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三万块钱可能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半年的工资,也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的花销,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但是这3万块钱用到孩子身上,有时候简直就不当钱花了。这不,最近小编的朋友圈被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屏,不知道各位老师家长您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
文章中说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一个暑假在孩子身上花了35000元。不少家长感慨“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这种“烧钱式教育”在一些家庭中很盛行,似乎烧钱就能买到孩子的未来、买到心里踏实;也有很多家长不想“烧钱”,可是架不住有些培训机构的套路深,吓唬、忽悠、蒙骗,这些招数泉涌上来,家长你抵挡得住?
这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这么一看,日子应该过得惬意。然而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单,整个人都不好了。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老是在家不好,需要锻炼,又报了个游泳班2000元;
假期要结束了,该收心了,又要报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算算帐,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
看看,仅仅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多!!
“烧钱”原因有哪些?听听网友怎么说
上周六,中教君也曾语音讨论“如何看待烧钱式教育”,有人觉得是家长过度焦虑导致,有人觉得除了家长的心态以外,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套路,也是“烧钱式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教育应该量力而行:
@小草微香:对孩子的教育,要量力而行。获得知识和见识的渠道多的是,成长的过程也非一蹴而就,且过且珍惜。
@清荷:孩子喜欢,家长应该大力支持,但没必要倾其所有。孩子的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为了孩子上培训班倾家荡产,那也就违背孩子学习的本质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百合: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假期多陪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开心玩耍的童年更重要,孩子的童年转瞬即逝,家长们别留遗憾。
@蘑菇:我是一名学生,我认为家长没必要对于孩子的教育过度紧张,重要的还是对孩子三观和人格的培养。
@SkyBLUE: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来教育孩子始终是鞭长莫及,只要父母做好第一棒,我相信那些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中教君发现,在后台的留言中,更多的呼声是反映有些培训机构“套路深”的,看来被忽悠过的家长不在少数。
@风行:作为家长,最架不住一些培训机构制造紧张氛围,感觉不上几个培训班,孩子开学就得掉队了,孩子紧张,家长心里也没底,怎么办?只有花钱才安心啊!
@jcn:我不太认同放假还要给孩子报课程,特别不苟同一些辅导班制造的“孩子不补课就难以跟上班”这种观念,培训班更多的就是在抓家长这种焦虑心理吧。
@烟花易冷:不说别的,做家长的敢不给孩子报培训班吗?不敢啊!
@海鸥:去之前都说是名师上课,有时候家长也不懂,搞不清楚,等开始上课了才知道根本就不是什么名师,也晚了!
暑假游学成爆款
暑假期间,小编也经常在北京的一些旅游景点或者知名高校看到游学的中小学生,他们成群结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各地参观。近年来,学校组织的国外游学、夏令营外国旅游等活动越来越火爆,逐渐成为学生暑假的一个选择。
据介绍,美国、英国这样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去的人比较多,费用也比较高,比如美国NASA太空营夏令营要37800元。去新加坡也是很多家长的选择,因为它是个英语国家,飞行时间5个多小时比较合理,价格很多家长也可以接受。
非常“克制”的补课费,依然花掉上万元
南京某幼升小学生家长以今年暑假补课为例算了一笔账:英语补课总共约4000元;绘画每节课85元,一周一次,整个暑假花费680元;幼小衔接暑期班3100元;舞蹈暑期班2600元。
这位家长表示,这已经是非常“克制”的补习安排了,即便如此,各类补课费七七八八算下来,仍要花掉一万多元。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技能培训班,比如游泳,比如琴棋书画……
先“吓死”你,再让你掏钱
王毅(化名)曾是培训机构的业内人士,他说:“不管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家长,最大的杀手锏就是升学,一说起升学,家长就走不动路了。总之把情况说得越严峻越好,竞争越激烈越好”。
一场讲座“吓”下来,会有10%-15%的家长当场买单。
“所有听完讲座的家长,都会一个劲地想:我家孩子要考××中学,要怎么怎么样才能进去呢?但是,这其中其实有一个坑,培训机构不会告诉你。就是,你家孩子是否适合xx中学?其实有些学生应该踏踏实实地去裸考,争取一个区重点或者其他高中。”王毅说,诱导甚至误导家长,这样的情况在培训机构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打电话也讲究“话术”,招生就是招家长
“招生其实就是招家长,让家长愿意掏钱买单。”张路(化名)也曾是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他谈起机构常用的办法,首先就是广撒网,打电话给家长,请他们来听名师讲座。
“打电话是有话术的,我们每个销售人员,打电话时手里都会拿着一本小册子,先要怎么说,家长如果问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被问到那个问题,又怎么回答……”
除了找新家长,培训机构还要联络老生家长的感情,也会定时打电话给老生家长,请他们来开“家长会”。其中有两个目的,“第一,拉近和家长的距离,让他们续班,第二,一个好的家长,能带动5-6个生源,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成本。”
公号“鸡血文”轰炸家长,在家长中造成恐慌
“这几年,培训机构还多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利用公众号推送“鸡血文章”,”一位培训业内人士说,目前,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公众号,有的超大型机构还有自己的家长bbs社区。于是,大量制造升学恐慌的帖子、文章在网上热传,推波助澜,随时挑战着家长的神经。
这些“谁谁谁如何鸡血,如何报辅导班”的文章,在论坛、网络上频频出现,目的和开讲座是一样的,也是“吓家长”,吓完家长,制造升学恐慌氛围之后,就开始做广告卖培训课程,卖教辅书。
抓住家长的“攀比心理”
“其他家小孩上这个那个辅导班、特长兴趣班,我们家小孩也不能自甘人下,被落下。”
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别人家孩子没学的自己家孩子应该趁早先学,别人家孩子在学的课程自己家孩子更要学。
教育效果的好坏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家长们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问问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
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海英老师说,在现代社会让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永远是而且只能是使受教育者更幸福的生活。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忘记了这个初衷,从而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偏差。黄老师提出,人生一开始比拼的是智商,再后边比拼的是情商,最后比拼的永远是德商,而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总是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成功教育范例,以及试图复制“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路径;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控制,使孩子丧失自主权、决定权,不允许孩子犯“妈妈以为”的错,让孩子丧失掉对成功的探索。
拿报辅导班这件事来说,我们并非要完全批判补习班,只是小编想告诉各位家长,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理性对待。比如孩子喜欢并且能够带给他自信的辅导班,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想要学习的培训班等情况下是可以报的,如果只是出于盲目攀比驱使下想报的辅导班,以及家长无暇看管孩子而找个地方帮忙“看管”的辅导班是大可不必的。
要学会调整对孩子的期望水平
小编曾听过著名主持人王芳的演讲,她独创了许多教育方法,她在演讲中提到,很多家长容易焦虑源于攀比心理与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当父母的心胸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比如职业、爱情、爱好等等,就不会光盯着孩子着急了。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宽度,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每个孩子都该拥有一个快乐的假期。家长要做孩子快乐的玩伴,孩子的成功是家长“陪出来”的,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给予他无条件的关爱。
同时,要积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多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
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小编记得一篇文章里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大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的极其渺茫的希望中。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欢迎参加小调查:
本文编辑 | 贾文艺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文章来源 |
中国经济网《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烧钱式教育危害到底有多大?》
新闻晨报《深喉揭露培训机构招生“套路”:先把你吓死,再让你掏钱!》
贵阳日报《专家支招:如何做从容而成功的父母》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