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研究生必备的五项基本能力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2-26 20:13

正文

太平山顶,2017年10月,摄于香港


【冠霖新按】关于下周一的公开课《读研到底读什么?》( 海报见文末 ),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先发到我邮箱[email protected]。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课程,可以永久回放,直接打开原先的直播二维码即可收看。今天推送一篇旧文,略有改动。




研究生必备的五项基本能力
文/王雨磊


研究生阶段很重要,不论直接就业,还是继续读博,它都具有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分水岭。三年研究生(有些是两年制)说快很快,如何读研,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仔细探讨的议题。


如果只是想混个文凭,那也很容易。反正能够通过入学考试,水平也差不到哪里去。不过,如果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读研还真不如就业——至少上班混日子还有工资。再说,年纪轻轻就混日子,也没什么意思。将来等你老了,想混日子的机会多的是。既然选择研究生这条路,就认认真真读。人生只有单行线,而且很多发展机会都有窗口期。错过之后,追悔莫及。


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天的专门训练。所谓专家,其实就是在某个领域完成了一定程度和水平的专门训练。相比于博士而言,研究生阶段还没有那么大的发表压力和就业挤压,也是一个绝佳的训练机会。


那么,具体要训练什么呢?简单来说,在毕业之前,研究生至少要专门训练并掌握如下五项基本能力。


一、理解力


理解力是研究生的首要基本素养。人与人的差别,首先就在于其理解力。所谓情商和智商,其实就是一种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的素质。情商就是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你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家尴尬了、无聊了、反感了,你可能都不知道。


理解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整体思考的能力,洞察因果的能力,想象与类比的能力,直觉与体悟的能力,解释与推演的能力等。


提高理解能力有两个途径:读书与实践。


很多研究生以为上课就是上课,阅读文献就是阅读文献,其实不止于此。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是增进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力,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整体秩序与运作机制。老师让你阅读文献,其实是让你借助文献(如果文献够好的话)来理解社会事实、因果机制。


所以,你得真正进入文献,不能把阅读文献当成一件很机械的事情:以为略读一遍,就算完成任务了。不仅要认真阅读文献,还要仔细消化文献。我在研究生课上,让研究生逐个分享自己的阅读结果。学生们都很聪明,不管读得怎么样,张口都能说。但是,学生有没有阅读并消化文献,差别很明显。只要一开口,别说老师,同学们之间都能听出来:分享者到底有没有读,读到什么程度了以及有什么收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通常就是从这每一次课上拉开的。


因此,一定要下功夫研读经典文献!经典文献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整体上提升你对社会事实的理解力,这种提升,短时间内看,效果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时间长了,它慢慢就沉淀进你的气质里了。只要读到肚子里,就是真学问,会跟着你一辈子。


但是,光看书也不行,文字只能传递概念,不能传递感觉。如果你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切身体会,你就很难理解文字的准确内涵。只有当你有了实践体会的时候,再看书(经典的书),才会觉得特别亲切。这时,你的人生感觉就会被文字激活,经验与文字互相激荡,你的心里就会特别敞亮,就像被点燃一般。


所以,一定要多去现实生活中历练,必要的时候,还要借助于社会调查和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科研工具,它也是一种生活技能。定性研究做得好,人的理解力会有系统性的提升。


二、判断力


判断力是在理解力基础上的第二素养。


只有理解力还不够,你得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判断。是非善恶、轻重缓急,你都得有个判断。因为判断力是行动力的基础,没有一个判断,你就不知道如何面对选择。越是高级的、领导性的和创造性的工作,往往越需要判断。


尤其是当你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有些问题从不同方面似乎都能说得通,但是放在一起就会打架——有些人喜欢拿鸡汤、“帽子”和意识形态来唬人,这时,判断就显得更加重要。


提升判断力,注意三点。第一,要学会独立判断。研究生最不能没主见,最怕凡事都听别人的。请教是个好事情,但是请教只是为了倾听和吸收别人的意见,请教之前,心里也要有个底,而且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拍板的。不论科研,还是就业,早晚都得离开导师。所以,尽快学会独立判断。


第二,要学会价值中立地判断。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道德真空中,所以,人们总得处理这些道德评价。但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被这些道德、价值与意识形态给绑架了。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原则。做研究的最终目标肯定是为了增加知识、造福社会,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暂时中止价值判断,先就事论事地分析社会事实。比如说,你研究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险,先不要着急“为民请命”,先把基础事实给整明白了,再持立场也不晚。否则, 价值判断一旦掺杂进研究过程之中,会非常影响思考与判断的客观性和 可靠性。


第三,要学会摆脱情绪对判断力的干扰。人都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都想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尤其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情绪很容易极端和波动。一旦遇到别人的拒绝、反驳甚至不配合,往往就觉得对方是在针对自己。


