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利芬
感谢您关注王利芬和优米网。从央视制片人&主持人到创办优米网,我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业历程和每日所思。欢迎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21 小时前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21 小时前  
闽南日报  ·  突发!松下电器将解散 ·  23 小时前  
陕西工信数字化转型  ·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2025年工业互 ... ·  昨天  
陕西工信数字化转型  ·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2025年工业互 ... ·  昨天  
四川政法声音  ·  涉春节档,600余个账号被禁言! ·  5 天前  
四川政法声音  ·  涉春节档,600余个账号被禁言!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利芬

6年前马云送张勇8个字,值得所有创业者收藏

王利芬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01-14 19:00

正文

王利芬成长社
读书读人读社会
开启社会上升通道

本文来源:36氪 


张勇 阿里巴巴集团CEO


作为领导者,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排兵布阵。


所谓“排兵布阵”在今天的具体场景里,就是怎么设计组织架构。组织设计不是HR的工作,而是业务一号位的首要工作。HR一号位配合业务一号位来完成组织设计和落地的执行。


怎么样进行组织的设计、拆分、合并、目标设计,包括什么样的人在里面担任某个团队的Leader,充满了无穷的奥妙。


一个领导者要从“做事用人” 走向“用人做事”


2012年双11前夜,马老师送给我八个字。当时我们在万塘路口,华星时代广场上面,天猫大本营当时在那边。他说,逍遥子,你现在是“做事用人”,但你要走向“用人做事”。


“做事用人”就是你把事情怎么做,想得清清楚楚,但越往后走,团队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你要考虑整个组织每个板块结构要怎么设计。


比如说,口碑这个地面团队,大区按功能设,管销售,集团中台管营销和其他;还是说我全部落地,大区一把抓,从前面是销售、营销、运力、服务,这个设计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从“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


做事用人,是事情已经想清楚了,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干。相信很多人还在这个阶段。


越往后走,会接触到“用人做事”。这事儿怎么干你也没搞清楚,你根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要找到最有可能把这个事情想清楚和做出来的人,让他来带一个合适的组织。


技术是专业人员,BD是专业人员,营销是专业人员,搞物流也是专业人员。走向一个团队主管,一个Leader,非常重要的区别是,你开始想排兵布阵的事情。


而不是说,别人交给你20人,就是20人。你要想他们的职责怎么区分,哪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谁当头,他负责的这个事情跟另一些人是什么关系。


我自己这几年的体会,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跟组织设计是两件事,但跟高度相关。这两件事情都非常值得大家去体会。


做事用人的核心是,你把组织都想好,从上到下清清楚楚,你就可以排兵布阵,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按照既定策略做。


另一种是事情没完全想清楚,但是你找到一个人,他能想清楚,或者他能把下面条分缕析地安排好并设计组织,这就是用人做事。


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跟整个组织现有的状态、人的状态都有密切的关系。 


有时候过早地从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是拔苗助长。因为你经常想不清楚的,你别指望另一个人能想清楚。在很多领域,人不可能是万宝书,人一定是在一方面有经验,另一方面经验相对缺乏,需要更有经验的人来做这个事情。


组织调整,不只是集团层面的调整,也不只是大的BG层面的调整。


每个人都在运营一个组织,不同的只是这个组织到底是由两万人组成、2000个人、200个人、还是20人组成。


大家都面临排兵布阵的问题。仗怎么打,怎么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仅要用策略,还要有排兵布阵。而排兵布阵就是从一个主管走向一个Leader最重要的变化。


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无论用人做事、做事用人,最终人从哪儿来。


人分两种,一种是他本身执行力非常强,你只要给他清晰的策略,你非常自信这个策略会work,而且这个人适合做这个事情,这就是“做事用人”。


另一种是,你相信他的策略,相信他的排兵布阵能力,你把这件事交给他展开,这个就是用人做事。


但非常重要的是,大家一想,这对人的要求太高了。我找“做事用人”的人,还容易找,我找“用人做事”的人,我从哪儿去找。


这就涉及到下面要讲的,如果是这样,永远没有现成的人。



领导者要善于从后排把人往前拔


十年前,我从来不会想象我今天会跟大家讲这些,为什么?你经历了,从实战中学习,慢慢就有心得,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只要每个人有学习能力,有悟性,愿意思考,都有可能。


领导者有一些基因是天生的,但是大量训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不然我也不可能从一个会计做成一个CEO。 


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的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善于从后排把人往前拔。


很容易发生的情况是,团队下面五个人,每个人干一件事情,干得很好。五年以后、三年以后、两年以后,这五个哥们还在干同样的事情。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大家既是这个问题的对象,又是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


