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席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一席论坛官方微博 @一席YiXi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帮我照片里的其他人P掉 ·  2 天前  
t0mbkeeper  ·  Sora 生成的一段 50 ... ·  2 天前  
泽平宏观  ·  MLF降息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席

想读好书,就要关注他

一席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1-23 20:56

正文


无论蓝天还是雾霾

每天清晨与64万人一起阅读世界



没错,就是我们

一个兼具智慧与美貌的订阅号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公共立场,独立精神。

一份坚持了13年的书评,

一张初心不改的报纸,

只为负责任地为你发现好书,

呈现、评析最新的文化热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为了最大限度提供好书资源,评析即时热点,2016这一年,我们连续发布366天,点滴积累,总阅读量超过2100万。


这一年,我们发布了几十篇阅读过10万的原创文章,同时,也发布了一些阅读量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在深刻分析、评论、反思,极具独立思考价值的文章,下面这些文章就是如此。这些文章反映了书评一直以来坚持的,严肃阅读、专业品格、独立精神和公共立场的态度,不浮躁,不张扬,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08.24 | 50年前的今天,老舍走向了太平湖


1966年8月24日,也就是50年前的今天,老舍一个人来到了积水潭附近的太平湖,在湖边坐了一天,最后把头埋进了湖水。就在前一天,身为北京市文联主席、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老舍,遭到了红卫兵的揪斗和殴打。


这时,距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刚刚过去十几天,距8月18日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还不满一个星期。“文化大革命”开始未久。

老舍死后,因是“自绝于人民”,骨灰未能留下。1978年6月,为老舍平冤昭雪的骨灰安放仪式上,骨灰盒里放的是眼镜、钢笔……而太平湖,在1971年就已被填废,原址上建了地铁机务段。如今每天承载着北京拥挤人流的地铁列车,便有不少是从那里驶出。

是的,我们连老舍先生离去时的那片水域都找不到了。但我们总该记得他的死。怎样记得呢?对于不曾经历过的历史,年轻的我们是陌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

准备这篇文章的书评君,心情是一点一点沉重下去的,但又仿佛感到了因沉重而来的宁静——相比之下,用忘记换来的轻松,好像更让人心不能安。


关注后回复“老舍”提取文章



11.26 | 打开朋友圈,还能看到“朋友”吗?


等来周六,或许你和我们一样,在昨晚便决定了要睡一场懒觉,但还是被“生物钟”敲醒。懒躺在初冬的床上,打开微信朋友圈,指尖很熟练地自下向上滑动“刷屏”,即便在“贴了膜的屏幕”上已磨得有点麻木,却也停不下来。


但你或许又和书评君有一样的体会:大概三四年前,朋友圈里真的都是朋友,大家记录生活、表达心情。但后来,人越加越多,微信代替了部门的小会议室,代替了工作中的名片……朋友圈也变成了宣传栏。为了能没有顾虑地表达几句个人心情,有些人干脆又匿了真名回到了微博。


为什么会这样?如今的微信,再也不是那个更亲近的“熟人社会”,我们很难再在其中放松地表达自我,而是多出了重重自我审查与潜在的尴尬。内在情绪的表达看不到了,而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又是微信天生的局限所在,于是微信的私人与公共领域在交叉之中相互拉扯,“公共”是晦暗的,而“人”也退场了。


关注后回复“朋友圈”提取文章



09.14 | 这些国家为何热衷于篡改历史?


记忆有什么用?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可以说,是记忆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个人和集体的历史记忆也同样重要。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我们都不会忘记,因为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二战历史的歪曲和美化,中国、韩国民众的抗议声不绝于耳。这正是因为,历史教科书是最重要的建构和传承历史记忆的媒介。


关注后回复“篡改历史”提取文章



11.16 |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在特定的环境中,医生们也可以成为执行屠杀之人,并且信服自己的职责与行为是正当的、甚至高尚的。奥斯维辛的一个囚犯医生,曾指着日夜冒烟的焚尸炉烟囱,问一个纳粹医生:“你怎样把它们与你作为一个医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协调起来?”


我们想要追究的问题是:这如何可能?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我们自身是因为没有处于那样的环境中,才免于成为屠杀者吗?


关注后回复“纳粹医生”提取文章



10.12 | 上天的房价,落底的青年?


