算站后,到
1973
年
9
月,无法投入到实际使用中”。本文讨论的是“数字地震剖面”的缘由。
《脚步》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第一张数字地震剖面”的表达。石油物探的计算机应用,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地震剖面。
1973
年、
1974
年,我国石油界先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二张极具代表性的数字地震剖面,可是《脚步》只字不提1973年的地震剖面,仅仅叙述了
1974
年的一张,还略去了这张剖面的前期工作:
“1974
年
3
月
28
日,南海地区
2600
炮地震资料送到了计算站,
150
计算机经过
5
昼夜连续运算。于
4
月
2
日利用程序
C
成功处理了我国第一条海洋数字地震剖面图。这是一条十分壮观的剖面,剖面显示清晰。这条地震剖面的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它是国内第一条数字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从
150
计算机验收(
1973
年
10
月
10
日)到我国南海
II
测线数字地震剖面诞生(
1974
年
4
月
2
日)
,
其间相距不到半年
。
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条海洋数字地震剖面,
也是我国第一条数字地震剖面
。因为此前国内既没有数字地震仪,也没有能够处理数字地震数据的配套的软硬件。”(《脚步》
44-45
页。)
注意:2003年出版的《石油物探局研究院志(1978-1998)》大事记(12页)记载:
“1974年,4
月
2
日,计算中心站使用
150
机和地震资料处理程序
C
完成了南海
II测
线,该测线是我国海上第一条数字地震剖面,被誉为
“
争气剖面
”
。院志认为“
它是国内第一条数字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
”被《脚步》作者改为:“
也是我国
第一条数字地震剖面。
”就产生了问题!
这里要科普一下:数字地震地质剖面图,在学术上称为
”
地震层析成像(
Seismic
Tomography
)
“
,是一个重大创造。通过对人工地震波数据的观测、采集和处理,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波速变化,反演出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构造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它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也是重要的计算机处理方法。
1973
年江汉油田数字地震剖面被隐匿
1973
年
3
月
8
日,江汉油田地调处电子队李世禄、王天禧、张洪昌以及罗仙文、张令法、关春林、谢又新、颜德文、戎权龄、张连溥、谢允福、包致安、陈庚善、丁丰相、郭庆云、何萍、李树艺,还有仪修站的蒲开智、仇凤远等硬件、软件、物探解释人员,应用多种数字处理程序,在国产
121
计算机上成功处理出了
599
测线数字剖面,这是中国第一张数字地震剖面!
同年
5
月
8
日,燃化部在潜江开了现场会,又做了一次
599
测线剖面,通过了技术鉴定,鉴定主评人为地震解释专家赵风亭。这项成果获湖北省和全国科技大会集体大奖,至今鉴定证书等资料完好齐全。
1973年,完成第一张数字地震剖面的部分人员。左起,戎权龄、丁丰相、谢允福、张令法、颜德文、关春林、王天禧。
1993
年
10
月,《脚步》作者本人在《石油计算机应用》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的回顾,远大的前程——纪念石油工业应用计算机三十周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值得指出的是,胜利油田、江汉油田此时也先后配备了国产的
121
计算机,尤其是江汉油田还试验做出了我国第一条数字处理地震剖面。”这是有据可查的
,
总不能自食其言吧?
1993
年
10
月,《脚步》作者在《石油计算机应用》上发表的文章片段,肯定了江汉油田的“第一条数字处理地震剖面”。
《脚步》作者出尔反尔,说是媒体从来没有报道过江汉油田的剖面。而他自己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也不算数?
