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前几天,遇到一位多年未见面的朋友,见面就给我大倒苦水。
这位朋友的企业,是搞药物中间体合成的。近年来,由于化工产品结构性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峻,从去年开始药物中间体市场出现瀑布式下跌,主管部门号召企业搞技术创新进行转型升级。朋友说,他的企业自身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本以为找个专家教授买个技术,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没想到,花100多万从某大学教授手里购买的生产工艺,投产试车半年多,一直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来。
朋友后来了解到,该教授转让给他的生产工艺,只是实验室的小试成果,未经放大就定下了工艺,转让给企业了。找该教授理论,他说该技术已在两个生产厂家的实际使用,并且经过国家有关政府机关及学术权威机构验证,是成熟可靠的。教授辩解说,未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原因,是企业的生产设备、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与技术无关。经过一年多的折腾,朋友的企业深陷泥潭,频临破产倒闭。合作伙伴变成了冤家仇人。现在他的企业准备和该教授打官司,起诉教授技术诈骗,包赔经济损失。最后,朋友恨恨地说,把不成熟的技术转让给我们,这是耍流氓啊!
由于实体经济低迷,环保力度逐渐加大,中小型化工企业内忧外患,许多企业停产、减产,日子不好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确是一条好道。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单薄,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本来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产学研合作道路上的这些小插曲提醒我们:与实验室的小打小闹做实验不同,转让给企业的工艺技术,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一定要把技术做得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闪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04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