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为何物,无人说得清楚。
高楼背后有灰色,霓虹灯下有阴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上所说的科学成就,实际上是技术成就。
真正的科学成就,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
对于技术而言,国外的基础理论,中国买回来仿制一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应用层面上中国很容易就走在世界前面,但最核心的科学思考层面,基本上看不到自己的原创。
这也是美国在基础科学研发和人类未知领域探索上,拥有的不可逆转的优势。
这是中美科技差距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核心领域,需要原创精神,需要科学思想,需要内心热爱,需要底层逻辑。
华为被认为是中国硬科技领域的顶尖企业,但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仍然属于美国企业;中国表面上是程序员大国,但没有一种程序代码是中国人创造的。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因为我们总是沉迷于技术的表面风光,并不在意基础科学的原创思考。
因为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实用性的技术员,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因为我们在乎的只是功利性的商业目标,而不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
我们只是把科学当作达到功利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将科学思考当作目的本身。
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依赖西方技术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是用公理法建立起逻辑体系,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整理归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是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
所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句话的本义就是:不仅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也应该重视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