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图源:百度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的心理行业公众号心榜。
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消息:
著名心理学家、人性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郭念锋
教授,于2024年7月12日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86岁。
郭念锋先生于193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本科,历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 、河北师大教育系教授、中国特奥会副主席、第三届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评议会副主任等职务。
主要著作有《人类的智能》,获全国高级科普图书一等奖;《精神病学》,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神经科学纲要》,获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
郭教授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神经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斐然。
2001年,郭教授接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证部委托,
主持完成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心理咨询师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对郭老师的贡献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01
从1967年起,直到退休后,郭念锋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先后进行医学心理、痛觉、跨文化心理、神经心理、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儿童行为障碍以及罪犯改造心理学等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工作。
此外,还参与了多项对外合作研究的工作,包括:1985至1987年,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与香港大学协作的神经心理学研究,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汉字认知的合作研究;同年到次年又驻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做脑功能康复的研究,1990年至1992年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特教学院协作,从事儿童行为障碍研究。
郭念锋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研究:
郭念锋在1979年通过实验证实了人类皮肤痛觉存在年周期节,这一发现填补了国际文献的空白,并获得了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0年,他完成了国内首例右脑皮层全摘除患者的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右脑对左脑语言功能的抑制和激活作用,这一研究获得了云南省科技二等奖。
1982年,他证实了人类痛觉适应性的存在及其规律。
1983年,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三条标准。
1986年,他提出了认知过程中大脑信息加工抗干扰机制的工作模式,并确定了汉字视觉认知中左脑的信息滤过系统。
1988年,郭念锋认为神经心理学研究应重点放在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机制上。
1990年,他提出了双脑协同活动的数学模型。
1992年,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动力性失写案例。
1993年,通过实验证明了中国儿童汉语拼音存在拼读障碍,并发现双脑协同活动可能遵循余弦定律,提出了两半球协同活动模式和初步的数学描写。
临床诊断和治疗:
1995年,郭念锋建立了心理学中的人性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同年,他出版了专著《临床心理学》,创建了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心理障碍系统分类诊断法。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从1996年至1998年,郭念锋提出了儿童拼读障碍和行为障碍是由于大脑协同活动发育不足的神经机制。
2000年,他依据实验结果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存在缺陷。
2001年,他
接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证部委托主持完成“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使心理咨询师职业进入国家职业大典。
郭念锋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多项研究结果和论文,填补了国际或国内文献空白。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郭念锋在心理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深厚造诣,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02
郭念锋于1986年,将“人类的本质”问题引入临床心理学,并使用这类概念你解析心理现象;1995年将“人的本质”定义“人性”,从而提出一种心理学理论,即
“人性心理学”理论
;1999年,为中科院心理所函授大学撰写一本讲义,名为
《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引论》
。
郭教授提出,人性是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心理现象就是人性的表达。
人性心理学,就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即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这三种需要获得满足,就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就产生负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人性心理学认为,
人的三种基本属性和辨证关系是:
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
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
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
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是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郭念锋经自1986年至1999年的审慎思考,结合临床案例的对比分析,再对各种心理学理论重新学习,最后认定:
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出发,才能摆脱当今临床心理学“各执真理一面”的局限,去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
这一学说为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心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心理健康三原则与十大标准
1983年,郭念锋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三原则,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以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例如,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物,就可以认定其精神活动不正常。这种情况常见于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精神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各部分之间以及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应具有协调一致性。如果一个人在遇到令人愉快的事情时,却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这表明其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些特征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突然发生显著变化,可能表明存在心理异常。
这些原则为心理学界提供了一种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1986年,郭念锋先生在《临床心理学概念》一书中,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条标准,这十条标准包括: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
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十条标准对于关心心理健康的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的逝世是心理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仅以此文,对郭教授的离世表示深切哀悼。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想入行该问谁?
试试
加入
【咨询师
入行】
交流群
↓↓↓↓↓
扫码加入
备注:入行
适合:所有
想成为咨询师
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