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大江大河》终评:我们还年轻,这个世界也很年轻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9-01-05 11: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附送: 大明王朝1566 我的团长我的团 白鹿原 雍正王朝 人间正道是沧桑



前些日子我拜访了一位老先生,一位中科院院士。我去的时候,老先生家沙发上正摆放着一套《大江大河》。老先生说那是他孙女给他买的,聊起这本书,他觉得很有意思。兴致勃勃地和我聊了很久。


老先生这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一直到今天。也因此我格外重视老先生对《大江大河》的看法。



随着《大江大河》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看这部剧,有和导演孔笙一样经过过那段时光的、也有出生在这个时代回望过去艰辛岁月的,但毕竟一个是亲历者,一个是后来人,都是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


老先生就不同了,他经历了九十多年的世事变迁,能够全面地从各个角度来理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因此,当老先生表现出对《大江大河》的兴趣时,我们才能确信,这事成了。


你身处其中时,你可能会更多强调此刻的感受,此刻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会被放大,但是当你经历过过去、期盼着将来,你才能知道,在这段长达几十年时间的历史中,它造就了什么样的成就,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电视剧《大江大河》好就好在全景式,每一年都有一部镇场子的剧,18年的压轴大戏就是这部。

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我们在聊具体的事情前,一定要先务虚,只有务虚出纲领性的文件方向后,才能领会精神,进行务实的实际操作。但是在务虚与务实的对应过程中,信息是会被损耗、误解甚至抗拒的,因此自古至今当政策传达到基层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滞后或阻碍。


从戏剧上来说,基层是可以做戏的。我们观众不是什么大人物,我们看到大量的政策性文件会头疼,会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我们是有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知道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是什么样。


所以《大江大河》做的就是小人物,每集开篇,片头先出现「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的会议原声,再紧接着的是主角宋运辉「 我们可以上大学啦 」的激情呐喊,大人物与小人物在片头出现了奇妙的互文,观众也因此获得了代入感。


当我们把自己代入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时,我们就会想到自己,当我们自己面对逆境时会怎么办,遇到挫折时会怎么办?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的潮流,但我们也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这就是全剧的核心,也是最能感动到观众的地方。


为什么《大江大河》第一集如此感人?


主角宋运辉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因为家里成分的原因,政审不通过,他没法把自己的材料报上去,尽管这时中央已经下达文件:「 招生主要看两条,一是重在本人表现,二是择优录取。不管家庭出身如何,只要爱党爱国,本人遵纪守法就行。 」但是基层干部码不准政策的用意,也没有魄力力排众议贸然改弦易辙,因此一直拖着。


宋运辉不相信、不服气,他站在领导的楼下,把这份文件的内容背了一百多遍,汗流浃背,众人围观,宋运辉此刻面临的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压力,尽管这个压力在后来的故事里一定算不上什么,但对于这个青年来说,他已经是赌上了自己的命运。


一开始是他一个人,后来他姐姐宋运萍也来了,再后来全镇都来围观了。



现在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为什么第一集如此感人?因为我们可以共情,纵使有的观众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纵使有的观众不知道宋运辉接下来会面对什么,但是在那一刻,我们能够知道,宋运辉面对的是命运的抉择,但他的背后,是时代的潮流。


而他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


这是《大江大河》全剧的起点。


在原著中,这只是短短五页纸的序言,但是在电视剧里整整拍了两集,因为它的核心是个人,是个人在时代中的巨大成就: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你自己被释放出来时,生产力也一定会被释放出来。


《大江大河》是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男性作为故事的主角,分别是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他们仨分别是什么人呢?


宋运辉:黑五类出身,从小受尽政治歧视,把握住恢复高考的机会,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当上了国企技术人员,成为大型国企厂长。


雷东宝:带领全村人经历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转制等一系列变化,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利,最后却反遭村民背叛。


杨巡:个体户,从卖馒头开始,做过倒爷、干过市场、建过宾馆。举手即是商机,投足却是陷阱。多次逃离灭顶之灾,成为了那个时代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


这三个人非常适合做戏,因为他们人生的起点很低,并且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分别是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缩影,这三种所有制经济在时代大潮中可以改变自己,这三个人的不同起点也预示着他们不同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也因此早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是从宋运辉开始,其次是雷东宝,最后才是杨巡。为何我们不直接就从杨巡开始呢?



因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和保护被写入《宪法》要等到1982年了,距离故事开始恢复高考和包产到户已经过去了几年,如果从杨巡开始,那么宋运辉和雷东宝的起步经历就被忽视了,这时就是《鸡毛飞上天》,而不是全景式再现改革开放了。


正因为我们需要全景式地展现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才必须从1977年开始。而这时,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个概念:两个不能否定。

二 两个不能否定


改革开放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不是中国历史上突然说要改革开放就改革开放的,它有历史背景,也有源源不断。没有建国时期的建设,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谈不上今天的中国。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两个不能否定,其实彰显着延续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理解改革开放,一定要理解建国;而只有理解了改革开放,才能理解今天。


我们从雷东宝的事情来看,雷东宝在推动了包产到户后,烧的第二把火是什么?


重启砖窑厂。



从剧中我们能看到,砖窑厂是当时小雷家大队的重要工业设施,但因为很久不用,长满了杂草,这时雷东宝为了让小雷家大队的人生活得好,发动全队青壮劳动力重启砖窑厂。


这时请不要忘记,砖窑厂是哪里来的?


先搁下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宋运辉毕业后去了哪里?


金州化工总厂。



这是国企,每个观众都能看出来。


但我们要继续问了,这家国企怎么来的?


