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不景气,两项能力的需求量就越大。
一个是
市场营销
。
一个是
创新
。
接下来几天,我准备和大家聊一聊创新的方法。
开始之前先说一下工具。
写这个系列文章之前,我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倒不是完全为了写文章。
秋收之前是春耕。
文章是副产品。
我要夸一下微软的OneNote,配合上Macbook Air 还有iPad mini 5,无论是素材的整理还是阅读,真的不要太爽。
工具这种东西,除了提高效率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是:
你真的会因为它好用,然后找各种理由去使用它。
给你们截一张我梳理好的素材。
说到创新,很多人都会想到砸到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或者是瓦特看到的那个冒着水蒸气的水壶。
对很多人来说,创新就应该是某一种状态下的灵光一现。
反正我小时候的课本都是这么写的。
直到后来我也学会了讲故事。
我记得谁说的来着:
“故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没错,创新的产生常常是在“茅塞顿开”的那一霎那。不过这和你吃第5个馒头就饱了是同一个故事。
茅塞顿开之前,你需要吃4个馒头。
所以问题的真相是:
牛顿并不是被苹果砸到后顿悟的万有引力。
在此之前他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研究和思考,据说很大程度上还参考了当时牛津大学科学家胡克的研究。
达尔文的自传里有一段描述,说他在读书的时候恰好拿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这本书,然后突然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
听起来就像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
然而,
“马尔萨斯顿悟”的时间是1838年9月28日。在此之前,他的理论早已零散的出现在他的笔记里了
。
马尔萨斯顿悟只是给了达尔文一个完善整个理论的契机。
最近有一本书叫《奇才》。讲的是爱因斯坦、特斯拉、乔布斯、埃隆.马斯克的创新故事。没事的时候可以读一读。
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会接二连三的创造出新的产品?而你不行。
因为
创新这种事儿,根本就不是灵光一现。
它需要你长年累月的积累。
王者的创新叫创新。
青铜的创新只能叫搞笑。
大多数人的积累,连青铜都达不到。
所以你听到的大部分关于创新的故事,都仅仅是一个故事。根本不具有可复制性。
比如
伽利略在参加教堂活动时意外发明了摆钟。
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因为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从而灵光一现,猜想出了苯分子的结构。
格雷特巴奇因为拿错了一兆欧姆的电阻器,从而发明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亚历山大.弗莱明因为疏忽大意把葡萄球菌的培养皿放在了实验室的窗户边儿,不小心让霉菌溜了进去,意外发现了青霉素。
李.德芙雷斯特因为错误的实验,而发明了三极管。
等等这些故事,都只是故事。
你甚至可以把他们的创新分个类别,但对你自己的创新却没有什么帮助。(然而有一类创新除外,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提到)
因为你根本没有他们的积累,也没有如他们一样的能力。
即便你有同样的能力,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创新。
比如查尔斯.巴贝奇。他被称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巴贝奇自己并没有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虽然他的设计很棒。
他所处的年代并没有真空管和集成电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他的创意。
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关于ShareYourWorld的。它是一家比Netflix还要早的视频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比Netflix更庞大。
然而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它,因为它在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倒闭了。
到了2005年,和它的主营业务如出一辙的YouTube却大获成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做的太早了,摔倒在了通往黎明的前夜。
那为什么Netflix却活了下来呢?
因为除了通过网站提供视频租赁,Netflix还可以通过线下的快递服务送达用户租赁的DVD。
创新是需要时机的。
超前的创意往往会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继续前进。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公司尤其关注互联网趋势的原因。
比如梅姨刚刚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
创新并不从属于某个人。
甚至它是一种自然进化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发明更像是一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