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分子  ·  夜晚灯光太亮也会提高死亡风险丨一周科技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50 岁后,骨质疏松的女性是男性的 5 ... ·  2 天前  
中国气象爱好者  ·  暴雨大雪来了:南方大范围转湿秋雨连绵,东北已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或许,人类只有改造自身才能活下去-读未来简史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3-25 22:29

正文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


作者简介: 王宪鹏,出版公司策划编辑,公众号“自我的成长”作者,心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个让人感到由衷敬佩的博学者,他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超出了以往任何人的历史作品。从来没有哪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有他那样的广博视角,也就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以创新的哲学范式去解读历史,——以往的历史学家只是在已有的哲学范畴内解读或叙述历史。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中讲述了一种世界观: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概念,人类逐渐发展出“一切生物都是算法”的概念;根据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历史所做的大时间尺度的考察,赫拉利提出了“虚构想象”的概念;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两个概念,并且对前沿科技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新的宗教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一种是科技人文主义,一种是数据主义,前者给人类留了主位,但可能创造出超人类,后者让数据成为统治者,人类“沦为”分享数据的工具。如果直接看到这样的结论,我们很难接受他的观点,但跟着他的视角过一遍人类历史,我们将很难有力地给出相反的观点。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生物怎么会是算法?最简单的生物也有趋光或避光的感受器,人眼只不过是这种感受器不断演化的结果。人类对甜食的喜好来自进化过程,当食物不再匮乏时,这种喜好就会成为致病的诱因,肥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每年有300万人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让科学家可以观察到人脑的活跃情况,通过让参与者想象两种不同的情景来代表“是”“否”,实验人员能够通过提问和观察人脑成像情况准确地了解这个参与者的信息。科学家可以通过芯片控制大鼠的反应,同样,“只要刺激人脑正确的位置,就算是爱、愤怒、恐惧或沮丧这些复杂的感受,也能够被创造或抑制。”靠植入胸口的微型计算机和脑中的芯片可以抵御抑郁症,一个患者抱怨说抑郁复发且更严重了,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微型计算机没电了。有一位音乐家设计了两套智能程序,VITAL谱的曲子模仿巴赫的风格,专家级的听众也无法准确分辨一首曲子究竟是巴赫的还是VITAL的,安妮谱曲同样有专业级别但风格却是未知的。“如果你至今已经在脸谱网上点了超过300个赞,脸谱网预测你的想法和期望的准确度就可能比你的另一半更高”,脸谱(脸书)算法可以根据网友的点赞数量准确地推测出网友的个性。诸如此类的例证一抓一大把,除非闭上眼睛对这些证据视而不见,否则,我们不可能否认“算法”这个概念的基础性。

赫拉利很可能是根据“算法”的概念发现了人类历史当中的“虚构想象”这种存在。人类与猩猩、尼安德特人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交流虚构的概念,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可以突破邓巴数的限制(人类通常以150为自发组织的上限),从而得以胜出。蜜蜂和蚂蚁的群体数量可能超出150,但是,它们的合作方式非常僵硬,它们的群体上限无法突破,——它们的群体合作方式由基因决定。只有从基因算法的层面去考虑,才能在人类历史中发现这样的事实。“虚构想象”的能力催生了以下人类独有的存在:货币,文字,国家,宗教,企业,人文主义。这些存在都没有实体,但真实存在。赫拉利的说法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之外,还存在一种“互为主体的现实”,这种现实是人类通过“虚构想象”的能力搭建出来的意义网络。很早就有人提出“信用经济”的说法,信用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虚构想象”搭建出来。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意义网络是“图腾崇拜”(泛灵论),人类与其他生物是平等关系;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定居并种植植物、养殖家畜,以《圣经》为代表的新的意义网络诞生,提高人的地位而将其他生物置于人类之下;等到科学革命与人文主义出现,人类从上帝的统治下获得解放,自由意志与个人体验得到推崇。

人类越接近现象的本质,越是容易失去对世界的控制权。碳基生命(人类)存在意识,所以需要构建意义网络,硅基生命(智能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可以远超人类,但并没有产生意识的必要。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描述的那个寻爱的小男孩感动了无数人,然而,电影里的大背景却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人类成为历史的尘埃,只存在于机器人的记忆里。也许人类不会消失?或许,只有改造人类基因创造“超人类”这一条可走。

如果人工智能统治世界而人类消失,“历史从来都不仅仅是历史”或将成为历史。按照赫拉利的观点,智能机器人将会把人类看作数据处理系统,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1.增加处理器数量(认知革命)。

2.增加处理器种类(农业革命)。

3.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文字和货币)。

4.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科学革命)。

那么,人工智能统治下的世界将会只有根据数据处理技术划分的不同时代,不会有各种充满不确定性、可以被多层次多角度解释的意义网络。这样一想,网络幻想小说或许不仅是逃避社会焦虑的工具,还指出了人类在未来继续存在的唯一可能——充分地挖掘基因所能蕴含的能力,创造超级人类。

自从科学革命以来,人类靠着不断地将“饼”做大来消除内部矛盾。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所代表的新思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一方面,科学并不认同宗教及人文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的主张,另一方面,科学只关注事实判断而不理会价值判断,无论为人类造出多大的“饼”,相当多的人还是不领情。现在,终于到了人类必须正视科学的力量的时候了。不,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逃避,对未来将会出现的种种可能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些人很可能会扮演中世纪教会一样的角色,对威胁到人文主义宗教的科学倾力打压。他们不会成功。否则,人类将会在与机器人的竞争中一败涂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目前的科技只能让人类看到“长生不死”的可能。对人类的改造能否达到媲美智能机器人的程度,我们是没有任何把握的。《我,机器人》里主角的机械臂在紧要关头大显神威,但是,主角的身手那样了得,是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吗?

一千个人能够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赫拉利的著作,尤其是《未来简史》,肯定会让一部分感觉不舒服。但是,我们都该认真思考他提出的概念和推想。这很重要。




扩展阅读

春节读书札记:过去的将是未来的

从一本跨学科的穿越小说中能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