无论是被废弃了的砖窑厂,还是一直在使用的化工厂,都是工业厂,中国什么时候有工业基础的?


很多观众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正是这个问题,把这部剧的深度提升了,它不只是杨巡这样个体经济在大时代下的平地而起,它还有着建国初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后奠定的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没有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基础,怎么会有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被制约的生产力发展在一瞬间被释放出来?那时现实基础已经有了,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1948年,国民党准备退出大陆时,开始币制改革,掠走了大量黄金;1949年,解放军刚刚进入上海时,国民党特务在大肆搞破坏,扰乱经济秩序。这时国民党一直在等着看我们经济建设搞失败的笑话,但我们虽然没有黄金资本,可因为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我们靠信用充作了资本,通过大量劳动力的释放,在艰难时期,硬生生砸出了工业基础。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 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主要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到1955年底,基本建设投资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1%;计划要求五年内建成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455个,已有25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全部投产的134个,部分投产的119个);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06个正式施工,已经投产的29个(其中全部投产的17个,部分投产的12个);工业增长速度三年平均为17.4%,高于计划要求年平均14.7%的水平。


这些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基础,也因此我们看到,《大江大河》选择通过用上个时期建设出的工业基础来做文章,这本身就是两个不能否定的表现。


杨善华等写有一本《缝隙中的改革——黄宗汉与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破冰之旅》,其中记载了黄宗汉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通过改革国企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从而提高收益,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



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在当时只是一个县团级的小厂,在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其能调动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很有限,这时如何冲破重重阻力,从缝隙中为自己杀出一条新路?在这篇采访实录中,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的东风电视机厂厂长黄宗江是怎么力排众议引入日本先进技术和外资,并且在书记与厂长党政系统新出现矛盾时怎么斡旋,以及面对结构层面改革的深化,和对个人来说改革要付出的代价……总之,如果你想了解城市中改革开放的情况,那这本书不可不读。


回到《大江大河》,你会发现其实剧中宋运辉遇到的那些问题,在现实中黄宗汉身上都出现过,当你看到宋运辉也同样为这些事发愁,并且因为他比黄宗汉更年轻、更没资历时,就能理解在宋运辉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多真实、而宋运辉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了。

三 改革进行中


话虽如此,但问题仍旧是有的。一来作为一部电视剧,不可能主角在前进道路上没有任何阻碍;二来从历史角度看,因为小人物总是滞后于大时代的,所以必然会发生不少矛盾。


什么叫改革?我们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时,他会遇到阻力,而阻力是抽象的词汇,改革的阻力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人。


改革是什么?要看改革之前是什么。只有充分理解了过去,才能知道未来。因为这是具有延续性的。


这才叫全景。在《大江大河》中,有三条线,有三种人,每种人最终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改革仍在继续。


昨天、今天、明天。


在《大江大河》中,他们的「 昨天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命运得到解决的时候,他们的「 今天 」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浪潮,他们的「 明天 」正是我们的今天。


在这样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有问题不要怕,也不要回避,我们来改正问题。


《大江大河》中的神来之笔就是小雷家大队的老书记最后贪污了,虽然书中有过暗示:「 老书记决定往后死撑雷东宝到底。再说,怎么说都是本房侄子,虽然是远了点。只要雷东宝这半年坐稳,以后他让位给雷东宝,书记之位依然可以掌握在本房手里。人怎么说都是有点私心的。


不过老书记在剧中倒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在第三十二集,直接抛出了老书记的贪污,这让观众震惊,也得到了观众的理解。这是老书记的局限性,他看不到更远,他的眼光局限在这里了。



事实上,不只是贪污的问题,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的局限性也一一被表现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叱咤风云,成了时代的骄子,但随着改革的越来越深入,或者是个人思维方式的缘故,或者是个人知识结构的落后,或者是经济形式的先天不足,他们的局限性一一表现了出来。


雷东宝入狱了。



这种局限性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历史进程中,有的人走得快点,有的人走得慢点,不可能一直出现始终闪耀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要看到,改革不是在那时推动改革就可以了的,一定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时刻关注最亟需改变的问题,主要矛盾变了,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此刻,我们才能根据接下来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会出现什么呢?我们看在眼里,我们就在其中。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不仅仅是雷东宝会遇到问题、杨巡会遇到,宋运辉也会遇到,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样静止着、不发展的事物是可以长久的,当你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时,这一切就崩塌了。所以遇到困难不要紧,要知道它会过去的。


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只要你不骄不躁,只要你耐心等待,只要你做着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这一切就都会过去的。


时间是冰冷的,也是热情的。时间是一个很长很大的尺度,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夹杂在这些历史褶皱中的人们的反应动作、喜怒哀乐是戏剧,但这些不是历史的尺度,历史的尺度是以几十年、几百年计的。


就如同我们站在现在,回望改革开放初期,几十年历史倏忽而过,一首《春天的故事》唱了四十年。


几十年过去后,我们放眼望去,看到了今天。今天有很多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改革一直在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慌张,也不要迷茫。


什么叫「 摸着石头过河 」?就是永远保持一份谨慎,无论你是否认为自己知道会发生什么,都要一天天地过日子、一步步地往前走。


我们所有人都要先牢牢记住此刻的情绪,它会稍纵即逝,它会在未来被解构掉,未来的我们一定会一遍遍回想起这令人怀念的时光。

结语 我们都还年轻


其实要说的、想说的都已经说了,但最后毕竟还是有一句话要说的:


我们所有人都还年轻,这个世界其实也很年轻。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 《隆庆天下》:被遗弃的伟大时代

推荐: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