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翁永锋
本文为长江商业评论(ID:CKReview)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未来三十年,我们的孩子可能都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今天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缺乏竞争力。让孩子记、算、背的方式是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在未来,人类掌握知识的能力一定不如人工智能。所以在今天,马云认为,要更加充分地让孩子去体验,体验琴棋书画等等,才能够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智慧,从而获得生存的竞争力。
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体验却是一种智慧。
人工智能掌握知识的能力一定远远强大于人类,但是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感悟、理解的能力却是主观性的,是随着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一点,人工智能做不到。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认为,在未来,算法和数据将统治世界。算法是指逻辑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和步骤,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做出决策一定会选择一条最优的决策路径。但是,经济学家赵晓在一篇文章中认为,相比于机器和动物,人更加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灵性”,电脑不会像人一样思考自身的源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对于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认为,有一部是确定的,比如知识,对于客观确定性的部分,算法可以找到最佳路径和最优方案。但是还有另外一大部分是不确定的,比如体验,比如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建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等,这些是主观的意念系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确定性的东西,由我们的智商——算法来负责,而对于不确定性的东西,则是由我们的心态,我们对外部世界的领悟程度来负责。
一个人面对生活和工作是不是有智慧,表现两个方面,对内的自我管理以及对外的与他人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更加狭义地以一个人对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来判断他情商和智商的高低,而忽略了这个本身自我心理的成熟及修养。我们会把一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看作有智慧的人。但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意识却很难以被外界所觉察和感知。先有内,再有外,自我安置、自我融洽,自我如何更好地领会生活,通晓生存之理,才是一个人开启智慧的本源。
马云说,琴棋书画很重要,而且马云本身也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琴棋书画包括太极拳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有什么价值?有人说,这些属于艺术,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再深究一下,陶冶了情操,对我们来说又能如何?
其实,艺术的功能本身是一种净化,净化我们的心灵,琴棋书画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自处”,也就是说,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自己与自己打交道。只有更好的自己与自己打交道,才能够面向社会,让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打交道。
生活当中,我们的肉身和我们大脑所统领的智慧,主要从事的工作在于实现社会性的价值,所谓社会性的价值是指我们自我之外的外部价值,让更多的人需要我们,为这个世界创造在变,为我们自身带来财富。我们工作,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但是,我们在为世界创造价值,带来财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自我,也就是,我们需要对自我精神的交待,对灵魂的安抚。这是我们带给自己的内部价值。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吃米而活着。言下之意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非纯粹的为了物质的生存和功利性的目的,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人类还有更多的精神追求,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无用”的工作。艺术、运动,乃至阅读,旅行等等,全部在于精神的体验,领悟和享受,让灵魂从外部世界解放出来,更加从容和安闲。这些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其实是让自己更好地对待自己,让肉体的自己更好地与精神的自己相处,让从外界的体验为自我的灵魂做放松和按摩。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更好地体验外部世界,是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美好,领悟智慧的来源。拥有某一项有益的爱好,兴趣,对某种有意趣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精神自慰和满足可以让我们放松,暂时告别世俗现世的世界,经常性地面对自己,回归内心世界,在自我的精神后花园中得到安逸。
智慧是主观性的,他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感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处理人与事务所有方式的总和。智慧不仅仅表现为丰富的知识,还在于对人身真理的深切领域和对外部世界圆融通达。我们说一个人很有智慧,会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洽。内心的成熟,更加从容淡定而表现优雅,对人生之道的领悟使内心深处圆融自洽。
第二,与外界关系的融洽,与他人相处以及处理外部事务娴熟,正确,权衡得当,把握分寸以至于达到多方的舒适和满意。
先有内,才有外,对外的反应和措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和返照,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自我意识完善,自我心理成熟,往往能够给其他人来带更好更舒适的体验,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在度的拿捏上恰到好处,对待他人尊重而不谄媚,热情而不做作。但是,作为有大智慧的人,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如何与自己相处比如何与他人相处更重要。