晋升、绩效体系、Review这些问题,从M3升到M4、M4升到M5、M5升到M6。他除了升了一级,干的事情、职责有没有不一样,我们有没有诚心栽培一个人。 


讲这句话,对一部分人有点早,对一部分人已经合适。但在我脑子里,没有合适不合适,今天所有人既是被栽培的对象,同时也要想怎么栽培别人。


你能培养出七段棋手,你就可以成为八段,你就有可能成为九段。不然业余初段一堆,但怎么样从业余初段长到业余四段,变成专业六段,靠的是实战。


没有人天生是专业高段位选手。在这之中:


第一,每个人要去想,我在每个调整当中,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所有调整都是伴随战略目标设计来进行的。调整一定有目的。没有目的,就不需要做战略调整,没有战略目的,就不需要做组织调整。


第二,组织跟人挂钩,人和事挂钩,到底“做事用人”还是“用人做事”。


第三,人从哪儿来。


这三个问题,你们都可以在这次调整当中找到各自的答案。为什么调整,每一块到底是用人做事还是做事用人,人从哪儿来?


人不够,必须从后排拔上来,不然永远只有这几个哥们在第一排站着,大家觉得很无趣,只能到墙外创业去了。


这帮人在岗位上没干多久,也不算很老,但也不小了,上面还有五级,什么时候是个头。就跟改革开放高考一样,第一届1977年开始,到1997年,去银行一看,处长才四十岁,大家以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积极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今天大家是“用人”当中的人。我们需要尽可能让新一代同事、年轻的同事、有潜力的同事,去承担更大的职责。这时候需要一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考。


但是这个思考,只在集团顶部做,是不够的。


今天大家也要开始思考,你要怎么去培养你下面的同事。如果你是M4,你要怎么样让M3的人成长起来,你多几个M3,多几个M4。一个M4能够管住四个M4,你不到M5才怪呢。


当然这很难,比较接地气的说法是,只要这个老板是M4,其他M4都不愿意来了,为什么?老板是M4,我没机会升了。但你能让别人来,还能让四个M4听你干,变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说明你不是M4了,起码M5了。


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要点为:


第一,打仗不是协同,打仗是统一指挥。


今天只要我们面对一个突破性、开创性的业务,必须用统一指挥的思考,而不是用组织协同的方式,来进行团队设计和生产关系设计。


我们要避免用职能部门的协同,来完成开创性业务的进展,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叫做职能部门的协同?这个哥们管支付、那个哥们管物流、这个哥们管营销、这个哥们管运营,大家各自一个团队。你说你们协同吧,一起打一场仗,没有人当头,肯定不行。


在几个必须突破性进行模式创新的业务当中,必须进行从商业到供应链,到物流的完整闭环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打穿,也只有这样打穿,才有机会去沉淀具体场景的平台。


平台肯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一天想做平台的,没有一个做成的。平台都是不知不觉地中了头彩,做了一个平台。如果今天我们“言必称平台”,基本上做不成,为什么?


你沉淀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非常重要。


第二,作为战略重要性业务,必须“升格建制”。


对于一些相对年轻的Leader来讲,因为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升格建制。说白了,师长找旅长,他最多想师长的事情,尽管还是一个师长,但是搞成军级单位,他的想法立马不一样了,他就变成军长思考了。


所以,今天把进口、IoT,天猫精灵所代表的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硬件,这样的团队直接向我汇报,尽管是事业部,但它是一个军级单位。这非常重要。


真正要突破的领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局建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


任何商业设计模式创新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设计


今天,只有在相对纯粹的用户领域的产品,才有可能完成自下而上的突破。


但在任何商业设计的模式创新上面,在0到0.5,0到1的基础上,最后完成从1到100,必须进行组织设计。只有在用户产品侧,存在很多可能,我们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


但在其它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点,从0到1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没有0到1的创新,那就是富二代创业。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有个非常前沿的想法,觉得是未来的方向。但不是坚信这个方向的人去做,我们只是安排了一个团队去做,到底是他信还是那个做的团队信。


今天趁这个机会,希望大家提醒自己,提醒你们的团队和周围的同事,真正完成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仅靠一个数字化的KPI肯定是不行的。


我知道大家都关心KPI,我们团队也有KPI。大家都说结果导向、KPI导向,KPI导向本身没有问题,数字本身也是无罪的。


关键是我们的心态,我们到底是为了去做到一个数字,做到一个DAU,一个转化率,一个装机率,还是给我们的客户创造价值,这是每个人都要去想的。


我们很容易在一个具体的事情上想目标。比如有同学会说,我今年的KPI是DAU,我的目标是GMV,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搞到这个数字。


但我们忘掉了这个数字背后的本源,为什么要设这么一个东西。组织要把它串起来讲,在整个目标设计上讲。


第一,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尽量避免团队协同,把职能部门完全变成一个战斗单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外来协作。


第二,云的战略,必须成为整个经济走向未来数字化经济的中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