这一篇,是一个“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买房经历与体会。她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倾尽两家父母的所有、动用全家亲戚的支持,凑出首付,在北京寻找自己够得上的房子。之后的过程充满艰辛、纠结、妥协,但平静下来,看看继续暴涨的房价,无论自己还是旁人,都只能感慨这已经很幸运了。


“有房”“无房”已经成了不无敏感的话题,但书评君觉得,我们除了受其困扰,更要严肃地想想这一问题——高房价造就的普遍压力和焦虑,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房价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文化问题。大城市的高房价影响的不止是经济数据,更是一个个人的现实与选择,并终将汇合为一代青年人的心理与命运。


关注后回复“房价”提取文章



5.15 | 我们为自由所承受的痛苦,其意义何在?


2016年初,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乌托邦之声”最后一部——《二手时间》的中文版面世,我们第一时间给她发去了详细的采访请求。两个月后,在漫长而焦灼的等待中,67岁的阿姐发来近一万四千字的回复。


据说,为了回答中国读者这些问题,她写了好几天。我们截取其中的七分之一,让每一个着迷于俄罗斯民族复杂性的读者,让每一个对自由的含义有理解困惑的读者,一睹为快。如果您有兴趣畅读书评君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的完整版,敬请关注近期出版的新京报书评周刊。


关注后回复“为自由”提取文章



06.27 | 有一粒砂糖的爱,人心就不再是荒芜的沙漠


阿摩司·奥兹,这位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以色列作家,最近第二次来到了中国,书评周刊的记者柏琳对阿摩司·奥兹进行了专访。但这篇文章并非典型意义上的人物稿,它更多地像是一个记者细致入微的采访手记,也是一名喜爱奥兹的读者的坦诚讲述。它让我们看到奥兹柔软、亲切的另一面,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何他的作品无论在谈什么,谈的都是爱。


奥兹说,“不要为你自己的柔软感到抱歉”。显然,柏琳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柔软的:“对我来说,这回以一个文化记者的身份去报道他,太难了。从十九岁开始,我就读奥兹的书。而今过去九年,《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地下室里的黑豹》、《咏叹生死》……奥兹的小说一本接着一本读过来。那时候,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那本最有名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翻得太多,掉了封面,内页也掉了好多,已经不好意思归还,就没再归还(赔了十倍价钱)。


关注后回复“奥兹”提取文章



06.11 | 翻译契诃夫的人


也许并没有许多人知道汝龙——一个几乎将一生都献给了契诃夫的人,却谦卑地没有写出一篇译著前言的老译匠。这位“个体单干户”翻译家,用四十年的时间,毕其一人之力自学英语和俄语,翻译了契诃夫的全集。人们通过汝龙,认识了契诃夫的智慧与幽默;契诃夫通过汝龙在中国读者心中扎了根。


如果说作家与译者之间名气的落差是造化弄人的话,那么两人文字中各自灌注的悲悯与谦逊,性情之中相呼应的那种不为时代所胁迫,对所爱之事业的全然交付,则将两人的人生志业深刻地扣合。勇于交付,心无所怨。面对爱与理想,选择、坚持并捍卫,这恰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品质。汝龙做的是,依靠自己,立定在命运的中心,把理想的光亮引向自己。


关注后回复“汝龙”提取文章




12.5 | 是啊,人活着没有意义,然后呢?


前段时间,四成北大新生患“空心病”的新闻,引起大家热烈讨论。所谓“空心病”,是北大徐凯文老师提出的概念。它的典型症状是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活着”。大家对“空心病”的讨论,逐渐分化为两种声音,两种“派别”。一种认为,“空心病”是受到应试教育体制荼毒的结果,学生只知道念死书,考高分,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所谓“空心病”,其实正指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甚至是人们不敢面对的真相:人生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我们无意从学理上去争论谁对谁错。只是很坦诚地跟大家分享一个在“意义”困境中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分享这样的过程,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可能在于:让有同样挣扎的人知道,你并不是一个人;并且,你可以试图与这种挣扎共存。


关注后回复“空心病”提取文章



11.20 | 1776,现代文明之梦


1776年,潘恩将“社会”从“政府”中区别开来的《常识》在1月面世;斯密将“市场”从“政府”中脱离开来的《国富论》在3月出版;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7月签署公布。这是1776年,潘恩和斯密以简约却严谨的思想,撼动了欧洲千百年来的“国家”和“政府”概念,共同为杰斐逊的起草、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铺平了厚实的道路。美国独立后的制度架构,深受潘恩和斯密的影响,而两者的社会和经济思想,在现实中也落地了。


那些触及人的基本状况的思想,即便相隔一片海洋、一个国度或一个洲,也能相遇:它们的征途上没有天涯海角。


关注后回复“1776”提取文章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