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不起,我
们先来看看北京学区房,现在到底什么个概念。
也就在昨天房产新政公布的同一天,北京三里河一间看上去更像杂物间的学区房,66平,签约价890万,再度刷新大家三观。
我不知道多少父母看到这张图又要焦虑了,毕竟,学区房,几乎已经变成是现代的宗教。也不知道多少人要咆哮:
房子不是拿来炒的,是拿来住的!
哎,别闹了,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当然不是用来住的。
它是一种货币流动品,是一种含有复利的保值投资,是一个阶层圈定,是一个残酷的门槛。
我们活到今天,必须要承认,任何事都有它的门槛:考进名校需要智力和耐力的门槛、做500强的实习生需要学历的门槛、而房子,就是一线城市正式接纳你的门槛。
北京的学区房,从某个范围来看,它蕴含着内地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和配置,更代表你的孩子,进入“京籍”、有产家庭的这个很小的圈子。
名校里霸凌最少(是的,中关村二小出事我发声《校园霸凌:别把孩子托付给任何人,包括名校》。
但我依然要说,别地儿的学校更严重,不那么被关心罢了),那里老师最强,那里教育理念最前沿,那里的人文体会最明显。
为什么我们打破头疯了一样去争取,因为这些东西太重要了,它比冷冰冰的成绩,更加潜移默化地在塑造一个孩子的人生。
学区房到底是什么?
每个家长都心知肚明,自己买的不仅是一套房子,是阶层向上流动、或者至少保值自己阶层的一种可能。
在一套学区房面前,什么Burberry,什么宝马i8,真的弱爆了。
现在最流行的段子是:
“按照现在的北京房价,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相当于借壳上市;外地人在北京买房相当于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划片为学区房相当于定增。”
厉害了北京的房。
这样的顶级奢侈品,它天平的那一端,怎么可能是北大清华一张文凭可以全面匹配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本科教育,本质的目的是提供专业教育。想一下,当年高考,我们最关注的词语是什么——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是什么?纵观这几年的热门专业,土木工程、计算机、金融,都是在时代的行业浪潮中,被迫切需要的智商劳动力。
所谓热门专业,培养的,本来就是高级打工仔啊。
因势而生,注定也会因势而颓。比如,10年前,计算机专业去一个500强企业,风光无限;随着政策改变,500强在中国撤资,计算机行业今天还有那么风光吗?
北大清华买不到学区房太正常,北大清华毕业生在北京不能做到的事儿还有太多。
只立足本科教育、或者漂亮文凭得到的教育资本作为议价能力,在这个时代,早就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