即使别人是有意针对自己,最好也不要让这种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而且退一步说,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你想太多了。事实上,你没有那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关注点、行事逻辑和制度约束,只不过有时候你的要求在对方的行事范围之外,所以你才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做判断之前,先换位思考。


判断特别需要冷静。人在冷静时的判断能力差别没有那么大,但是在情绪充沛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人在情绪充沛的时候,由于情绪刺激太强烈了,往往会遮蔽理性的声音。大脑的理性思维其实仍然在运转,心里总会有个声音,告诉你这样不行,但是你的情绪实在是太澎湃了,那个理性声音一不小心就被淹没了。所以,要冷静。


三、行动力


人们常说,知易行难。行动力非常重要。知行需要合一:虽然你自认为已经知道了,但只要还没有付诸实践,那就说明你还是不知道。没有转化为行动力的知识就是空头支票。


行动力不是说冲动、蛮干,而是说,做事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得慢慢摸索。这些套路一旦摸透了,一通百通,将来做其他工作也游刃有余。


在毕业论文这事上,特别能够体现出一个研究生的行动力。很多研究生老是等着导师催促,好像论文是给导师做的。研究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得对自己负责:导师不过是毕业论文的间接责任人,研究生本人才是毕业论文的真正负责人。 慢慢的,你会发现,除了你——再加你的导师,别人没有动力去推进你的论文。


行动力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役:既要自我约束,还得自我动员。人都会贪图安逸,行动则是要违反这种本性,所以,你得时刻面对自己、审视自己、鞭策自己。与此同时,论文写作还不是一个机械的事情,不是说坐在电脑前,论文就像流水线一样,自动生产出来。你得积极思考、分析和研究,这就要学会动员自己——自己给自己画饼,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做批评,自己给自己奖励。


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能力最重要。你只要做事情,就会有阻力,物体在空气中都会有摩擦力,何况你要做一篇毕业论文。但你不能因为有摩擦就不推动了啊!不能因噎废食,要一如既往地推进下去。


时不我待,做事的时机很重要。通常的情况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有一年我有个在职研究生即将开题,她家里有事,挺折腾人的事情,她就想延迟开题。我当然尊重她的意见,但是我告诉她:你的同学这一批都开了题,将来预答辩、答辩你可都拉下了,你还得跟新同学或是下一级同学搭伴,越拖越被动。最后她如期开题并准时毕业了。


很多人(也不只是研究生)说,等我有空了再做这事。那你等着去吧!等着等着,菜都凉了。千万别等!


研究生阶段要多做事情,少看成本。因为你的收益是潜在的、巨大的,但是你的成本是具体的、有限的。研究生现在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因为年轻,还能承担试错的代价。等你人到中年,才初次遇到挫折,那才可怕。


很多研究生实习、实践,会考虑基本的金钱成本、时间投入。考虑成本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被这个成本给吓退了。尤其是现在不要太考虑金钱成本,因为你在读书时的成本,相比于人人生以后阶段的成本,都是小钱。不要被眼前的小钱困住了。


很多研究生,遇到一些事情,就想后退,这个讲座能不去就不去了,这个访谈能不做就不做了,这个文献能不看就不看了——反正老师也不会批评自己,这周笔记能不交就不交了。有这种想法,就是太短视了,只看到眼前的付出,没看到潜在的收获。


只要去做,就有收获。即使你听了一个很糟糕的讲座,也是一个收获。至少你见识过了,下次你就有判断,或者你心里想:原来某某著名高校的教授,名气那么大,也不过如此。这至少可以转化为一种心理资源,甚至为你将来写论文提供一分底气。


人的进步是日积月累的,而且越是看不见的进步,其实越重要。读研就是为了培养看不见的进步。不然你上个某某课外培训班就好了,干嘛还来读研究生呢?


一个人,越做事,你就会越通透。在做事的时候,或者事后,你会发现:你能看到世界的另外一个层次。说得玄一些,世界为你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这时候,你就特充实。你每做一事情,你的境界就提升一步。那么,你做十件呢?做一百件呢?


关于行动力,我最后强调一点:做事的时候,皮实点!心理素质硬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不然时间都用在那些没用的地方了。


四、沟通力。


在做事情的时候,除了行动力之外,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沟通力。


很多人都知道沟通是什么,但是真做起来,就老是会忘记。沟通其实是两个事情的合一:你把对方的话听进肚子里,然后再把自己的话说进对方肚子里。好多同学,要么是自说自话,不管别人听不听;要么是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这叫“有沟无通”。


沟通至少要注意如下六个方面:第一,不能天然以为对方什么都知道,而应该以对方可能不知道为前提,最好是明确知道听众所知道的范围,然后把他们从“知道的地方”讲到“不知道的地方”——这也是信息与知识分享的本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