被忽略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停下来认真打量一下内心的自我,自问一下,我是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或者说,内心深处的这个我,需要什么,应该怎样以及现在怎样?有心理学家说,在成年人的世界,存在着广泛的“婴儿思想”,这样的成年人,被称为“巨婴”。巨婴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自律,总管不住自己。
我们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能坚持,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减肥,总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抵挡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们总是一再放弃自己的原则,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总是会一再妥协退让,事后却又后悔不及。在情绪上,我们容易愤怒、埋怨、不满,甚至让自己钻进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第二,不自信,总是想被关注。
与婴儿一样,内心深处不自信的往往会哗众取宠,被关注,过度张扬和喧嚣,以期成为焦点。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需要,即就是所谓的存在感。内心的不饱满需要利用外界的关注和虚荣来填满。自我表现,被关注成为焦点对今天的激烈竞争环境来说是必须的,无可厚非,但更多时候我们不懂得自我隐忍,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
第三,不自强,总要被哄着。
当我们独自面对挑战或挫折失败的时候,心理上的不成熟会让我们很难走出悲观的情绪。心理脆弱,总需要他人的安慰和鼓励,自我调节功能,自爱自强的功能丧失也是这个时代多数人的心理不成熟之一。情商中有一条很重要的一项在于一个 “再起”的能力,就是经受失败打击之后能够迅速重整旗鼓,从头再来的能力,这考验一个人的韧性,心理自愈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外界的安慰和鼓励,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心理强大,拥有自燃、自强和再起的能力。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来解释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认为,本我是最为真实的自我,它有我们的本能所驱使,遵循“唯乐原则”。但是,现实世界与原始本能的自我差别太大,自我会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弗洛伊德用骑手和骑马来作为比喻,自我会根据我们实际所面临的环境和客观情况采取理智的行为,而不是任由马肆意乱跑。而超我则属于“自我的典范”,需要遵守道德、法律、规则等等。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自我的挣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中认为,需要完美是实现“理想自我”的基础,把整个人格打造成理想的自我,正是我们的目的。但实际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大部分人而言,与其他人竞争而产生的优越感,远没有其他的价值观,尤其是成熟的价值观重要。面对现实的社会,本我与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扭曲,让我们的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对自我而言,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宽容和关爱。
第一,与自己沟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千年前,希腊的铭文说“认识你自己”,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恰恰迷失了自己。我们经常会跟很多人沟通,交流,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上下级,同事、亲人。我们也会安慰别人和鼓励别人。但是,我们恰恰经常性地忽略了自己。每一个内心都需要自我的沟通交流,需要关注自我的内心感受和深层动机,需用正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接受它们。在失落的时候,找到一些理由鼓励和暗示,让自己更快走出情绪的低谷。
第二,适当放下,宽容自己。
宽容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求之不得则怨”的困境,对现世不满意,对环境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以至于失去希望,充满换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迅速放下,找到另一个方向。就像这条路已经布满荆棘让自己心灵受伤,就要迅速调整,换一条路重新上路,而我们正是需要这种重新换一条路出发的智慧和勇气。
第三,自我肯定和鼓励,正面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表扬自己的优点,要学会自我欣赏,坚信自己在这个方面可以越来越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正面积极地思考问题。面对失败,也许你会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来吧,我喜欢压力,然后开始一系列正确的动作。也许你也会垂头丧气,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这么差劲,我怎么这么衰,跟XXX比起来我真逊。灰暗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你整个接下来的道路。
结语:身在职场,先成熟“自处”,才能良好“他处”
身在职场,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比知识和算法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的能力。而体验来自于智慧,智慧来自于释放心的力量。
成熟的自我相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是良好与他人相处的基础因素。而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则在于情商的高低。
内心的光明,正面的思维模式,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带来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加真切和深入的领会,明白生命的道理,坚毅而不适宽容,深爱而不矫作,做最好的自处者,来自于内心的力量,会让我们更加健全和美好。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