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某个阶段,你是否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渴望经济独立,却被繁重的工作耗得身心俱疲;
追求苗条的身材,却总陷在反复减肥的循环中;
想要营造家庭和谐,却时常在琐事面前失控。
日复一日的焦虑与无力,悄然侵蚀着我们的生活。
当生活缺少了稳定的支持系统,我们便会被琐碎的日常牵着鼻子走,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中身心俱疲。
真正智慧的人,不让琐事蚕食能量,懂得为自身打造一座坚实的堡垒。
当风暴来袭,有温暖的港湾可依,有坚实的壁垒可靠。
到了一定年纪,唯有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自我支持系统,我们方能在这场人生的旅途中,满怀热忱地启程,尽兴无憾地归来。
自我关怀:
置顶个人感受
美国哲学家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他发现当了教师,他的思维和信仰都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他不愿意。
他尝试从商做生意,但又觉得,如果花很长时间掌握了做生意的窍门,大概率会走上“歪门邪道”,他也不想。
他最擅长的是清心寡欲,个人感受远大于物质享受。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他能把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降到最低。
因此,他只身一人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在一个小木屋里渡过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两年时光。
他的选择在当时不被理解,许多人认为他是逃避现实的怪人,甚至嘲笑他的简朴生活。
但他没有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左右,而是沉浸在大自然中,抚平内心的焦虑,找回内在的平静。
他拒绝了工业化社会的浮躁和压力,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
梭罗深信,只有真正了解并满足自己的感受,才是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伍绮诗曾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5年春天,一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在网上迅速走红,信中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作者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教师顾少强,多年如一日的工作,让她内心的渴望被日常的琐碎所掩埋。
闲时,她常常会想:孩子们都有勇气追梦,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怎么反倒不如孩子呢?
于是在一个普通的教学日,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有人赞赏她的勇气,认为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质疑她的选择,认为这只是一时冲动。
可对于顾少强来说,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离开学校后,她的第一站来到了成都。
怀揣着民宿梦想,顾少强在青城山脚下的古镇,开了一家名为“远归”的民宿。
八年过去了,因母亲的请求和女儿教育的需要,顾少强选择回到家乡郑州,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认为是“打脸”。
她坦然面对外界质疑,微笑着回应:“离开不是逃避,回归也不是妥协,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选择。”
如今的她,身份更加丰富:既是七岁女孩的母亲,也是拥有多间客房的民宿主,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对于那句曾经引起轰动的辞职信,顾少强有了新的理解。
她认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不一定要去到遥远的地方,而在于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漫漫人生路,只有自己是最忠实的伙伴,没有人比你更懂得你的内心。
接受自己的脆弱与彷徨,在关爱他人的同时,置顶个人感受,是直面人生的不二法门。
世事无常:
聚焦个人成长
海明威曾言:“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生命中的苦难无可回避,但每一次挫折都是铸就坚韧的机会。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努力争取的工作机会,却意外失之交臂;
用心经营的关系,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
投入大量精力的项目,未取得预期成果。
这些挫折让我们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然而,当我们面对失去,不自怨自艾;遭遇痛苦,不闪躲逃避,我们就会在每一次挑战中成长得越发强大。
或许我们会因此学会新技能,开拓新视野,抑或发现内心深处的坚韧与勇气。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也曾面对外界诸多质疑和偏见。
初入科技行业时,作为少数的女性高管,她的能力常被质疑。
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得益于运气,而非自身实力;有人建议她放慢脚步,尽早结婚生子,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甚至在她提出大胆的战略决策时,同事和业界人士也对她的判断抱有怀疑。
可她没有被动接受这些定义,而是选择聚焦个人成长,在科技领域建立了深远的影响力。
随着丈夫的意外去世,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一度感到无助和绝望。
但她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选择直面痛苦。
雪莉开始积极寻求心理帮助,学习如何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她还撰写了《Option B》一书,分享自己在逆境中寻找力量、重建生活的过程。
书中写道:“逆境并非终点,我们可以选择重新站起来,继续生活。”
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聚焦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正是她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向上的秘诀。
著名作家林清玄也在《一心一境》中提到过:“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在于承担每个过程。”
还记得当年爆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吗?导演兼主演贾玲,在银幕上重现了她与母亲的珍贵回忆。
早年母亲的离去,一直是贾玲心里的痛。她懊悔自己未能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有留下。
怀着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贾玲决定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拍摄过程中,贾玲多次情难自禁,泪洒片场,但她坚持完成了影片的每一个细节。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许多观众在观影后纷纷联系家人,表达爱意。
贾玲用这部作品,不仅告慰了母亲,也实现了自我成长,成功晋级为导演。
她接纳了无法改变的过去,将痛苦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当我们面对世事无常,不妨像贾玲一样,直面伤痛,用积极的行动去接纳和转化。
让人生的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你强大的内心,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改变人生:
尽早建立自我支持系统
《把栏杆拍遍》中有句话: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与青春。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在于我。
而光有自信还不足以完全释放潜力,更重要的是修炼一个强大的自我支持系统。
就像博主Ericaliga说的那样,一个现实的自我支持系统满足:
独立的居住空间、稳定的收入来源、充足的储蓄、健康的身体、可靠的情感支持和同频的社交网络。
当你拥有以上这些,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坚不可摧。
即使遇到一两件艰难的挑战,你仍有其它方面的支持让你不至于感到“糟透了”,于是内心也变得格外平静。
建议所有人都尽早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
我的一位同事,长期在城市的快节奏中工作,感到身心俱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个山地徒步活动。
在山间,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感觉整个人都被重新充电。
回到城市后,他决定每周都抽出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几个月下来,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也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亲近自然可以有效降低压力和焦虑,提升幸福感。
因此,不妨从身边开始,利用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湖边或郊区散步、慢跑。
还可以尝试报名参加户外瑜伽、攀岩、露营等活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近几年特别流行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有位旅行博主分享过他的故事:他曾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于是,他背起行囊,独自开始了一段旅行。
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忽然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回来后,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正如三毛所说:
“旅行真正的目的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迷茫时,尝试规划一次短途旅行,利用假期去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或许会给你新的灵感。
我有个朋友,总是羡慕那些有浓厚兴趣爱好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热情,只是有时候被忙碌的生活所掩盖。
回想一下,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乐此不疲?
也许是绘画、音乐、体育,抑或是探索大自然。
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活动,重新发现那些能点燃你激情的事物。
比如报名参加一个感兴趣的课程或活动、加入相关的社群或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