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笔记侠
-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隆汇新股  ·  杭州,靠机器人赢麻了! ·  2 天前  
格隆汇新股  ·  杭州,靠机器人赢麻了! ·  2 天前  
Carbon Research  ·  Carbon Research | ... ·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李飞飞团队“50美元”复现DeepSeek ... ·  3 天前  
成都消防救援  ·  DeepSeek为成都消防写了诗,速来看→ ·  3 天前  
成都消防救援  ·  DeepSeek为成都消防写了诗,速来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笔记侠

一个内容能不能卖好,取决于能不能把它产品化 | 纪中展

笔记侠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8-21 23:03

正文


内容来源: 2017年6月12~25日,笔记侠&方军主办“14天知识经济实战营2期”,纪中展作为客座嘉宾老师分享“知识付费的3个干法”,笔记侠 经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图片设计 | 邱小军  清野 责编 | 清野

第1680篇 深度好文:5383 字 | 8 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精华笔记·知识经济


笔记君说——


侠客,你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时刻与你相互守望,并肩作战。


一套好的标准,它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因为“道”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术”的东西还需要有一些变化。一次决策,无数次重复。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老纪,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实战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怎样把产品做好?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在2015年8月以前我还在创业黑马做管理媒体业务的副总裁,当时还在优酷做了一档节目《创业分子》,总共做了40多期,和40多位业界知名创始人对话。

从2015年8月以后到现在22个月的时间,我在做一家新公司,名字叫“智趣科学”,这是我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清华大学鲁白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谢宇教授成立的基于科学教育&科学媒体的服务机构。

这22个月我基本上没有出来刷存在感,也没有出来冒充创业导师,更没有出来分享所谓的成功经验。在网上查我们这家公司的资料也并不多,包括我们做的科学教育产品“科学队长”也没有过多的去做宣传。

《知识分子》是智趣科学旗下的科学媒体,以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为主要载体,内容主要是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前沿发现。

《知识分子》主要用户是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我们做过几次用户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用户的学历是硕士。在《知识分子》之后,我们又开发出了科学教育产品,也就是“科学队长”。


“科学队长”音频版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科学家用音频的方式讲科学,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听,每个星期更新一期,每期10分钟,全年讲52期,也就是每周一次,一年收99元。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上了24档科学家主讲的音频节目,截止到现在有超过5万位妈妈选择了我们,成为我们的付费用户。“科学队长”音频版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与我们有非常多的互动。

刚刚简单交代了一下过去22个月我做的事情。

最近有很多人,尤其是最近三个月,包括投资人、行业内的人和一些我的朋友同学都在问我: 老纪你是怎么开始做内容付费的,或者是说你是怎么做自媒体的?

大家其实都会愿意往我们身上贴诸如“自媒体”、“内容付费”的标签,这个时候我就会跟大家解释:

我从来没有认为《知识分子》是自媒体,也从来没有认为科学队长是内容付费,因为我们真的不是。《知识分子》是科学媒体,是一个机构媒体,“科学队长”是科学教育,做的是教育的事,跟那两个标签完全不是一个形态。

在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去纠正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说“我们不是自媒体,也不是内容付费,是科学媒体和科学教育”,但是大家都不理解,还是继续往在我们身上贴标签。

后来我也就不解释了,你们怎么定义我都行,怎么贴标签都行,我知道做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那到底怎么样才能不用反复去界定这件事,或者怎么把它说清楚。实际上就是怎么把产品做好,用产品说话就可以了。

在过去我也听方军老师的课程内容,他讲得非常的高屋建瓴,也很有体系;也看笔记侠的内容,很有收获。


今天,我主要是讲做《知识分子》和“ 科学队长 ”的实践。

我平时也在观察内容付费的不同的类型,比如平台类的、内容类的,以及一些服务类的。


老实讲内容付费或者是说知识经济这块,在目前这些形态和领域里面想要出现一个大公司是比较困难的,就像我之前一直在讲的 种树是种不出世界 500强的”


但是如果你非要把我们这些做教育、做出版的或者做媒体的贴上一个 内容付费 的标签,确实可能有大公司出现。

比如我们的“科学队长”,还有几家公司真的有可能会成为很大的公司。我自己推算,“科学队长”仅仅音频版这个产品用三年到四年时间做到10亿收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还不算我们最近推出的科学队长小学版。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一直 遵循一个做产品的逻辑

很多人在讲微课、讲内容付费或者讲知识经济,那些都是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别人学不了学不会的,都不是具有普世性的,自己不会成为大公司,学的人更不会。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讲,我一直 遵循 一个 有效的 方法 ,总结起来就是内容产品化 产品服务化 服务 包化 众包平台化 平台众筹化。


很多人在讲 为什么我的产品卖不出去? 为什么他的产品卖得出去?这个仅仅是流量问题吗?不是说流量大,名气大、品牌好、用户基础好,就能比别人多卖一点。

我们“科学队长”从做出来到推出去也没有什么大流量的基础。我们初创之际也没有什么品牌,完全是从新开始的,后面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是因为遵循我刚才讲的这套方法。

一个内容 能不能把它卖好,取决于能不能 把它 产品化。

很多人都在问我,“什么叫产品化?是不是我在这里讲,它就有可能会成为产品,大家就付钱?”很难的,不太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

假如方军老师和我们几个人每人就讲这么一次,它怎么能成为付钱的方式呢?它不是产品。

那内容怎么才能产品化?

