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2017年6月12~25日,笔记侠&方军主办“14天知识经济实战营2期”,纪中展作为客座嘉宾老师分享“知识付费的3个干法”,笔记侠
经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
图片设计
| 邱小军 清野
责编
| 清野
第1680篇
深度好文:5383 字 | 8 分钟阅读
笔记君说——
侠客,你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时刻与你相互守望,并肩作战。
一套好的标准,它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因为“道”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术”的东西还需要有一些变化。一次决策,无数次重复。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老纪,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实战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在2015年8月以前我还在创业黑马做管理媒体业务的副总裁,当时还在优酷做了一档节目《创业分子》,总共做了40多期,和40多位业界知名创始人对话。
从2015年8月以后到现在22个月的时间,我在做一家新公司,名字叫“智趣科学”,这是我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清华大学鲁白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谢宇教授成立的基于科学教育&科学媒体的服务机构。
这22个月我基本上没有出来刷存在感,也没有出来冒充创业导师,更没有出来分享所谓的成功经验。在网上查我们这家公司的资料也并不多,包括我们做的科学教育产品“科学队长”也没有过多的去做宣传。
《知识分子》是智趣科学旗下的科学媒体,以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为主要载体,内容主要是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前沿发现。
《知识分子》主要用户是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我们做过几次用户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用户的学历是硕士。在《知识分子》之后,我们又开发出了科学教育产品,也就是“科学队长”。
“科学队长”音频版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科学家用音频的方式讲科学,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听,每个星期更新一期,每期10分钟,全年讲52期,也就是每周一次,一年收99元。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上了24档科学家主讲的音频节目,截止到现在有超过5万位妈妈选择了我们,成为我们的付费用户。“科学队长”音频版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与我们有非常多的互动。
刚刚简单交代了一下过去22个月我做的事情。
最近有很多人,尤其是最近三个月,包括投资人、行业内的人和一些我的朋友同学都在问我:
“
老纪你是怎么开始做内容付费的,或者是说你是怎么做自媒体的?
”
大家其实都会愿意往我们身上贴诸如“自媒体”、“内容付费”的标签,这个时候我就会跟大家解释:
我从来没有认为《知识分子》是自媒体,也从来没有认为科学队长是内容付费,因为我们真的不是。《知识分子》是科学媒体,是一个机构媒体,“科学队长”是科学教育,做的是教育的事,跟那两个标签完全不是一个形态。
在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去纠正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说“我们不是自媒体,也不是内容付费,是科学媒体和科学教育”,但是大家都不理解,还是继续往在我们身上贴标签。
后来我也就不解释了,你们怎么定义我都行,怎么贴标签都行,我知道做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那到底怎么样才能不用反复去界定这件事,或者怎么把它说清楚。实际上就是怎么把产品做好,用产品说话就可以了。
在过去我也听方军老师的课程内容,他讲得非常的高屋建瓴,也很有体系;也看笔记侠的内容,很有收获。
今天,我主要是讲做《知识分子》和“
科学队长
”的实践。
我平时也在观察内容付费的不同的类型,比如平台类的、内容类的,以及一些服务类的。
老实讲内容付费或者是说知识经济这块,在目前这些形态和领域里面想要出现一个大公司是比较困难的,就像我之前一直在讲的
“
种树是种不出世界
500强的”
。
但是如果你非要把我们这些做教育、做出版的或者做媒体的贴上一个
“
内容付费
”
的标签,确实可能有大公司出现。
比如我们的“科学队长”,还有几家公司真的有可能会成为很大的公司。我自己推算,“科学队长”仅仅音频版这个产品用三年到四年时间做到10亿收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还不算我们最近推出的科学队长小学版。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一直
在
遵循一个做产品的逻辑
。
很多人在讲微课、讲内容付费或者讲知识经济,那些都是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别人学不了学不会的,都不是具有普世性的,自己不会成为大公司,学的人更不会。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讲,我一直
在
遵循
一个
有效的
方法
,总结起来就是内容产品化
、
产品服务化
、
服务
众
包化
、
众包平台化
、
平台众筹化。
很多人在讲
“
为什么我的产品卖不出去?
”
为什么他的产品卖得出去?这个仅仅是流量问题吗?不是说流量大,名气大、品牌好、用户基础好,就能比别人多卖一点。
我们“科学队长”从做出来到推出去也没有什么大流量的基础。我们初创之际也没有什么品牌,完全是从新开始的,后面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是因为遵循我刚才讲的这套方法。
一个内容
能不能把它卖好,取决于能不能
把它
产品化。
很多人都在问我,“什么叫产品化?是不是我在这里讲,它就有可能会成为产品,大家就付钱?”很难的,不太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
假如方军老师和我们几个人每人就讲这么一次,它怎么能成为付钱的方式呢?它不是产品。
那内容怎么才能产品化?
把它变成知识经济实战营,它就具有了产品化的这种属性。
产品化成什么呢?