2015
年出版的《溯源中国计算机》也有记录:“
1972
年夏,江汉油田的
121
计算机配接专用输入机成功,次年(
1973
)再配接剖面记录仪,将地震勘探模拟记录数据输入计算机,数字处理后输出地震地质剖面。地震回放仪、模
/
数输入机,地震剖面记录仪为西安石油仪器厂产。”(455页)
《脚步》作者又强调
1974
剖面是数字采集、数字记录的,自诩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地震剖面。
1973
年,
121
机处理的第一张数字地震剖面,具有奠基意义。当时,对地震波的记录使用的是模拟磁带机;
1974
年,从模拟磁带转换为数字磁带记录,但是剖面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并无不同。不过减少了当年风靡一时的
AD/DA
,就是模数、数模转换。
1973
年,江汉油田在李世禄、王天禧等人的努力下,使用盒式模拟磁带,通过模数转换设备将模拟磁带数据转换,将模拟资料转换为数字资料,输入
121
计算机,用机器语言编程,结果输出到西安仪器厂改装的回放仪上。编制了一套动静校正,滤波反滤波,水平叠加和偏移,速度谱,调向组合等多种程序,在作出一张水平叠加剖面之后,又作出偏移叠加剖面。绘出数字地震剖面,受到湖北省政府表扬。
数字采集替代模拟信号,仅仅是地震波的记录介质不同,“地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数学方法并无变化。不仅在石油领域,其他行业,包括语音、音乐、图像、视频,从手机到电视机都有从模拟记录转变为数字记录的历史过程,对于各专业要素的本质并无不同。
众所周知的移动通信,模拟方式被定义为
1G
,依次排列到
2G
、
3G
、
4G
、
5G
,没有人否认模拟方式领先移动电话的队列。
全国第一张数字处理剖面诞生二十周年学术交流会
(1993-5-3)
第1排
,左7陆帮干;
第2排
,左3-5谢允福、丁为照、王天禧;左10-11刘代、卫祖德;左13-14陆帮干夫人、戎权龄;左16何萍;
第3排
,左2闵文庭;左5江道清;右4娄锡吉;
第4排
,
左2-3,李鸿忠、李树艺;
左5,赵世昌;
右1颜德文;右4-5丁丰相、吴国明;右8张令法。
1993
年在湖北潜江召开了纪念剖面问世二十周年座谈会,原石油部勘探司总工程师陆帮干在座。
2011
年,
李世禄撰文
“
石油工业应用数字计算机的早期探索
”
,记述了江汉油田的第一张数字地震剖面的艰苦历程,是我国石油工业应用数字计算机的一个创新。
《脚步》虽自称是行业历程,确为展现个人经历,并不如实描述其他单位的众多成就。扛起大旗,仅为炫耀个人。
林成明研制成功水平叠加程序被隐匿
《脚步》作者记述
1974
年的地震剖面时,也做了“剪裁”,以表现自己领导所获成就的“光彩”。他说,从
150
计算机验收(
1973
年
10
月
10
日)到南海
II
测线数字地震剖面诞生(
1974
年
4
月
2
日)
,
“
其间相距不到半年
”。
1972
年底,在北京大学
150
机調試现场,林明成已完成
石油专用設备的软硬接口约定設计,编制好专用設备管理程序。在殷广智的领导下,
又用
方法组提供的
物探方法编程
,并由謝金营协助上机调试,克服困难解决关键问题,
实现了数字地震技术的突破
。所用設备为西安石油二厂研制的时间剖面显示仪。
林成明
在剖面上还设计了一个小矩形块,显示出小量文字点阵信息。
林成明完成了
150
机
地震处理程序,
绘出水平
叠
加数字地震剖面,
为后续的
“
争气剖面
”
打下了基础。绝对不是作者说的
“
其间相距不到半年
”
的一蹴而就
!
1972
年底,向石油部勘探司赵声振司长汇报在
150
机(北大)完成的首张水平叠加剖面,《脚步》作者抢先汇報了研制剖面的工作过程,而在场的实际项目承担人林成明却没有得到张嘴的机会。
之后,不让林成明继续剖面工作,被安排转移去研制三维立体透视图,更换了
“
剖面图
”
执行人,将前期资料转了过去。
“争气剖面”
负责接口设备研制的
功臣崔公利也被雪藏,《脚步》只提到一句:
“
在崔功利、张治明的协助下,翻译
EP-509
磁带机相关资料
”,
名字竟然还被写成崔功利。
150
机的研制是多个单位的会战,
书中披露
石油工业部的人员是由《脚步》作者负责带队,他对
150
机的技术进展应该心知肚明。
行业史务必
尊重历史真实面貌
《脚步》白纸黑字,以部长之口,强调
150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