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ACC.24热评丨孙宁玲教授:TARGET BP I试验揭示无水酒精介导的去肾神经术有效、安全降压,值得关注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 2024-04-10 17:07

正文



编者按


既往研究显示,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微创介入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无法坚持降压治疗的患者以及药物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且有效和安全。


2024年4月8日上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4)上又公布了一项“无水酒精介导的去肾神经术对血压的影响”(Effect of Alcohol-mediated Renal Denerva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the Pres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3-month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Target BP I Randomized Trial [1] )的随机试验报告。本刊特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孙宁玲教授 团队对研究进行介绍并予以精彩点评。

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 喜杨  孙宁玲


研究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但许多患者的血压未得到控制。去肾神经术(RDN)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可以安全地降低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往能量及超声消融RDN已获得较好的改善血压的效果,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肾神经消融的方法,即通过导管向肾血管周围输注无水酒精进行肾神经消融,在肾动脉内实现单一靶向治疗的融合消融弧,见图1。该试验名称为“TARGET BP I”,这是在前期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另一项随机、假手术对照的关键性研究,观察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

图1. 酒精介导的RDN的机制

研究方法

TARGET BP I研究是一项国际性Ⅲ期前瞻性、假手术对照、随机、双盲的关键性试验,共有301例患者入选,1:1随机分配至RDN组或假手术对照组,旨在通过Peregrine SystemTM使用酒精介导的神经消融来评估RD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诊室收缩压(OSBP)≥150 mmHg且≤180 mmHg、诊室平均舒张压≥90 mmHg、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5 mmHg且≤170 mmHg,且同时处方2~5种降压药物的患者入选该研究。

主要终点是术后3个月24小时动态收缩压(24 h ASBP)变化的组间差异。次要终点包括其他时间点的诊室和动态血压的平均组间差异。研究在2023年5月完成入选,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6个月的访视。在所有入选者完成6个月的随访且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DSMB)授权揭盲之前,一直保持盲法。TARGET BP I试验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首次在ACC.24会议中公布,见图2~9。

研究结果

术后3个月时随访,RDN组24 h动态收缩压较假手术组进一步降低3.2 mmHg(95%CI:-6.3 ~0.0,P=0.049)(见图3)、诊室血压降低3.0 mmHg(95%CI:-7.1~1.0,P=0.173)(见图4)。两组间的舒张压、治疗后的药物使用数量以及依从性均无差异,见图5~7。在亚组分析中,RDN组显示出治疗优势,两组的安全性一致,见图8、9。


图2. 入选患者的基线血压和心率


图3. 主要终点:3个月时的24 h ASBP结果


图4. 3个月时的ASBP和OSBP结果


图5. 3个月时的动态舒张压(ADBP)和诊室舒张压(ODBP)结果


图6. 3个月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变化


图7. 使用降压药物的依从性变化


图8. 3个月时24 h ASBP的亚组分析结果


图9. 安全性结果


结论

这项假手术对照随机试验入选了血压未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3个月的随访中,通过采用酒精介导的RDN治疗达到主要终点,即24小时动态收缩压实现一定程度的且有显著性的降低。提示酒精介导的RDN具有良好的操作效果和中期安全性。


专家点评



孙宁玲 教授

TARGET BP I试验是一项继射频消融、超声消融之后的对高血压患进行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的新方法,即采用无水酒精去肾交感神经的化学消融方法, 它的本质是在肾动脉内实现单一靶向治疗的融合消融弧,以获得去交感神经化而实现血压的下降。研究结果显示,24小时动态收缩压在RDN组较假手术对照组多降低3.2 mmHg,且具有显著性,但在诊室血压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个试验与Spyral HTN On-Med关键性研究的结果完全相反(即:24小时动态血压的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RDN组的诊室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假手术组),这两项关键性试验的结果的不同,可能与其设计的方法、人群的特点、试验的管理和手术操作诸多因素有关,但需详细解读之间的差别。 TARGET BP I试验的 依从性从图6中显示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无变化的比率分别为92%(RDN)和93%(假手术),但表7中药物完全依从也仅占51%(RDN)和49%(假手术),这也提示两组人群可能存在自行调药的情况。遗憾的是本研究报告没有给出药物负荷的指数,对依从性的评价并未通过尿的药物质谱结果进行分析。尽管该研究实现了动态收缩压在RDN组优于假手术组的主要终点的阳性终点,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讨。

总之,目前RDN微创介入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在多项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均显示了RDN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用药且安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项治疗高血压的技术和方法。




专家简介

孙宁玲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上下滑动可查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高血压科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中国医促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FESC、FISH,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主编、中国高血压防控蓝皮书主编,被聘为国家药典第十届委员及医学专家,主编10余部专著,荣获多项科技奖和发明专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