第一可标准,
比如
方军老师有一套体系,实战营有一套标准
的
方法,然后我们这些助阵嘉宾能够按照一个逻辑去做,最后可以不断去
迭代更换
,这就是产品化的标准
。
这样就肯定能复制,做实战营一期二期三期……越做越多,也就有了规模,从一期做到很多期,因为具备了产品化的标准和可复制的属性。
另一个就是
,
能不能做规模
?
现在有几百位学员,那能不能变成10000名学员;如果做到10000名学员,能不能变成100000名学员?
也就是说产品化的标志就
在于
它是不是标准的,是不是可
规模化
的,是不是能够批量复制的
。
实际上很多人做的产品并不能符合这些标准。产品化还需要什么?需要包装,不包装是不行的,市面上很多产品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形态。
所以无论是内容付费还是知识经济付费,能不能产品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不管你是什么流派,都需要标准化、规模化及可复制化,并且有包装。
很多朋友做的事都可以赚点钱,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产品化,就不能有组织地去赚钱,只能赚一点养家糊口、过小日子的小钱,也不能成为一个能够让你安身立命的事业。
所以我在判断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件事的时候,我对它评估的唯一标准就是:
能不能产品化,有没有具备产品化的能力
?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具备太大的价值。
运营就是把你的好产品有效地分发出去,然后获得回报,同时产品和你的用户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形成你的根据地。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法则
?
重度垂直到一个非常精准的领域,然后系统做运营。
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好的公司的配比应该是,有
5
个做内容的,对应的至少要有
15个做运营的,也就是1:3甚至到1:5的这样的一个比例才行,运营实际上也是服务化的一个过程。
产品是解决
什么问题
的
?
产品一定要替代服务属性,这个服务属性通过运营去挥发出去,也就涉及到内容产品化
。
产品要服务化,你要去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知识分子》的“科学队长”,它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极具有服务属性的,也就是我们给妈妈们提供了一个带娃神器或者是科学教育神器,帮助妈妈们去解决小朋友的非常多的问题,帮助妈妈们呵护小朋友的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
运营是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实际上也是一把
像
尖刀一样的利器。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并不注重运营,大家都去喜欢去找一些明星。运营实际没有什么讨巧的事,完全是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到位,你做到了这个事情也就到了。
比如我们刚开始推“科学队长”的时候,要做百群直播来吸引我们的第一批用户,就真的需要要做几百个微信群,而且要让这些微信群里面的用户都是妈妈,然后让这些妈妈们再去转发,再帮助我们去卖课,运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了。
当有产品、有运营了,那接下来很需要就是社群了。
知识经济实战营就是一个小社群,社群是能够发挥非常大的威力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再去加社群了。很多原来的社群领袖们现在也不讲社群了,因为他们觉得社群可能太重了。
原因是什么呢?
社群需要去维护,去运营。如果有50万的用户让你去做运营,那相对来讲会非常累。
那
社群有没有价值?
非常有价值,但我们现在要把原来的显性社群变成隐性社群。
就像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平时你知道谁是党员吗?他们很少去表露自己的倾向,甚至他今年是共和党,明年我就选择民主党了。
什么时候能看出来差别呢?就是选举需要投票的时候。所以现在的社群,就是能不能做成隐性社群的差别。当你有事情的时候,它出现了,因为它跟你有价值观的认同、有情感的共振。
一个好社群应该符合五个标准,或者它具有五个要素
:
第一
,
就是要有价值观
。
任何一个社群,它如果没有价值观,就不能去聚拢人;
第二,要有媒体属性
。
媒体是入口,能吸引人来;
第三
,
有活动的能力
。
要不断的通过活动去拉新和激活老用户;
第四,要有培训的能力
。
告诉大家在这个社群里面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第五,要有收费的能力或者是盈利的能力
。
不收费,就不是社群,也不是产品。
所以我在规划产品的时候,从来都是从“产品、运营、社群”这个铁三角去做的。哪一块没做,或者哪一块没有规划好,我都觉得可能会有风险。“
科学队长
”的所有的产品我都是按照这个业务逻辑规划的。
包括我在给很多公司做顾问,或者是人家请我去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们讲,“你一定要按照这个逻辑去做,你不用去想你到底是谁,你有没有什么流量?”
按照这个逻辑做,说老实话差不了多少。其他的无外乎就是说执行的问题,因为你要想谁也不是天生就是富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跟别人互换的价值和能力。
关于“
科学队长
”产品形态怎么才能做好,当时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
首先,怎么才能产品化
?
科学家给小朋友讲科学,听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科学家怎么才能讲出一个小朋友爱听的故事。
这是一个极大的痛点和难点,对我们来讲也是极其麻烦的。那怎么才能解决?
我们提前定了一个基调,
遵循
产品化的结构
:
标准化、规模化、可复制
。
主讲的科学家人选定了,载体和形态定了(
用音频的方式,10分钟一期,每年52期
),那用户是谁?3到9岁的小朋友。谁买单?他们的妈妈。妈妈们是什么标签?1980年到1987年间出生。产品定价?99块钱。
当把这些定下来以后,我们的同事就好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