把它变成知识经济实战营,它就具有了产品化的这种属性。

产品化成什么呢?

第一可标准, 比如 方军老师有一套体系,实战营有一套标准 方法,然后我们这些助阵嘉宾能够按照一个逻辑去做,最后可以不断去 迭代更换 ,这就是产品化的标准

这样就肯定能复制,做实战营一期二期三期……越做越多,也就有了规模,从一期做到很多期,因为具备了产品化的标准和可复制的属性。


另一个就是 能不能做规模

现在有几百位学员,那能不能变成10000名学员;如果做到10000名学员,能不能变成100000名学员?

也就是说产品化的标志就 在于 它是不是标准的,是不是可 规模化 的,是不是能够批量复制的

实际上很多人做的产品并不能符合这些标准。产品化还需要什么?需要包装,不包装是不行的,市面上很多产品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形态。

所以无论是内容付费还是知识经济付费,能不能产品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不管你是什么流派,都需要标准化、规模化及可复制化,并且有包装。


很多朋友做的事都可以赚点钱,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产品化,就不能有组织地去赚钱,只能赚一点养家糊口、过小日子的小钱,也不能成为一个能够让你安身立命的事业。

所以我在判断一个人、一个组织或者一件事的时候,我对它评估的唯一标准就是:

能不能产品化,有没有具备产品化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具备太大的价值。

二、如何做运营?


运营就是把你的好产品有效地分发出去,然后获得回报,同时产品和你的用户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形成你的根据地。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法则

重度垂直到一个非常精准的领域,然后系统做运营。

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好的公司的配比应该是,有 5 个做内容的,对应的至少要有 15个做运营的,也就是1:3甚至到1:5的这样的一个比例才行,运营实际上也是服务化的一个过程。

产品是解决 什么问题

产品一定要替代服务属性,这个服务属性通过运营去挥发出去,也就涉及到内容产品化

产品要服务化,你要去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知识分子》的“科学队长”,它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极具有服务属性的,也就是我们给妈妈们提供了一个带娃神器或者是科学教育神器,帮助妈妈们去解决小朋友的非常多的问题,帮助妈妈们呵护小朋友的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


运营是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实际上也是一把 尖刀一样的利器。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并不注重运营,大家都去喜欢去找一些明星。运营实际没有什么讨巧的事,完全是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到位,你做到了这个事情也就到了。

比如我们刚开始推“科学队长”的时候,要做百群直播来吸引我们的第一批用户,就真的需要要做几百个微信群,而且要让这些微信群里面的用户都是妈妈,然后让这些妈妈们再去转发,再帮助我们去卖课,运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了。

当有产品、有运营了,那接下来很需要就是社群了。

三、好社群的五个标准

知识经济实战营就是一个小社群,社群是能够发挥非常大的威力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再去加社群了。很多原来的社群领袖们现在也不讲社群了,因为他们觉得社群可能太重了。

原因是什么呢?

社群需要去维护,去运营。如果有50万的用户让你去做运营,那相对来讲会非常累。

社群有没有价值?

非常有价值,但我们现在要把原来的显性社群变成隐性社群。

就像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平时你知道谁是党员吗?他们很少去表露自己的倾向,甚至他今年是共和党,明年我就选择民主党了。

什么时候能看出来差别呢?就是选举需要投票的时候。所以现在的社群,就是能不能做成隐性社群的差别。当你有事情的时候,它出现了,因为它跟你有价值观的认同、有情感的共振。


一个好社群应该符合五个标准,或者它具有五个要素

第一 就是要有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群,它如果没有价值观,就不能去聚拢人;

第二,要有媒体属性 媒体是入口,能吸引人来;

第三 有活动的能力 要不断的通过活动去拉新和激活老用户;

第四,要有培训的能力 告诉大家在这个社群里面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第五,要有收费的能力或者是盈利的能力 不收费,就不是社群,也不是产品。

所以我在规划产品的时候,从来都是从“产品、运营、社群”这个铁三角去做的。哪一块没做,或者哪一块没有规划好,我都觉得可能会有风险。“ 科学队长 ”的所有的产品我都是按照这个业务逻辑规划的。

包括我在给很多公司做顾问,或者是人家请我去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们讲,“你一定要按照这个逻辑去做,你不用去想你到底是谁,你有没有什么流量?”

按照这个逻辑做,说老实话差不了多少。其他的无外乎就是说执行的问题,因为你要想谁也不是天生就是富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跟别人互换的价值和能力。

四、做产品的业务逻辑和初心

关于“ 科学队长 ”产品形态怎么才能做好,当时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

首先,怎么才能产品化

科学家给小朋友讲科学,听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科学家怎么才能讲出一个小朋友爱听的故事。

这是一个极大的痛点和难点,对我们来讲也是极其麻烦的。那怎么才能解决?

我们提前定了一个基调, 遵循 产品化的结构 标准化、规模化、可复制

主讲的科学家人选定了,载体和形态定了( 用音频的方式,10分钟一期,每年52期 ),那用户是谁?3到9岁的小朋友。谁买单?他们的妈妈。妈妈们是什么标签?1980年到1987年间出生。产品定价?99块钱。


当把这些定下来以后,我们的同事就好干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