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萧敬腾大婚:51岁的新娘,笑不出来 ·  昨天  
慈怀读书会  ·  中年以后,请停止喂养任何人 ·  昨天  
疯子与书  ·  在福柯那里,人更是一个晚近“产物” ... ·  3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人类的问题大多数都源于对这一自然法则的逃避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教育的意义在哪儿?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21 21:45

正文



  

文 | 伊姐

来自公众号 伊姐看电影

前几日, 深夜炸弹,北京楼市调控,二套房首付比例调升到60%。


这是政府对炒房的最新管控,当然彰显了政府,遏制房价暴涨的决心。



我默默想,这是不是被此前那个刷爆朋友圈的段子给气的。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问禅师,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乍一听很有道理,既然买学区房是为了读名校,但读了名校,出来还不能买学区房,读名校何用?

我不觉得政府此举能够真正意义上多大程度控制房价。


因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01

学区房是顶级的奢侈品


为什么买不起,我们先来看看北京学区房,现在到底什么个概念。


也就在昨天房产新政公布的同一天,北京三里河一间看上去更像杂物间的学区房,66平,签约价890万,再度刷新大家三观。



我不知道多少父母看到这张图又要焦虑了,毕竟,学区房,几乎已经变成是现代的宗教。也不知道多少人要咆哮:房子不是拿来炒的,是拿来住的!


哎,别闹了,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当然不是用来住的。


它是一种货币流动品,是一种含有复利的保值投资,是一个阶层圈定,是一个残酷的门槛。


我们活到今天,必须要承认,任何事都有它的门槛:考进名校需要智力和耐力的门槛、做500强的实习生需要学历的门槛、而房子,就是一线城市正式接纳你的门槛。


北京的学区房,从某个范围来看,它蕴含着内地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和配置,更代表你的孩子,进入“京籍”、有产家庭的这个很小的圈子。


名校里霸凌最少(是的,中关村二小出事我发声《校园霸凌:别把孩子托付给任何人,包括名校》。但我依然要说,别地儿的学校更严重,不那么被关心罢了),那里老师最强,那里教育理念最前沿,那里的人文体会最明显。


为什么我们打破头疯了一样去争取,因为这些东西太重要了,它比冷冰冰的成绩,更加潜移默化地在塑造一个孩子的人生。



学区房到底是什么?


每个家长都心知肚明,自己买的不仅是一套房子,是阶层向上流动、或者至少保值自己阶层的一种可能。


在一套学区房面前,什么Burberry,什么宝马i8,真的弱爆了。


现在最流行的段子是:


“按照现在的北京房价,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相当于借壳上市;外地人在北京买房相当于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划片为学区房相当于定增。”


厉害了北京的房。


这样的顶级奢侈品,它天平的那一端,怎么可能是北大清华一张文凭可以全面匹配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本科教育,本质的目的是提供专业教育。想一下,当年高考,我们最关注的词语是什么——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是什么?纵观这几年的热门专业,土木工程、计算机、金融,都是在时代的行业浪潮中,被迫切需要的智商劳动力。


所谓热门专业,培养的,本来就是高级打工仔啊。


因势而生,注定也会因势而颓。比如,10年前,计算机专业去一个500强企业,风光无限;随着政策改变,500强在中国撤资,计算机行业今天还有那么风光吗?


北大清华买不到学区房太正常,北大清华毕业生在北京不能做到的事儿还有太多。


只立足本科教育、或者漂亮文凭得到的教育资本作为议价能力,在这个时代,早就行不通了。



02

北大清华都买不起学区房,

教育还能保证什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内心更直白的呐喊是——


今天的教育,还可以让阶层流动吗?


我有一个朋友,从云南大山里出来的,考上了北大。


四年的大学生活,八年毫无背景的痛苦打拼,“我奋斗18年只是为了跟你喝一杯咖啡”的各种心理挣扎,但最后他靠高精人才引进,拿到了北京户口,因为下手早,也买到了一套远郊的房。


也许对于这个城市来说,这样的人太普通;但对于他的家族来说,这简直造了一个梦。


他的爸爸妈妈,从没有走出过大山;一年的收入大概1000多块钱,自己种谷子,遇到收成不好,就要挨饿。


在这个鸡汤不够用,大家都追求鸡血的时代,这个大家不再说奋斗,说逆袭的时代—— 


教育还有没有可能完成阶层流动?


当然有啊。但这个流动,要跟起点比。


我们想一下,那些很早就给出首付,又有眼光让孩子在这个城市买房,甚至连装修都一起操办的中产家长,这些家长有钱有眼光,只是赢在运气好吗?


不是。恰恰是因为,他们比同代人,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这个教育,有书本的、识人的、挫败带来的等等,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更努力去奋斗: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已经把接受的教育,成功转换成了生产力。


他的孩子,享受的,正是教育的隔代复制啊。


教育的结果,只是表面的专业精进吗?错。


教育是塑造一个人,背后一整套的人格、判断力和格局观。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来自一个家族的传承。


这本来就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怪不到教育身上。



03

顺应今日时代的教育观是怎样的?


那么,纵观我身边,那些80后,毕业十年左右,买了很好的学区房或者品牌地产的,全部都是靠父母,没有靠自己的吗?


当然不。


不靠父母买房的这批人,分布在不同行业,但相同的是,他们一直都在追求高效沟通、高频合作、高度挑战,他们拥抱了风险,与时代共振。


他们不是富二代,他们是创一代。


他们的财富增长模式从来不是线性的积累,而是指数级的更迭。


大白话就是,他们一开始就不追求稳定,不想拿工资,他们有狼性,要把自己的名字,做成行业的品牌。


他们有的人通过买学区房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需求,有的人甚至挣脱了学区房的桎梏。


他们直接选择了投资型移民,孩子拿着欧洲大国的身份,在德威或者乐城这样的国际学校读书,在培养国际公民这条路上一步到位。



在今天,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这种段子还在流行,是因为传统的观念,对于文凭,甚至名校,还有潜在的膜拜。


未来的时代,名校和教育之间的这个等号,会被彻底抹掉。 


因为16年的校园教育,早就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教育的起点罢了。整个社会已来到了终身学习的阶段,如何不断自我提升,顺应时代,才最重要。


教育,是终身的自我更新。


前段时间一个新媒体大号创始人在清华做招聘专场,没想到一小时来了5000多人投简历。


迷蒙的助理月收入5万,年终奖百万,已经刷屏大家了吧?


他们的本事,跟学历没关系。


他们中,有70后,也有90后,他们的父母没有买天价学区房给他们,他们也不是从最好的大学毕业。


但他们受的教育,就因此失败了吗?


看结果啊朋友们,结果是什么?——他们跑赢了时代啊。


为什么?


因为,他们得到了受教育,可以得到的最好礼物——人格,判断力,格局观。



不要再说,“我毕业于北大清华,买不起学区房,我不服”诸如此类的话了。


从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很多,大家从同一扇门出来,但日后的路千差万别,人生更是形态各异。


这个时代太快了,除了专业技能的过硬,时刻对时代保持敏感,在大浪中不断试错和调头的勇气,以及不安于现状的创造力,已经成了必备素质。


文凭只是教育的起点,不是教育的意义。


记住,教育最终的意义是让人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成长。


教育最重要的结果,不是专业技能,是教育和经历混合发酵,最终,形成的一整套的人格、判断力和格局观。


所以段子里的禅师,该怎么回答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的话?


我觉得很简单——


哥们,你只是拿到歌剧院的入场券,从来没有人保证过,你可以坐在第一排。




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公众号回复关键“领读包”

查看38本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